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高中教学 >> 高中地理教学 >心理学视角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设计

心理学视角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2-07 点赞:6478 浏览:2150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分析高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
0450-9889(2012)07C-0096-02
高职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他们的基本素质、知识底蕴、所学专业知识的程度、将来对个人发展的追求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程度和深度也不同;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所思考的问题、内容不同;对毕业去向的可选择性、就业困难的程度也不同。有调查发现,高职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及症状总分上均极显著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这说明高职生这一群体相对于一般的青年人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准确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差异,并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一、高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个性心理问题。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更为突出,“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缺乏健全的人格特征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不少高职生在入校时就认为自己是难有作为的人,因而缺乏应有的人生理想和积极追求,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虚度人生,具体表现为精神萎靡小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因此,高职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
(二)厌学心理问题。很多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后,表现出明显的挫败感,觉得自己即使努力学习,也只能拿到专科文凭。再加上他们在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等方面,整体水平较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要差些,不少高职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只求混个文凭,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三)人际交往心理问题。高职生有人际交往的需要,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常常会出现一些交际障碍或心理误区。人际交往困难是高职生表现最突出的心理障碍。当代高职生普遍缺乏为人处世、沟通交往的能力和互助合作的精神,常以自我为中心,在认识和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倾向,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失去耐心和宽容,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此外,他们自我防御心理强,当出现思想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模板www.udooo.com

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时,不愿轻易向人透露,思想情感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表达,产生了压抑、烦闷的抑郁心理。
(四)自卑的心理。近年来,由于社会上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因而在就业市场上,高职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处于劣势。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因此,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另外,现代学生的攀比心理比较强,很多富裕学生有某种天生的优越感,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他们的自卑心理使其极度敏感,造成同学关系紧张,又因不能及时宣泄,导致长期处于极度压抑之下,进而产生心理变态和扭曲。

二、高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适应新环境能力差,心理落差大。职业学院的学生经过寒窗苦读,在高考中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最后只好选择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这种落差是隐藏在他们心中的。同时,进入高职学院就读后,高职生的生活发生较大改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另外,大学生活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再不是天之骄子,奖学金的评定、入党、提干等方面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
(二)人际交往中的压抑、困惑。研究表明,有30%的高职生在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的高职生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很强,加之他们有着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因而对人际关系十分敏感,呈现多元化现象。有的缺乏自信心,处事过分小心谨慎,在交往过程中畏缩胆怯,产生严重的压抑心理;有的同宿舍同学之间或因地区关系或因志趣不同而排斥另一部分同学,出现敌对心理;也有一些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常常刻意掩盖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激烈竞争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擅长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在恐惧失败的心理下,不敢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三)对学业不适应,提升综合素质的能力差。有些高职生学习方法欠佳,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动手能力低下,实习成绩不理想,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一些学生为了提高自己,增加自己将来走出校门的竞争实力,忙于各种级别的考证,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成绩并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结果内心十分焦虑和痛苦;也有的学生面对学习的压力表现得无所适从,加之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等,出现上课听不懂、下课无法自主学习、考试不及格、逃课、沉迷于网吧的现象,进而产生放弃自己学业的厌学心理。
(四)缺乏生活自主性,自立自强能力差。独生子女的家长过度爱护孩子,导致他们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的锻炼,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当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便产生了挫败感;还有的学生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夸大自我弱势,产生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

三、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能为和难为

(一)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能为。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体现在,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光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观点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解答困惑、梳理情绪,满足实际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富有人情味。心理学可以在了解受教育者的气质、性格、能力和需求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的参考数据和实证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参考数据和实证分析对个体实行个性化的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时,可以适当运用心理量表,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心理咨询的一些技能也能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深度,使之更有针对性和更加人性化。(二)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难为。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非无所不能,它也

源于:查抄袭率硕士论文www.udooo.com

有诸多的难为之处。这自然会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方面束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常常是对微观心理现象的细节分析,这种还原论的研究倾向常常使它无法全面地看待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学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常常只能作为参考。
心理学常常从自己的视角看待客观环境,先入为主。而现实是,客观环境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现实为前提。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导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配合、调适、自我完善的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有两种能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二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供思想政治教育参考借鉴,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前一个方面现在越来越受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后一个方面的运用则相对滞后。心理学家应积极地介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中,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多的成果和启示。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努力将学生工作干部队伍打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着力提升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通过派出培训、案例督导、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等形式提高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水平。坚持每个学期对辅导员进行专题培训,指导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注重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建设。为改变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院心理咨询的主体,可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积极加强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建设。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在新生班级设立助理辅导员。坚持对心理委员和助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初步心理辅导能力,他们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指导、跟踪、管理、督导下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朋辈辅导推动了学院心理教育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克服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针对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题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活动。如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心理适应性的讲座和“相亲相爱一家人”团体辅导活动;结合学风建设活动中开展端正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能、做好职业生涯设计等讲座和团体辅导活动。结合“我爱我家”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开展“我爱我家”宿舍情景剧创作活动。结合“特殊学生群体”的引导转化工作开展心理健康关怀活动——“今天你快乐吗?”针对各自不快乐的原因,开展心理咨询。
(四)注重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学生的体验教育。坚持通过大学生心理团体训练、心理游戏、心理剧表演、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促进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开展团体辅导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心理素质。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大部分家长还未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心理教育意识。据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家长学校,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一起梳理学生的心理困惑,确保学生的心灵健康地发育。
【参考文献】
[1]常立威.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思想工作的相应对策——学生工作的释义与构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2]石艳华,余欣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高教论坛,2005(8)
[3]李颖艳.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教师,2009(S1)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资助课题(2012ZZ033);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资助课题(2011-17)
【作者简介】党喜灵(1984- ),女,硕士,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向 凯(1975- ),男,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讲师。
(责编 黎 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