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化学工程 >药物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合成、表征与载药性质学

药物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合成、表征与载药性质学

收藏本文 2024-02-10 点赞:4913 浏览:1131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天然高分子基质在药剂学配方中的运用不断得到关注。特别是在药物缓控释放系统中,以期实现药物的特定条件或定点给药。当前,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聚阳离子多糖,凭借其无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广泛运用于医药、农业、食品和化工等领域。但是壳聚糖水溶性很差,只能溶于一些稀的有机酸和无机酸,大大限制了其广泛运用。本实验探讨目的是在壳聚糖结构单元的C2位-NH_2、C6位-CH_2OH上引入了亲水性官能团-CH_2COOH和疏水性官能团-CH_2CH_2N(CH_2CH_3)_2,使得改性后的壳聚糖具有两亲性,以而拓展其运用范围。采取“保护氨基—改性反应—脱保护恢复氨基”之技术,制备了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2-N-羧-6-0-二乙胺基乙基-壳聚糖(DEAE-CMC)。讨论了合成条件对产量的影响,并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了其制备案例。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热稳定性浅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较为系统和深入地探讨了所合成化合物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基于乳化交联固化法制备DEAE-CMC的载药微球。以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等作为考核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讨论了制备历程中DEAE-CMC浓度、交联剂用量、DEAE-CMC与VB_(12)摩尔比、乳化搅拌速度四个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直观浅析法和方差浅析法对配方进行了优化。利用激光粒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球的大小和形态进行浅析,采取IR,TG和DSC对微球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探讨发现,DEAE-CMC载药微球的最佳制备条件为:DEAE-CMC浓度为2%,DEAE-CMC与VB_(12)摩尔比12:1,乳化搅拌速度为1000r/min,交联剂用量2mL。微观表征说明,载药微球的粒径分布在0.2-50μm,平均粒径为4.53μm。微球的分散性好,尺寸大小均匀,球体较少团聚,球形规整,表面圆润。同时,SEM图表明微球载药后转变了微球的表面形貌,部分药物以吸附方式填充于微球的囊状结构。在pH7.4磷酸盐缓冲溶液中,DEAE-CMC载药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表明:载药微球的缓释可以达到60h左右,微球的药物包封率为33.70%,载药量为12.47%,达到平衡时的药物累积释放率为56.30%。采取5种常见的经验模型对载药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进行拟合,建立药物释放动力学方程模型。在对模型的拟合度以及引入参数情况的复杂情况下,采取赤池信息准则(AIC)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二级指数衰减动力学模型更能反映药物的实际释放规律。关键词:壳聚糖论文两亲性论文维生素B_(12)论文药物缓控/释放系统论文微球论文药物释放动力学模型论文

    摘要6-8

    ABSTRACT8-14

    第一章 绪论14-28

    1.1 前言14-15

    1.2 壳聚糖的性质15-16

    1.2.1 物理化学性质15-16

    1.2.2 壳聚糖的生物学特性16

    1.3 壳聚糖基生物医药材料的概述16-18

    1.3.1 医用敷料16-17

    1.3.2 生物工程和组织工程材料17-18

    1.4 壳聚糖基药物缓控释放系统18-26

    1.4.1 药物缓控释放系统的特点18-20

    1.4.2 壳聚糖基药物缓控释放系统的制备策略20-23

    1.4.3 壳聚糖基药物缓释系统的释放机理探讨23-26

    1.5 论文设计思想26-28

    1.5.1 论文探讨背景26

    1.5.2 探讨目标26-27

    1.5.3 探讨革新点27-28

    第二章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工艺及表征28-48

    2.1 引言28-29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29-30

    2.2.1 主要试剂29-30

    2.2.2 主要仪器30

    2.3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30-33

    2.3.1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合成的原理30-31

    2.3.2 2-N-羧-6-0-二乙胺基乙基-壳聚糖衍生物合成工艺流程31-33

    2.4 2-N-羧-6-0-二乙胺基乙基-壳聚糖合成条件的探讨33-39

    2.4.1 单因素实验33-36

    2.4.2 正交实验36-38

    2.4.3 直观浅析法38

    2.4.4 方差浅析法38-39

    2.5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表征39-41

    2.5.1 酸碱滴定法测定DEAE-CMC氨基取代度39-40

    2.5.2 紫外-可见光谱40

    2.5.3 红外光谱40

    2.5.4 ~1H核磁共振波谱40

    2.5.5 TG和DS0-41

    2.6 结果与讨论41-47

    2.6.1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氨基取代度41

    2.6.2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UV可见光谱41-42

    2.6.3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FTIR光谱42-43

    2.6.4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1HNMR波谱43-45

    2.6.5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热稳定性浅析45-47

    2.7 讨论与小结47-48

    第三章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探讨48-60

    3.1 前言48

    3.2 主要试剂与仪器48-49

    3.2.1 主要试剂48-49

    3.2.2 主要仪器49

    3.3 DEAE-CMC微球的制备49-50

    3.4 单因素考察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50-53

    3.4.1 水相和油相体积比的影响50

    3.4.2 乳化阶段乳化转速的影响50-51

    3.4.3 交联转速的影响51

    3.4.4 固化剂用量的影响51-52

    3.4.5 DEAE-CMC浓度的影响52-53

    3.4.6 DEAE-CMC与VB_(12)浓度的影响53

    3.5 正交设计优化两亲性壳聚糖载药微球处方与工艺53-59

    3.5.1 因素和水平的确定53-54

    3.5.2 优化指标的选取54-57

    3.5.3 直观浅析法57-58

    3.5.4 方差浅析法58-59

    3.6 讨论与小结59-60

    第四章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载药微球表征和释药性质探讨60-80

    4.1 主要试剂和仪器60-61

    4.1.1 主要试剂60

    4.1.2 主要仪器60-61

    4.2 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载药微球的表征61-62

    4.2.1 红外光谱61

    4.2.2 TG和DSC61

    4.2.3 扫描电镜观察61

    4.2.4 载药微球的粒径61

    4.2.5 载药微球的溶胀行为探讨61-62

    4.3 维生素B_(12)载药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探讨62-63

    4.3.1 药物检测波长的确定62

    4.3.2 壁材DEAE-CMC干扰性实验62

    4.3.3 药物标准曲线的建立62

    4.3.4 维生素B_(12)释放度的测定策略62-63

    4.4 结果与讨论63-78

    4.4.1 载药微球的FTIR光谱63-64

    4.4.2 载药微球的热稳定性浅析64-66

    4.4.3 载药微球的微观形貌66-68

    4.4.4 载药微球的粒径分布情况68-69

    4.4.5 载药微球的溶胀行为69-70

    4.4.6 VB_(12)标准曲线的绘制70-72

    4.4.7 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72

    4.4.8 载药微球体外释药曲线的拟合72-76

    4.4.9 载药微球体外释药模型的评价和释药机理的探讨76-78

    4.5 讨论与小结78-80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80-82

    5.1 结论80

    5.2 革新点80-81

    5.3 后续探讨工作倡议81-8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