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环境设计 >声乐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中民族声乐作品艺术

声乐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中民族声乐作品艺术

收藏本文 2024-03-23 点赞:4778 浏览:1145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的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电影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这一时期的电影音乐无论是在创作手法还是美学观念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其形式主要是以电影歌曲为主。在歌曲的旋律、风格、功用等方面,较之以往都有着明显的不同,表现为抒情风格的全面确立、民族化的不懈探索、与西方创作技法的融合和地域性、民族性强等特征。本文正是对这些电影中的民族声乐作品,进行了初步的艺术分析。

[关键词] 80年代;中国电影;民族声乐;艺术分析

伴随着“”的结束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了具有转折意义的20世纪80年代,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带来了文化艺术的大发展。电影自然也不例外。据统计,80年代10年的时间中,全国上下共拍摄了600多部影片,这些影片在创作手法和美学观念上呈现出了全新的风格,促成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三次大繁荣。这一时期的电影在电影音乐方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以电影歌曲为主,即每一部电影中都会有几首民族声乐作品,如果没有,反而是罕见的了。比如《黑三角》中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海外赤子》中的《我爱你中国》,《小花》中的《绒花》和《妹妹找哥泪花流》,《甜蜜的事业》中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大海在呼唤》中的《大海啊故乡》,《少林寺》中的《牧羊曲》,《红高粱》中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在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我最喜欢的民族歌曲评选中,电影歌曲占据了一半还要多。优秀的作品自然离不开优秀的创作者和演唱者。创作者有王酩、王立平、凯传、时乐蒙、施光南、谷建芬、吕远等,他们的创作功底扎实,创作手法多样,作品紧跟时代,反映出了进步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涌现出了如李谷一、郑绪岚、蒋大为、叶佩英等著名的民族歌唱家,他们的演唱自然舒展、字正腔圆,为这些声乐作品插上了传播的翅膀。很多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资料谈到这10年时,都感叹,在10年中涌现出了那么多高质量的电影歌曲和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作曲家、演唱家,这将是一个不可超越的纪录和不可复制的时代。

一、抒情风格的全面确立

随着新时代全面到来,中国电影音乐创作者在经历了沧桑和磨难之后,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进行了无拘无束的音乐创作了。他们一边进行新的创作,一边进行反思,并且逐步地认识到了电影和电影音乐的本质。电影和音乐首先是一门艺术,其创作是要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赋予它们宣传、教化的功用。这种对于艺术本质的全新认识,促使着他们去谱写现实的社会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且这种情感多是音乐家结合着影片的人物形象,所进行的“小我”的情感,所以情感类型丰富,大大提高了影片的精神含量。这一点上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小花》,这是一部革命题材的影片,但是影片中的歌曲却带有了浓郁的抒情风格,与以往的革命题材电影的歌曲,在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着截然的不同,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当时的影片副导演黄健中坦言,这部影片的创作和拍摄,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了一定的“叛逆”性质。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改变了以往此类题材影片的革命化和形式化的程式,而是用一种抒情的形式,表达出片中人物的个人情感,抒发出特殊时期里特殊人物的真实情感。影片中有两首歌曲,分别是《妹妹找哥泪花流》和《绒花》。此处对《绒花》进行重点的分析。歌词的作者是凯传,我国著名的词作家,这首歌中,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方式,绒花其实就是影片中的小花。绒花的美丽、硬骨、芬芳、光华、映彩霞,其实都是拟人的手法,绒花的这些品质,正是片中小花的品质。曲作者是以创作电影歌曲著称的王酩,全曲为二段结构,大调性色彩。王酩在西洋大调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精心设计了以切分为主的节奏型。歌曲的第二部分采用了副歌的形式,连续运用了多个三连音和离调,使得音乐层次逐渐丰满,音乐的情绪逐渐高涨,最终在结尾处回归原调。这首带有浓郁抒情性质的青春颂歌,与画面中“翠姑跪走风车矶”的画面相配合,一面是小花为了救自己的哥哥,拖着担架,举步维艰地走在山路上,一面是郁郁葱葱的山峦起伏,两者融合成为一幅壮美的青春画卷。歌曲的演唱者是著名的民族歌唱家李谷一,她将传统的民族唱法和气声唱法相结合,如

自考论文www.udooo.com

歌如诉,细腻委婉,呈现出一种细腻、委婉的古典之美。电影一上映,这首歌曲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很长时间里,以这部电影和这首歌曲为开端,抒情性的歌曲创作成为电影音乐创作的主流。

二、民族化的不懈探索

从抒情音乐的风格基本确立之后,面对着日渐多元的文化发展,作曲家们开始对电影歌曲的民族化进行探索。电影是中国的电影,电影插曲也应该是民族的歌曲。这种民族性就是指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汲取养料和素材,使用各种音乐创作技巧和手法,表现出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在这种民族化的理念指导下,一大批电影音乐人用关于民族音乐的素材、题材等,创作出了很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作品,中国电影歌曲也因此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情景。

80年代,著名音乐家赵季平在诸多名家面前,还是一个后辈。但是他的创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民族化,自从学习音乐创作起,就始终坚持着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和整理,他的脑海里有一座民族民间音乐的仓库,遇到合适的影片,创作起电影歌曲来,则是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影片《红高粱》中的《酒神曲》是赵季平根据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动,演唱者也是地道的陕北人。《颠轿曲》采用了具有说唱性质的衬词,伴奏采用的是山东戏曲中的吹打乐。《妹妹曲》中,采用了大量的陕北民歌中的下滑音,使得整体的音乐风格粗犷豪放,加之演唱者姜文的“吼唱”,将陕北男人的阳刚之气和影片对于爱情直白大胆的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王立平也是著名的电影音乐人,更是民族化创作的推崇者。影片《戴的旅客》的主题曲《驼铃》一曲,王立平采用了民族的七声调式,在伴奏乐器上使用了二胡等民族乐器。《少林寺》中的《牧羊曲》,词曲创作者都是王立平,歌词类似于中国的宋词形式,随意而又不失规整。读完歌词,一幅雅致、隽美的风景画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旋律上,他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适当地运用了模进的手法,与歌词所描绘的意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中国意境美的独特感受。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