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项目管理 >> 管理工程 >试议新中式建筑进展期刊

试议新中式建筑进展期刊

收藏本文 2024-03-28 点赞:8081 浏览:3267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很多方面都受着国外的影响。建筑也是其中之一,全球文化对中国的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建筑由刚开始的跟风国外到现在的出现新中式建筑不得不说是一种文化上的回归。本文主要通过新中式建筑的特点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做出浅要的探讨。
关键词:新中式建筑 发展 规划

一、新中式建筑的特点

新中式建筑在沿袭中国传统建筑精粹的同时,更注重对现代生活价值的精雕细刻。同单纯的仿古建筑不同,新中式建筑着力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比如在设计中更多考虑私密性,增强采光通风,更有效地提高卫生间、厨房在居室中的地位,更好地使老人、孩子、夫妇间的居室环境合理分隔与有机协调等。另外,在庭院、地下室的处理中,也吸纳了更多现代生活流线的创新之笔,如外庭院、下沉庭院、内游廊等,让中式建筑以一种更自然、更现代、更具生命力的品相出现。
新中式建筑通过现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外貌上看不到传统建筑的原来模样,但在整体风格上,仍然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神韵和精髓。空间结构上有意遵循了传统住宅的布局格式,延续的传统住宅一贯采用的覆瓦坡屋顶,但不循章守旧,根据各地特色吸收了当地的建筑色彩及建筑风格,能自成特色。

图1 新中式建筑

二、新中式建筑的发展

1、新中式建筑的规划

新中式建筑的规划应从合理的选址、场地和平面布局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建筑的场地选址应考虑冬季有阳光,夏季有良好的通风。建筑的周围应有较好的绿化,夏季有比较高大的树木遮荫,冬季有较好的阳光照射。建筑的朝向应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遮阳等要求,做到尽量合理。朝向的选择是因地域气候、因周围环境、建筑需求而改变。建筑的平面布局也应充分考虑采光、通风、遮阳。体型设计也是建筑节能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新中式建筑延续传统建筑形体特征,以规则和简洁的平面形式出现。对于北方保温为主的地区,体型设计紧凑;对于夏季炎热的南方而言,由于主要考虑自然通风和建筑遮阳,建筑形式讲究院落层进关系,自由组合。

图2 新中式建筑良好的选址

2、新中式建筑的园林

自古中国造园都追求意境,艺术地再现自然。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神思和韵味。一直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倾心于这种带着诗情画意的空间氛围。因此与建筑主体相融合的园林设计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园林设计中主从重点、藏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蜿蜒曲折、高低错落、空间序列、堆山叠石、庭院理水、花木配置等方面仍然很值得借鉴。特别是氛围点睛物可以对整个园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包括植物品种、小品设计、亲水台面、检测山等的布置,但与建筑主体结合时,应适当降低观赏性建筑比率,尽量不要堆砌亭榭,以增益生态。园林设计中水是必不可少的,水可以滋养生命,寓刚于柔,提升活力,因而古有“宁可饮无水,不可居无泉”的说法。种植植物品种也应尽可能选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例如竹、菊、梅、兰、松、柳等等,长久以来它们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图3新中式建筑的园林
体现地域文化
我国民居经过世世代代的演变, 不但就地取材, 因地制宜, 而且还映现出地方文化的风采, 如统一、对称、韵律、比例等, 给人一种形式美; 材料、空间序列、气氛等给人以哲学思考、观念等, 透过它可看到第四空间, 了解时代的脉搏, 认识民族。从古建筑的古朴、纯厚感和手法上的程式化等方面, 可以体察中国宗法社会和家族本位的农村之面貌。这些优秀的人居文化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是先辈们的/天人合一理念的杰作, 为了让后人同我们一样能拥有这些文明成果, 在各个不同区域继承和发展其独特的人居文化, 是人居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在新中式建筑中就要根据各个地域的文化不同设计出能体现出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建筑。要深层次地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 而肤浅地急于一味地模仿西方建筑, 甚至/食洋不化而丢掉了地域文化及传统, 造成了地域文化与建筑的断裂。这是新中式建筑发展的一个打的方向,能符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与品位。比如丽江的“滇西明珠”。

图四滇西明珠
结束语:
新中式建筑的出现第一当属文化的回归,体现在希望把我国的一些人文传统在当代新的建筑环境下呈现出来,这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新中式建筑艺术的发展要在继承和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市场的洗礼和设计师的用心构思,才能达到神似而非简单的形似,才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蒋鸿兴.什么才

源于:科技论文www.udooo.com

是“新中式建筑”发展之路 [J]. 建筑师,2007(05).
戴惠 班琼.论中国建筑文化的现代表达[ A].建筑与文化论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孙伟平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 J] 江西社会科学,2008( 9)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