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高中德育 >简谈课堂教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和实践

简谈课堂教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和实践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17073 浏览:7196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教学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过于追求理论化,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而应将课本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提升能力,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终极目标。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生;生活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方式等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但是在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中即使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逐渐减少,但仍然存在着重知识灌输、轻学生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轻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偏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评价单一等现象。要改变这种与课改理念相背离的现象,就必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将课本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将现实生活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提升能力,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终极目标。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植根于生活,将理论融入生活,将学生、教材、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现实,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向学生的内在需要的转化,最终达到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目的,使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结构的基础”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生活化,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新理念。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呢?

一、设计生活化的导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的关键。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导课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而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因为这些事件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通过生活化的事例的导入引出学习的课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学习中受益。所以教师应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化的导课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此引导学生感悟本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内容的展开作好感性铺垫。
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可利用歌曲、小品、小故事、游戏、案例、朗读、公益广告、诗歌、漫画、妙语、甚至教材中的“相关链接”等等。例如,在导入九年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先播放《拍卖会》公益广告,学生在广告中看到:地球上最后一株植物和地球上最后一瓶未受污染的水,拍卖价超过千万元,而地球上最后一罐未受污染的空气——无价!学生震惊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悟到如果人类无休止地开采资源而不去保护、节约资源,那么地球上的资源在不远的将来将耗尽,人类将一无所有,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学习内容上来。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新形式,它借助电视广告的形式,传播着时代的价值观念、道德、生活情操、行为规范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内容新颖精炼,寓意却深远,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利用好公益广告来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导课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教学的帷幕。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可以使学生将原有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再仅仅局限于将知识讲解或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进学生将目前所学的内容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为此,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生活化,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互动、反思、深化认识,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预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节中,让学生置身其中,为问题的解决设计方案,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而达到明理、启思、慎行、悟德的目的,最终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完成思想品德教学的终极目标。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课题时,我利用在校内自拍的一段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在绿草如茵的足球场上被几个男生当足球踢来踢去,上课铃声响后,这几个男生纷纷跑向教室,没有一个男生肯去拣起来,这时走过来一个女生将它拣起来扔到垃圾桶。这段视频播完后,教室里鸦雀无声了近60秒,那时,我能感觉到这段视频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引起了学生

源于:论文的基本格式www.udooo.com

的共鸣,甚至是震撼,因为在视频里发生的事就是他们身边的事,学生似乎找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教师创设这样生活化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产生一种切身的感受:原来这就是责任,责任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懂得不同的社会身份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如何去做负责任的公民、负责任的学生。
又如,八年级《自觉维护正义》这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好像很遥远,许多学生认为维护正义是“政府的事、执法部门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来表演:一天放学的路上,初二学生王浩看到他班上的一位弱小的男生李明被同校初三的两名男生欺负,李明看到王浩后向他求救,而王浩则装着没看见没听见急忙离开,事后王浩也没有告知老师和家长。仅隔两天,不幸的事也降临到了王浩身上,还是那两名男生在放学的路上拦住了他向他勒索财物,他将身上仅有的十几元钱给了那两名男生,那两名男生还威胁他,不许告诉老师和家长,否则会收拾他。从此以后,隔三差五地他就被洗劫一次,不到两个月王浩就被勒索了近200元,为此,王浩非常苦恼。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原本显得非常严肃、沉重的话题就变得很有魅力、有吸引力,从而也帮助教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生活情境的呈现、生活问题的探究的思想品德课堂,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在自主合作中探究生活现象中隐藏的真理,促进学生经验的重建,促进学生从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也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的真实,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三、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生活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他强调:“教学做合一。”《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规定“实践性”是课程性质之一。新课标明确提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的教育目标就是德育行为化。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生活的再现,社会生活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思想品德课应该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道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在学中用,在用中思,在思中悟。
例如,在九年级《承担责任 怎么写作社会》这一单元,围绕着这一话题,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熟悉的、最好是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色——学生、子女、公民的角度回顾和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的情况,让学生明白在文明程度越发达的社会,就越需要负责任的公民,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要勇于承担不同的责任。课后同学校德育处和团委配合,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到学校附近的社区做社会调查、发宣传单等,鼓励学生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积极怎么写作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即学以致用,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为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感悟人生。
丰富多彩的生活赋予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也使思想品德课堂精彩纷呈、生机盎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大胆在教学生活化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和实践,激活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参考文献:
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1.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4]郭之祥.记“生活世界”的教育:兼记教育中的生活问题.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05).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第三十八中学)

源于:论文大纲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