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德育 >> 高中班主任德育 >谈谈理工科基于新型建构主义理工科英美文学教学课革新实践

谈谈理工科基于新型建构主义理工科英美文学教学课革新实践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18472 浏览:7492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理论基础
新型建构主义(Neo-Constructivi),是指与以“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三大理论为基础的奥苏贝尔理论相结合的建构主义,其区别于上世纪90年代以戴维·乔纳森(Did H.Jonassen)为代表人物所鼓吹的,那种建立在主观主义认识论和片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极端建构主义。
新型建构主义不仅传承了西方建构主义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等方面的优点,并且通过利用奥苏贝尔教学理论的优点规避了建构主义在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忽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缺点,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学与教”理论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结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建构主义。
二研究价值
众所周知,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我国高校迅速扩招,其中英语专业是扩招最多的专业之一。到目前为止,全国英语本科专业点多达900多个。[3]
但是,在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中,我们看到以下三个凸显的问题:如今的大多数英语专业毕业生,不仅专业技能不高与专业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和智力开发程度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4]肩负着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文学课被不断边缘化;有特色复合型的合格英语人才严重匮乏。
英美文学课,作为《大纲》中规定的专业课,肩负着“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的重任,是英语专业区别于语言技能培训学校的一个重要体现,英美文学课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上的优势也是英语专业学生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脱颖而出的保证。[4]如何既发挥英美文学的传统优势,同时又促进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使得针对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改革变得至关重要。
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改革既面临发展的良好机遇,又面临挑战。经济转型期对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风行,使得文学课边缘化,这是我们面临的外部挑战。但是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教学内容的一成不变与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陈旧等问题使得文学边缘化的程度不断加剧,这是我们内部挑战。因此基于新型建构主义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设计是我们迎接挑战,寻找出路,走出困境的有益探索。
基于新型建构主义的英语专业文学课改革,是针对英美文学课教学的系统改革,目的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途径:一方面在保证发挥文学课的传统优势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充分挖掘整合本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使用为本校英语专业学生量身写作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又为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另一个途径。
三具体实施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只有让学习者自己分析问题情境,自己寻求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自己调控认知策略,才能达到建构他们各自独特的认知结构的目的。

学位论文www.udooo.com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脑袋空空地走进教室的,每个人在自己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也已逐步形成了对各种事物及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人们会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论,从而充分发掘各自的智力潜能,从某种意义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文学课的教学应该不是以将各种文学史实及文艺理论以填鸭式的形式强行灌入学习者的头脑中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能了解文学作品研究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并同时激发学习者的参与意识,用各种可行的方式诱导他们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与欣赏探讨,培养学习者们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及独立性思维的能力。《大纲》明确指出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其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
正如理想的文学课程应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文学理论与作品的讲授,以教师为主;另一方面则是文学的实践操作方面,以学生为主。两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5]
具体方案为:将整个文学必修课程分成两个学期完成,第一个学期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主要目的为第二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做铺垫。
第一个学期中,教师在开学初就将course desorption发给学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本学期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及评估方式,这样学生就了解了教师在本学期的总体安排。在第一学期,教师将英美文学根据年代的不同分为14个不同的单元,在每一个单元中,教师都准备好了PowerPoint作为这个时期文学作品的知识普及,其中包含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及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家及作品的大致介绍,在课外还提供了大量与各个单元相关的电影、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及相关的重要的论文供学有余力或是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特别感兴趣的同学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为了避免“一言堂”的弊端,教师还在学期初提供与各个单元相关的作家和作品为主题的专题研讨题目,学生以2人一组,然后以抽签方式抽出各自负责的相关题目,即约presentation的顺序。然后学生通过组员的各自能力进行研讨工作的分工:其中包括文献检索、文献筛查及PPT制作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协调组织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然后各小组按照教师的时间安排各自进行10~20分钟的PPT展示,在展示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展示自己找到的相关材料,而且要有一定的中心思想,在每组展示结束之后,全班同学还要针对同学的presentation进行评价和并对展示中所凸显的中心思想进行讨论。在学期末,教师也淘汰了以往的闭卷考试的方式,而是要求学生在本学期中所做的相关主题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要求他们与一位他们相对比较熟悉的中国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找出相似点和不同点。在第二学期的文学课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英美文学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开学初,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水平及兴趣挑选24篇左右的文学作品,其中以短篇小说为主,兼带诗歌、戏剧和散文(短篇小说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抽签决定各自负责的文学作品。在开学初,教师根据文学体裁的不同,列出不同文学体裁的不同元素,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为学生提供在PPT准备工作中各自可能需要的文献资料和多媒体资料。在每个单元进行的前一周,教师要求全班每位同学必须阅读下周将要进行讨论的文学作品,以便更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在每个单元进行中,学生作为主体对作品进行分析及鉴赏。负责该单元的学生首先要做一个PPT的展示,对作品的各个元素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展示者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其他同学,并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评价或是表达不同的意见。此时,教师的扮演者和观察者的角色,记录下展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疑惑。接着,全班同学以seminar的形式对做展示的同学在展示过程中有异议的地方进行讨论,而展示的同学则在seminar中同时扮演组织者及教师的角色,解决同学们的疑惑,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监控讨论的进行。教师继续扮演观察者的角色,但当展示的学生无法继续组织讨论或是讨论出现偏差的时候及时介入其中,使讨论沿着有效可行及有意义的方向进行;在解决了全班同学的疑问之后,教师将提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但在前期讨论中未涉及的问题供学生们进一步讨论,带领大家进行深入的解读。最后,教师提供两个相对权威的,采用比较特殊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解读的作品评论模板,一方面能让学生对于文学批评理论有个比较具体的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在解读过程中由于观察视角不同而展现出来的多面性。在学期末,要求学生就自己进行展示的文学作品和本学期涉及的另外一篇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发掘两者的相似性及差异性。
以上的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一方面凸显文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参与到文献搜索、文献解读、作品分析、成果展示及解惑答疑等通常以前都由教师独立完成的工作中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分析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并且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能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有效地解决了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对文学课程不敢兴趣[6]的现象的产生,所以,无疑对提高教学效

学位论文www.udooo.com

果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也得到了体现,教师要制定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正面有效的干预。
当然,该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由于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所以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二是由于教师以一种相对隐性的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表面上教师的工作量减轻了,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者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全班学生的参与度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教师要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及相关准备工作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各种突发问题,无疑对于教师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
参考文献
何克抗.倡导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建构主义[J].江西教育,2004(8).
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
[3]朱刚.英语专业的人文困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4]谷启楠.英语文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外语教学. 2004(3).
[5]文培红.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
[6]冯正斌.理工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的困境及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下).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