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国民经济核算 >探究中国经济《乱世中大国崛起》——李稻葵谈中国经济站

探究中国经济《乱世中大国崛起》——李稻葵谈中国经济站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28313 浏览:12415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卸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后,李稻葵如释重负。
他终于可以坐下来轻松地谈论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谈谈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如何在这个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实现再度崛起,和他的新作《乱世中的大国崛起》,而不用担心被认为掌握了某种神秘的货币政策而误导企业、误导公众。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师从科尔奈,施莱法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攻读比较经济制度与公司金融,1992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先后任教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他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顾问。
问:从不久前公布了CPI指数,可以看出CPI是放缓的,但从老百姓的个人感受来看,会觉得生活的成本在增加,但收入并没有增多,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们怎么来理解CPI和PPI?
答:老百姓的感受确实是对的,尽管统计的物价增长速度在放缓,但实际的生活成本在提高。因为很多的生活成本没有进入的CPI统计中,尤其是房租。现在CPI里面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房租没有算进去,他们是用房子的历史来统计,比如说20年前写的房子是20万写的,那么就检测设这个20万的房子可以用50年,20万除以50年就是四千块钱一年,四千块钱一年再除以12,那么三百多块钱就是房租了。而现实生活中在北京,三四百块钱你租什么房子啊!所以这个方面是跟生活脱节的。再比如说教育费用,在城市里生活的我们最关心的一件事情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入托儿所要花很多钱,中小学还得补课,类似这样的钱也没有统计到CPI里面去。CPI虽然重要但并不完全反映生活中上升的趋势。即便如此,我还要强调这么一个有偏颇的CPI统计指标,未来若干年还会上升。今年是一个例外,今年CPI是因为农产品在去年高价位的基础上,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这个趋势是不可持续的。未来若干年农产品还会涨,原材料还会涨,这是大趋势,我认为在未来十年会进入到一个中等乃至中高等的物价上涨阶段,对于这点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
问:还是想先问问你我们最关心的中国经济形势,我看很多分析师,每季度都在调低他们对GDP的预测,有人说中国经济出现了拐点,有人说慢下来是好事,有的人说中国经济比较危险,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当下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在那里,怎么解决?
答:我不同意“拐点”这个说法,“拐点”说法好像是说中国经济从一个高增长阶段进入了一个低增长阶段,我倒愿意形容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颠簸期,一个减速拐弯的时期。过了阶段,如果把控得好的话,还是能够回到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时期,拐了这个弯之后还能够再走一段,我相信能走相当长一段时间保持比较快的增长速度,为什么拐弯?说到底,就是我们过去十几年以来,所依赖的那个高增长方式,很多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在未来两三年的痛苦转型过程中,在消费和内需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不能替代房地产的时候,政府应该多搞一些,跟你我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消费型的投资,投资不全是生产性的,大量消费性的,比如北京的下水道系统。
房地产是过去十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火车头。从地产产业上讲,连带几十个产业,从家用电器到家具,甚至服装,纺织品,窗帘、布艺,都得靠房地产带动。从融资角度来看,房地产过去这十几年,打个比方,就是一个搬运工,把老百姓手中的存款,先搬到了房地产公司,然后房地产公司又把至少一半甚至于一半以上搬到了地方政府,就是这么一个搬运功能,地方政府拿了这个钱之后开发土地,整平土地修马路,修工业开发区,招商引资,这就是过去十几年咱们走过的路,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机制。闲置在银行的存款,这么一搬,变成了地方政府的收入,地方政府也就有钱投资了。中国进入WTO之后,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我经常爱讲的例子是浙江省,浙江省土地面积几乎是最小的省,人口也不是大省,就这么一个省,就能把巴西折腾的天翻地覆,就能把美国、欧洲折腾的天翻地覆,因为这个省的生产能力强。如果浙江省的出口不限制的话,全世界纺织品我看80%都得让浙江人生产了。这也显示了中国这过去十年的制造业能力确实提高了
问:但很多观点都认为,中国制造业,因为没有核心的知识产权,没有核心竞争力,一直是在代加工,而现在越南、泰国和印度也在发展代加工,也在和我们争抢市场份额。我们的出口也在持续下降,在未来三到五年,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会非常显著,出路在哪里?
答:中国的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在世界上仅有产量,但没有很多利润,这个事情可以反过来想,过去十年,美国人忙于反恐,咱们钻了一个空子,中国人均GDP这么低的水平,已经能够占有很多市场,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就业,这已经谢天谢地了,是吧,已经是感谢这个历史机遇,感谢WTO,感谢9·11之后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下一步怎么办?我认为中国凡是搞制造业的企业都面临共同的挑战,必须要升级和转型,要认识到我们再继续扩大规模的可能性很小了。咱们的制造业企业就得眼光长一点,眼光从国外到国内,从简单的加工到升级。
问:对人民币汇率怎么看?对大众有没有什么投资建议?
答:人民币的走势确实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就是不单边升值了,我认为是很好的现象,所以我想未来三四年人民币会出现更多波动性、升值趋势不太明显,但是人民币的汇率还取决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形势,我建议大家还是关注最基本的国际经济金融走势,关注美元、欧元。
我现在经常被问到的到底手里拿美元好,还是拿人民币好,这取决于投资去向,你拿了美元存银行有什么用,利息基本是零;我建议,一定要多元化投资,要眼光看到国外,出国投资。我是鼓励有条件的老百姓,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于境外的证券市场,包括股市和债市,因为我们的收入已经过多地和中国经济结合在一起了,更需要

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udooo.com

的是一个风险对冲,中国经济如果这两三年转型不利,可能出现更多的波折,这时候我们需要海外市场的投资,能够形成有益的补充和风险分散的作用,比如苹果的股票就该写,它的增长中国人是看得见的。我鼓励大家,出国投资,这个过程和热钱涌入中国事实上就是一个对冲的过程,如果能够形成中国的百姓出国投资,热钱来中国,就像房间空气有进有出,这就是一个健康的成熟市场经济了。问:对于进出口企业

源于:毕业小结www.udooo.com

,国际经济形势和他们息息相关,那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美国的经济呢?
答:我判断美国的经济未来至少5年会比较低迷,我不认为美国的问题会在5年之内会彻底解决,美国的问题不在企业,美国的问题出在了政府,政府和百姓的关系,要重新厘订,客观的看美国经济震荡的时间会缩短。
任何的政府包括中国的政府,事实上跟百姓都是有一个潜在的合同,是个契约关系。比如咱们看到温州铁路出事了,我们有理由要求地方政府和政府马上派人去调查,给社会一个交代。那同样的,我们作为企业家或者个人赚了钱,也有义务给政府缴纳一定的税收,这是一个契约关系。美国乃至于整个西方,现在碰到了挑战,无法持续,因为现在福利的包裹越来越重,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失业率很高。福利高了,税收远远不够怎么办?要不美国的纳税人,尤其中间的高收入人群,多加点税,尤其增值税,资本所得税要增加,要不福利得削减,两者必选其一,或者同时进行。美国现在的形势好转,完全是得益于欧债危机,从去年8月份到现在,欧洲出融危机,大量资金涌向美国,但是这是个短期行为,我坚持认为,美国不进行深刻的社会改革,调整政府跟百姓的关系,政府跟企业的关系,如果不进行深刻的改革,是难以为继的,资本市场上会显现出来。欧洲如果逐步进入到一个稳定状态,资金就会脱离美国啊,投资者对美国公共财政情况有所担忧,资金一但离开美国,美国的债券就会发生波动,收益率会提高,美元汇率会出现贬值。有人讲美国汇率贬值,出口就好了,但是美国制造业只占了GDP的十几,就业人口不到10%,美国靠出口拉动经济的可能性很小。美国的经济主体是怎么写作业,主要是本地的怎么写作,美国大量是金融怎么写作、律师怎么写作、房地产怎么写作。
问: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消费不振,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减税,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同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待现在中国的税制,你觉得现在应该减税吗?
答:总体上讲的必须减税,但是这个减税,不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小修小补这个概念,应该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从根本上改革中国的税制体系,我们现在这个税制体系,涵盖的税种太多。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既有增值税,又有营业税、又有个人所得税,还有间接的财产税。一般欧洲发达国家一直是以增值税为主,增值税加个人所得税,美国则是以个人所得税为主,没有增值税。大部分同行尤其是搞财税研究的,都认为中国未来的税制应该以直接税为主,直接税指的是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这么干的。我很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未来的税收,还是应该以间接税为主,就是以企业经济运转过程中的税为主。如果一个政府,他的税收主要来源是企业,那么这个政府一定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问:那你觉得此前吵的很热的财产税,在未来的3年或者5年之内,咱们国家会有可能征收财产税吗?
答:很可能先试点,我的观点,财产税可以收;但是两个原则,一是不要收太高,我们写房子就已经交税了,我们写房子50%的房价就是土地的,这是超级房产税,我的一次给你了,你还要搞第二次呢?第二个原则更重要,这个钱干什么用,这个钱一定不要纳入一般的政府预算,这个钱应该直接交给基层政府,用于改善治安、改善交通、改善垃圾清扫、改善下雨后的排水,而且要问责,我是个业主,我纳了相当的房产税,有权了解资金的去向,这就是基层的,要从基层开始,让每一个纳税人都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用的,而这个钱是否又直接跟自己的房产,跟自己的小孩的教育,跟自己家庭的安全紧密结合在一起。
问:前不久林毅夫老师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加强政府的作用,超越政府的凯恩斯主义,从刚才你对中国经济的建议来看,你同意他的观点?
答:我理解林老师的这个观点,是政府应该发挥作用,帮助经济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不断地改善经济结构。我同意这个说法,但是我觉得需要两个重要的补充,第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更加需要做的,除了经济结构之外的是要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变迁,经济发展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很多时候必须由政府来主持正义,这个是广义的,包括法律体系、包括法院、包括检查院、包括侦查机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现在的问题核心,就在于我们不仅需要公共怎么写作,而且要制度化,这个制度,可能比结构来的更重要,而制度面前本身并不是自发的,需要政府去引导。另外,政府的作用,应该是跟市场结合在一起的,应该是一个顺着市场机制去发力的一个过程。
问:关于城市化的这个问题,现在国外有一些说法,说觉得中国政府事实上是低估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进而认为中国城市化空间已经不大了,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答:我想国外这些所谓专家不见得是最最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的,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实际上是非常低的,因为城市化最终标准是人,以人为本;看一看中国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从心态上讲,从归属感上讲,从消费行为上讲,变成城里人了?这一批人何时能够纳入城市的生活体系,这是中国城市化的挑战,也是重大基础,所以我的感觉恰恰相反,中国的城市化空间是非常大。
问:那如果进行土地改革,是不是说这一块会有一些变化,就会有更多的农民进城?
答:土地问题是农村改革和城市化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土地问题不改革,农民很难真正的变成城里人,心态上很难改变,所以土地改革是绕不过去的一项改革。但我特别想强调的一点,就是学术争论在这个问题上,意义不是很大。因为中国地域这么大,中国农民的市场经济理性,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我小时候生活过的湖南农村,那里的农民跟现在江苏、浙江农民两码事。在土地问题上,我觉得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把条件成熟的地方先试点,稍微慢一点,一步一步来,不要让这些农民,一时冲动成了社会的包袱。
问:你说农村金融改革这一块,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现在已经有一些试点的,万一形成不良贷款最后会怎么解决呢,我们没有看到这个案例,你有这方面的信息吗?
答:我也没有,我想我们的想象力永远都不及现实,这个农村金融如何跟土地的转让,土地改革结合在一起,这个是需要去试点,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去做,要让基层的金融机构,和农村基层政府都合在一块,群策群力去试点。设计是设计不出来的,改革是不可能顶层设计的。改革是体制已经既定了,你不可能从零开始从新设计一个,谁也没有这种奢侈的空间,英国人美国人都设计不了,都不可能抛开今天的体制,把美国宪法推开,把持的权利给消灭掉,不可能的,改革永远是从基层开始的,永远从一件一件事情开始的。
问:先有实践再有政策,而不是先有政策再有实践吗?
答:基层的实践、基层的创造性、具体部门的创造性。这不是搞理念,需要一件件事情做起来。法制不是空话,法制也是做一件件和老百姓相关的事,一个个案例判出来的。我写过关于改革的文章,我认为改革过分倚重顶层设计。讲得更直白一些,顶层设计耽误了改革。
问:未来中国的领导层、管理层,会向什么方向改革?
答:新一代领导人都有三个特点。一是下过乡。二是经历过改革开放的蜜月期,77年~83年这段时间上的大学,改变了自己的知识窗口。有这段经验的人,我相信对改革有宗教性的信仰,对改革有感觉。三是了解西方,了解世界。这些人都在1980年代,出国的热潮中间,接受教育的。他们可能自己没出过国,但周边的同学、朋友都出国了,不断带回各种各样的经验、信息。这三个特点让我坚信,我们能逐步摸索出一条更加务实、更加切合中国实际的改革之路。让中国的市场经济,更加现代化。
中国现在市场经济现在都有了,咱们出去写个矿泉水,报摊上写个报,都是市场,这都没问题了,中国缺的是高级的市场,你的制度股市,知识产权,包括企业并购,这些高级的市场经济制度是需要新的一论改革去完善,而完善的机制,是具体的、基层的,而不是概念的,更不是自上而下的。
问:很多分析师每季度都在调一次他们对GDP的预测,越调越低。有的人说慢下来是好事,中国经济就是应该慢下来,调整结构。有的人说慢下来是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udooo.com

坏事,硬着陆了。你怎么看?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在哪里?怎么解决?
答:从速度上讲,我的预测还是8.1,还是会超过8。但是客观讲,不管咱们的个人预测如何,我们必须看明白,中国经济现在是在过去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放缓的,是从过去10年的平均值11%降到今年8%左右,这个降幅很厉害。它不是从8.5%降到8%,而是从很快的增长速度降下来。
我个人的观点是不管中国经济未来10年增长速度如何,从高速运行的状态下放缓的话,如果放缓过快,一定有问题。在房地产调控等问题上,不易操之过急。房地产是过去10年拉动中国经济最大的引擎,它有问题不可否认。但问题是10年形成的,是慢性病。怎么可能指望几个月内,就把房价降到一般百姓写的起的程度。
凡事都有一个客规规律,老百姓希望每天都阳光明媚,这是民意,这种民意你能顺应吗?顺应不来。还有天意,它是会变化的。所以我倒觉得一位有远见的决策者,是要顺民意,尊重天意。所以光讲是不行的。人人都要住大房子、写汽车,都希望个人收入越高越好,货币政策越宽松越好……这些是违反天意,违反自然规律,违反客观规律的。我认为学者的责任应该把什么是天意,什么是客观规律,给一般的百姓讲解。对经济问题实事求是,不能操之过急。
问:所以政策上还是要保增长。
答:政策上要缓慢调整,房地产一定要调整。但是以休克疗法短期迅速见效,不太容易。
问:你是不是利益集团代表?
答:我如果是利益集团代表,我赚钱不是更快吗?我还做研究干嘛?我如果是利益集团代表,我下海就成了,何必这么费劲?!
问:你对现在货币发行量怎么看?房价还在涨,这是经济紧缩之间的矛盾吗?
答:资产对经济是有绝对的影响的,因为资产在影响投资者情绪。资产也会影响直接投资。所以现在中国经济核心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转弯。弯一定要转,一定要从过去的那种靠房地产,靠出口,转向更多靠普通消费进行的真正消费。当然也包括住房消费、居民消费,靠我们企业的竞争力的升级,靠怎么写作业、靠城市化、靠百姓的基本生活的需求的满足。这个弯一定要转过来,但这个弯转的很痛苦。痛苦的过程中,政府的责任不应推卸。
政府的责任是什么?它是在老百姓不愿意投资的时候,在企业家看不到前途的时候,拿出资金投资。我认为应该更多的补贴汽车消费,就投老百姓最缺的消费品——公共怎么写作。北京7月21日下了一场雨,尽管这场雨是全年平均降雨量的三分之一,确实大了点,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所以应该更多的投资投在对每个立交桥下的水泵检查,换掉不合格的。这种投资每一分钱都值得,每一分钱都花在老百姓心坎里。
这些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都应该由政府来投,政府主导、政府牵头,包括发国债支撑国土建设。我们的国力已同过去,百姓的生活需要提高。所以现在的投资和过去的完全不同,每一块钱都应该花在老百姓的福利上。这样做的话,经济转弯的过程就会平缓些,速度不会从过去10年的10%、11%降到7%以下。这就是现代政府应该做的事。
问:现在西方也在反思政府的作用,你如何看?
答:当然。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它的福利浪费是巨大的。但是政府花钱去搞教育、搞科研,政府花钱把下水系统做好,政府花钱支撑一个现代化的私房系统,这是责无旁贷的。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里面专门论述过,司法系统为什么不能私有化,为什么不能由女皇来搞司法系统。他说的很明白,只有国家才能搞司法系统,否则谁出钱,谁就可以写公正,这怎么行?问:除了投资,货币政策独立性要改吗?
答:要。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我倒觉得不是最要紧的。为什么?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下,货币和财政紧密相关,而财政和投资又紧密相连。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照西方那么做,像欧洲央行那么做,完全独立财政之外的政策,效率很低。银行的监管都独立于央行,怎么可能?
问:如果归到人大进行管理呢?
答:这不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把整个货币政策完全归入人大。但是这个系统和银行监管不协调,独立于银行监管,那么很可能发生如下一种情况:货币正在收紧,银行监管在放松,互相抵消,触碰不到一起。年底财政拨款多一点,马上货币发行量增加,怎么能对称?怎么能协调?
问:独立一些就可能不会有4万亿了投资吗?
答:4万亿恰恰证明问题不仅仅出在货币政策上。金融改革要一步步做,先把银行一个个改了。如果除了银行外,出现了大量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如果股市相当健康健全化,到那时,咱们再来谈货币政策怎么能够以利率,以数量,以为准,怎么能够放开资本帐户,怎么人民币国际化,怎么搞独立的政策透明化。现在条件根本就不具备。我的观点是改革要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起。改革不是机械地改,改革一定是从你最痛苦的,最需要改革,老百姓有最多需要的地方改。
问:你不做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后,生活有些什么变化?
答:放松了,不用担心别人认为我掌握了什么内部信息。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内部信息。我现在不用担心我讲的话代表了什么政策,代表了风向的改变。所以我现在非常轻松。
在做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时,我心理负担还是很重。我不愿意看到我讲的话误导民众,误导了企业,我特别不愿意看到别人认为你是委员,利用委员的资格为自己牟利。我最担心别人这种看法。
问: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工作都是些什么?
答:通过各种会议,各自收集信息,做研究。然后每个季度开例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意见被采纳的程度高吗?
答:应该说大家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些学者的观点都是比较一致的。可能学者的观点更加纯粹一些,会考虑各种约束因素。我想学者的观点,最终晚一点都会被采纳。
问:你有最钦佩的企业家吗?
答:我们这个时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优秀的改革者。但是非常惭愧的讲,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的学者们,还远远没有把这些实践总结升华为理论,更没有把这些升华成的理论指导未来,并和同行交流。这都是我们的遗憾。(据经济观察报)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