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化学工程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β受体阻断剂和大环内酯类药物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β受体阻断剂和大环内酯类药物

收藏本文 2024-02-19 点赞:8211 浏览:2475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是一类以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样品的多种特性为根据的高效分离浅析技术。CE具有分离效率高、样品消耗量低、浅析时间短和生物兼容性好等优点,在分离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手性分离及DNA测序等领域已获得了广泛运用。作为分离通道的毛细管内径狭小(通常25~100μm)给检测带来了很大困难,导致CE的检测灵敏度不高。改善毛细管电泳的检测灵敏度一直是CE探讨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探讨方向。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CL),是化学发光与电化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发光试剂与共反应试剂受电化学反应激发后,发生一定的反应而产生光辐射现象,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反应可控性强、试剂耗量少、获得浅析信息多和反应效率高等优点。CE与ECL的结合,兼备了CE高分离效率和ECL高灵敏度的优点,可用于复杂样品中痕量组分的分离和测定。本论文利用CE-ECL联用技术,开展了一些重要β-受体阻断剂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浅析检测,主要探讨内容和革新点如下:1.利用CE-ECL结合场放大进样的策略建立了一种灵敏检测阿替洛尔、艾司洛尔、比索洛尔的新策略。对CE分离条件及ECL检测条件及场放大进样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在优化条件下,聚乙烯比咯烷酮作为添加剂加入到缓冲溶液后,有效的改善了分离度,运用场放大进样的策略显著地提升了三种β-受体阻断剂的灵敏度。运用该策略得到的阿替洛尔、艾司洛尔、比索洛尔的检出限(LOD,S/N=3)分别是3.4×10-9,3.5×10-9和2.2×10-9mol/L,日内和日间迁移时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不高于0.8%和4.5%,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不高于3.7%和5.5%。在尿样中,阿替洛尔、艾司洛尔、比索洛尔的定量限(LOQ,S/N=10)分别是7.7×10-8,8.6×10-8和6.7×10-8mol/L,在血清中三种β-受体阻断剂的定量限(LOQ,S/N=10)分别是1.1×10-7,1.4×10-7和9.1×10-8mol/L。三种浅析物在尿样和血清中不同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86.2%~103.7%之间,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不高于5.9%。另外,将这种策略成功的运用于人血清白蛋白及艾司洛尔相互作用的探讨中,得到人血清白蛋白和艾司洛尔的结合位点及结合常数分别是5.7和7.1×104mol/L。认为该策略在药物治疗监测和临床浅析方面有潜在的运用前景。2.建立了一种CE-ECL离子液体灵敏检测阿奇霉素、替米考星、乙酰螺旋霉素和罗红霉素新策略。对CE分离条件、ECL检测条件和离子液体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探讨。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检测电位,1.2V;进样电压,10kV;进样时间,10s;分离电压,15kV;电泳缓冲溶液,电泳缓冲溶液:15mmol/L PBS含0.5%(v/v)BMIMBF4(pH7.5);检测池内电化学发光溶液,5mmol/L Ru(bpy)32+于50mmol/L PBS中(pH8.0)。在最优化实验条件下,四种浅析物在7min内可实现良好的分离。阿奇霉素、替米考星、乙酰螺旋霉素和罗红霉素的LOD分别为1.3×10-,2.5×10-,2.3×10-8和7.0×10-8mol/L,日内和日间迁移时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不高于1.8%和2.9%,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不高于4.8%和6.0%。在尿样中,阿奇霉素、替米考星、乙酰螺旋霉素和罗红霉素的LOQ分别为9.3×10-,1.2×10-,7.6×10-,和2.1×10-mol/L,三种浅析物在尿样,药片,鸡蛋及猪饲料中不同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87.4~107.9%之间,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不高于7.2%。所提出的策略成功的运用于人尿样、药片、鸡蛋及猪饲料中阿奇霉素、替米考星、乙酰螺旋霉素和罗红霉素的分离和检测。关键词:毛细管电泳论文电化学发光论文β-受体阻断剂论文人血清白蛋白论文场放大进样论文大环内酯类药物论文

    摘要4-6

    Abstract6-11

    主要符号表11-12

    第1章 绪论12-23

    1.1 高效毛细管电泳12-16

    1.1.1 高效毛细管电泳进展概述12-13

    1.1.2 高效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13-14

    1.1.3 毛细管电泳分离方式14

    1.1.4 毛细管电泳进样策略14

    1.1.5 毛细管电泳的在线富集技术14-15

    1.1.6 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15-16

    1.216-20

    1.2.1 电化学发光的探讨进展16

    1.2.2 电化学发光的类型16-20

    1.2.2.1 酰肼酰肼类化合物电化学发光16

    1.2.2.2 吖啶类化合物电化学发光16-17

    1.2.2.3 多环芳香烃类电化学发光17

    1.2.2.4 过氧化草酸酯电化学发光17

    1.2.2.5 金属配合物电化学发光17-20

    1.2.2.5.1 氧化还原-循环电化学发光(双电位电化学发光)18

    1.2.2.5.2 氧化-还原型电化学发光18-19

    1.2.2.5.3 还原-氧化型电化学发光19

    1.2.2.5.4 Ru(bpy)_3~(2+)阴极电化学发光19-20

    1.3 CE-ECL联用技术20-22

    1.3.1 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CE-ECL探讨20-22

    1.3.1.1 CE-ECL法估算药物-蛋白结合参数21-22

    1.4 本论文立意和主要探讨内容22-23

    第2章 CE-ECL检测β-受体阻断剂及人血清白蛋白与艾司洛尔相互作用的运用探讨23-40

    2.1 前言23-24

    2.2 实验部分24-25

    2.2.1 试剂和材料24

    2.2.2 CE-ECL装置24

    2.2.3 实验装置24-25

    2.2.4 电泳分离检测历程25

    2.3 结果与讨论25-39

    2.3.1 缓冲溶液添加剂的选择25-26

    2.3.2 正交设计优化电泳缓冲溶液26-28

    2.3.3 分离电压的影响28-29

    2.3.4 检测池中缓冲溶液pH的影响29-30

    2.3.5 检测电位的优化30

    2.3.6 通过场放大进样来提升浅析物的检测灵敏度30-32

    2.3.7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重现性32-34

    2.3.8 实际运用34-37

    2.3.9 艾司洛尔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37-39

    2.4 本章小结39-40

    第3章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离子液体灵敏检测大环内脂类药物及其运用探讨40-55

    3.1 前言40-41

    3.2 实验部分41-43

    3.2.1 试剂和材料41

    3.2.2 尿样、药物制剂、鸡蛋及猪饲料的处理历程41-42

    3.2.3 实验历程42-43

    3.3 结果与讨论43-54

    3.3.1 替米考星对Ru(bpy)_3~(2+)电化学发光系统的增强作用43-44

    3.3.2 优化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条件44-46

    3.3.2.1 正交设计优化电泳缓冲溶液44-46

    3.3.2.2 优化分离电压46

    3.3.3 优化电化学发光检测条件46-48

    3.3.3.1 优化检测电位46-47

    3.3.3.2 优化检测池中缓冲溶液pH47-48

    3.3.4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重现性48-50

    3.3.5 实际运用50-54

    3.4 本章小结54-55

    第4章 结论55-57

    致谢57-5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