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高中班主任 >锣鼓锣鼓点在戏曲中配合作用

锣鼓锣鼓点在戏曲中配合作用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5831 浏览:2071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锣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是戏曲伴奏乐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伴奏,对增强戏曲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准确性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同时还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情绪、表现人物的个性,在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下边略谈几点不成熟的感受。

一、配合身段动作,强化行当特点和人物个性

戏曲表演程式性的规范动作,称为“身段”。角色的上下场、舞台上的动作表演,都要依照角色行当,人物身份、性格、情感、行动和其所处的规定情景需要,以不同的锣鼓点进行配合,帮助表现身段动作的规整性和情节、情绪上的连贯性。
戏剧的行当、角色的表演、演唱都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不同行当、角色在表演和演唱上,节奏的快慢、节拍效果的强弱也不尽相同,因而在伴奏中起重要作用的锣鼓,也要根据行当角色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锣鼓点、强化其个性特点。
戏曲中,不同行当的人物上场要以不同的锣鼓点配合。锣鼓点要根据人物个性和性格需要加以配合,它是戏剧的一种音乐语言。在它的配合中,可以概括和外化人物的心理和戏剧特点的效果,它便于观众把握人物和感知戏剧气氛。许多戏剧观众熟悉锣鼓点,人物未上场,便可从锣鼓点中便知将要出场的行当和角色。
在戏曲中各行当、角色出场、下场几乎都有固定的打锣鼓点配合。其中“手锣穗”多用于花旦、闺门旦上场,并以喜悦、欢快的心情接唱《二六板》或《慢板》唱腔。“小罗安板”《又称“小安板”》也是多用于旦行上场的锣鼓点,往往表达人物上场时的愉悦心情,如《茶瓶计》中龚秀英窥婿后的上场。“五锤”多用于配合丑、彩旦上、下场。如《小女婿》中的彩旦陈快腿《白》:“我还是保我的媒去”的后面便以“五锤”配合。
戏曲中,不同行当、角色上下场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因而配合其上下场动作的锣鼓经也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但也并不绝对,需要根据具体的喜剧氛围灵活把握。有时为突现上下场中的行当、角色的个性特点,有时却为突现上下场行当、角色所处的戏剧氛围和情绪特点。锣鼓点“九锤半”便常用于下场、配合表现人物匆忙、慌乱的动作。如《杜十娘》中杜十娘唱:“胡思乱想心辗转”留板后接用的“九锤半”转“阴锣”、李甲慌乱的上场。还有“水底鱼”也可表现人物上下场的慌忙。
戏曲讲究表演的程式性,但又不拘泥于程式,只要有利于表现人物,便可以灵活地运用程式,锣鼓点亦应予以配合,以强化人物个性,一般来说人物按行当、角色在舞台上通过一招一式进行表演,这都具

源于:论文大全www.udooo.com

有一定的虚拟性规范,而且呈现着棱角鲜明的节奏感。这一招一式大都通过锣鼓的配合完成。舞台上亮相、亮式,虚拟的开门、行路、骑马、对打等动作的分寸感和准确性,一般都是在锣鼓的配合下完成的。如《六月雪》中贺氏与婆母二人亮相时便用“四击头”,《茶瓶计》“窥婿一折”中春红和小姐走路动作则用“小锣带锣”。另外配合人物的走路《跑圆场、趟马》常用“串子”,还有配合武打动作,表现对刀、对锤、水战等动作常用“披竿”,表现人物相互怒视或武戏开打常用“上天梯”,表现角色四处窥视、探视动作常用“望门儿”,表现角色搜查动作时常用“搜场”,表现人物醉酒、有病站不稳的动作常用“软脆头”,凡此种种,不多例举。

二、引导和结束唱腔,推进戏剧节奏,强化人物情绪和戏剧色彩

戏曲中各种人物的唱腔,其开始之前和收尾之后,或唱段与唱段之间的衔接、变换,都需要锣鼓点作为起止交代,锣鼓点能起到指示唱腔的板式类别和歌唱速度等作用,从而强化人物的个性化表演和情绪的表达,以增强戏剧色彩。这里重点谈谈锣鼓点在起唱中的使用。
一般来说,唱腔的节奏快慢有所不同,表现的人物情感或悲或喜也有所不同,所以起唱时用以配合的锣鼓点也有所不同。如节奏较快的《流水板》、《垛板》、《快板》、《散板》起唱前常用“七锤子”、“三锤子”、“凤点头”、“梆子穗”、“哭头”、“反长锤”、等,这些锣鼓点起唱的唱腔多是表达悲怒、忧伤的情感,因而这些锣鼓点亦起着烘托情感的作用。如《茶瓶计》中单宝童对王氏悔婚约不满的唱段起唱前使用“七锤子”接过门:《秦香莲》中包拯“大堂口刀对鞘”唱段起唱前便用“三锤”配合,然后接紧打慢唱,表演愤怒的情感等。

三、伴奏念白、加重语气,强化语言的韵律表现和节奏感

戏曲念白与吟诵诗句、引子、都是有韵律的。在一段念白的开始与结束,或大段念白、定场诗、引子等律句、偶句之间,或从念白过度到唱腔时,都常用锣鼓穿插,用以承前启后、点名句读,划分段落,从而加强节奏感,烘托语气、语势上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辅助表现喜怒哀乐等情感。
锣鼓在念白中常用的形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配合起唱前的念白或叫板,一种是念白中的铺垫,还一种是带韵律的对儿、诗词之类。如《六月雪》中王尚德白:“哎呀!老夫人哪!”便用“叫头”配合,后接“叫头”。在“咂咂”中念白后接“五锤”。锣鼓配合念白的例子是很多的,这里便不多例举了。
其实戏曲中的锣鼓不仅表现人物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还在场次、段落的衔接,戏剧色彩的点染、舞台气氛的烘托,特定程式效果等方面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它在演出中往往起着贯穿全剧节奏的枢纽作用,有了它的伴奏,戏剧更富有节奏感,更具板腔体的体系特点。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