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高中教学 >> 高中地理教学 >简论班主任工作主动式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学年

简论班主任工作主动式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学年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5432 浏览:1210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德育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培养,学校德育教育重点是通过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班主任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实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事半功倍。本论文依据学生需要和主动式德育教育的特点,研究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运用主动式德育教育,更好的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便利。
关键词:主动式德育教育; 班主任;学生需要

一、主动式德育教育概述

班主任是对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他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在德育教育时,从班主任出来学生的德育问题来说,可以是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主动式德育教育是指学生没有出现实质性德育问题,但有某方面德育问题倾向时,所采用的一种有针对的预判性德育教育,从而达到防止德育问题发生的教育形式。被动式德育教育是指学生出现实质性德育问题后,采用的一种补救式德育教育,它是被动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主动式德育教育现状

我国对学生德育的教育融合于智育和体育之中,几乎所有的老师在任课期间都或多或少的进行德育教育,但这种德育教育大多数是学生发生了违纪事件后,在被动的情况下实施德育教育,而主动式的德育教育不多,或没有较强的针对性。主动式德育教育是班主任采用得比较多的教育方式,班主任主要是通过班会和个别教育的形式展开。但在开展主动式德育教育时,没有把握和运用好主动式德育教育的特点,不能达到预期的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从而,影响学生德育的发展,给班主任工作带来难度。

2.主动式德育教育特点

主动式德育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在德育教育中灵活运用这些特点,将给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便利,主动德育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主动式德育教育关注学生的德育需求,有明确目的性的开展德育工作。学生的德育需求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是依据因需而教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达到教育目的。第二,主动式德育教育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的一般特点。在德育教育中任何一个德育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但主动式德育教育的普遍性和针对性是以学生需要为前提条件的,班主任运用不同的德育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教育,弥补学生的德育缺陷。

二、主动式德育教育的运用

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重在防止德育问题,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式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首选教育方式,如何运用好主动式德育教育就成为了班主任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本论文从主动式德育教育的特点出发,讨论运用主动式德育教育的三个特点,来更好的实现德育教育,为班主任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1.因学生需要,开展德育教育

人的需要在心理学上是激发从事某种动机的最主要因素,学生有需要才会引发相应的行为。主动式德育教育的前提来自于学生的需要,利用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正确的行为判断,把握学生德育需要成为班主任进行主动式德育教育的关键。班主任怎样能发现学生的德育需要,并运用好这种需要就尤为重要。人的需要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如果学生是因物质需要而又可能引发德育问题,班主任就应该运用主动式德育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金钱观,并有目的的举例说明享乐主义、金钱主义和物质利益思想。如果学生的是因精神需要,就要通过主动式德育教育区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认学生在心理上有效的评价和分析个人的精神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国际性社会,学生的需要受到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给班主任区分学生德育需要带来困难,但学生的需要离不开物质和精神需要两种,只要班主任从这两种本质需要出发,就不难找到学生的德育需要,为更好地运用主动式德育教育提供帮助。

2.把握德育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

德育教育的普遍性和针对性特征决定了主动式德育教育也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主动式德育教育是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以学生需要为前提,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就能反映主动式德育教育的共性和个性。主动式德育教育的共性就是德育教育满足于所有学生的需要,以普遍性的形式存在。它在主动式德育教育中是一种大范围宽广度的德育教育,对多有的学生都具有启发作用,能使大多数学生接受,并影响学生的道德思想。主动式德育教育的个性是有针对性的对少部分

源于: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同学进行德育教育,是对个别学生突出问题的有效应对。
三、总结
通过分析主动式德育教育的特点和班主任如何运用这些特点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班主任运用好主动式德育教育的优势是可以将如何德育问题灭杀在萌芽之中,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主动的优势,更可喜的是可以在学生的不良德育行为出现之前有效的预防,很好的保护了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整个德育教育进入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利局面。
参考文献: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东方出版社,1996.
张良田.教学手段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 张景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唐讯.建构新世纪教育理念[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5] 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6] 黄济,王策

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7] 王嘉毅.教学研究方法论[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