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和谐社会 >对于转型时期社会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转型时期社会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

收藏本文 2024-02-10 点赞:8968 浏览:3402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面对新的拷问。本文通过考察先秦诸子的思想体系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目前状况的文化联系,分析了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并给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倡议。研究表明,传统文化作为传统社会的产物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能起到带动作用,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划分和适当的引导。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儒家 道家 法家 转型社会
一、引言
任何社会历史的发展都脱离不了文化的烙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所谓血脉,是指文化具有传承性和重要性;所谓精神家园,突出了文化非物质的特点。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潮和意识形态对传统的文化不断造成冲击。在旧的习俗断裂,新的信仰还未形成的文化转型时期,人群的精神归宿普遍处于恍惚不定的状态。拜金主义、犬儒主义等思潮大行其道,传统文化在剩余的领域坚守一隅。各种社会恶性事件的频出,把舆论焦点引向了人们的精神和道德状况。时至今日,不论是出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是个人的安身立命,梳理并探讨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已迫在眉睫。
尽管文化探讨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文化的复杂性,真正从理论上论证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关系的工作总是难以做到逻辑的严密和观点的全面。基于此,本文通过分别考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思想的演进及其相互作用,力求系统、全面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给出社会文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化工作与个人修身养性的倡议。
本文接下来的安排如下:第二节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第三节探讨先秦诸子的思想体系;第四节结合两者探讨两者在现实中的结合作用;第五节给出相应的倡议并总结全文。

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自1978至2012年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2]。经济的增长固然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但与此同时居民的幸福度并不是同比增长的。在全球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发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度调查”数据中,3/4的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活表示不满意。其中,71%的中国人表示自己“生活艰难”。17%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困苦”,只有12%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美满”[3]。此外,贫富差距扩大的理由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74,收入分配情况不容乐观。
经济社会的失衡发展体现在阶级矛盾方面,表现在日益严重的贪腐现象和与之对应的仇官、仇富心理。在经济改革尚未完成,政治改革出现滞后的制度背景下,没有约束的行政权力不断深入市场寻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人们内心的苦闷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发泄时,扭曲的言论和行为就被不断放大。网络上,各种“愤青”纷起,毫无逻辑的谩骂和人身攻击成为讨论理由的常态;生活中,各种道德沦丧的公众事件不断被媒体放大,使公民逐渐失去道德存在感。更有甚者,各类恶性事件时有上演,一次次挑战者人们心理承受的底线。
人的精神状况出现了理由,自然是由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决定的。然而,在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传统的文化大国,历史上形成的道德传统发生缺位,我们必须在物质存在以外寻找文化作用的因素。之所以着眼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有以下三个理由:第一,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出现过我国当下转型时期的类似状况,但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其表现形式存在差别,因此探讨我国特殊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理由。第二,社会物质存在的发展和前进属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范畴,符合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相比之下,文化对社会和人心的作用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需要专门研究。第三,在客观条件的转变尚需时间的条件下,通过发挥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可以简单、有效地解决个人安身立命的迫切理由,从而从微观层面力所能及地改善目前状况。因此,必须考察中华文化的产生和成熟阶段——先秦时期。

三、先秦诸子的思想特点

按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划分,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4]。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唇舌剑,共同奠定了未来两千多年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儒家强调道德的理想主义。儒家的仁义并不仅仅是学范畴,而是充当本体论范畴的基石。孟子在论述道德的基础时,以四端作为人之为人的形而上学根据。但孟子也承认,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本善,并不具有实然的作用,而只具有应然的可能性(告子上章句)。同康德一样,儒家在挺立起一个主体性高扬的王国后,并不能在现实的社会中找到形而下的条件实践理想。由此,我们看到历史上熟读四书五经的文人墨客中,既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又有鲜廉寡耻灭绝人性的奸臣昏君。
儒家作为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面,之所以会孕育出如此吊诡的士人,虽有儒家本身过于理想化不易践行的不足,更重要的理由是历朝历代统治者在实际统治中只是以儒家学说作为粉饰而已。帝王家牧民的基本思想是“阳儒阴法”,而法家的阴谋权术恰恰是与儒家的正人君子截然对立的。法家只为最高统治者一人谋,出于强烈的现实感,法家看到了人口增长与社会矛盾积累的必定性(五蠹篇)。韩子的文章充溢着鞭辟入里的洞见,但作为哲学思想却失去了超越历史的精神价值。法家之后,见利忘义的风气逐渐发展壮大,个人变得更加自私和现实,春秋时期那种为一言而自尽的烈士渐渐稀少。
法家吸收了道家的辩证思想,但道家的辩证法是半途而废的。道家的本体论不是实体层面的,而是状态层面的[5]。道家喜欢批判,思想深刻,但缺乏建设。老子指出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然而不强调刚强胜柔弱、无为往往不为毕竟是事物的常态,仿佛在为战乱年代的无助百姓指明一条委曲求全的自保之路。事实上,如果真按照老子的设想老死不相往来,按照庄子的意见齐物而论,则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都无从谈起。然而,理解道家并不能就事论事。只有在各家的基础上,道家才能发挥作用,批判和纠正各家的不足。道家反对的是穷奢极欲和文过饰非,并不是正常的生理需求和通情达理。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国策正是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成功。尽管儒道两家都突出了强烈的形而上根据,并由此成了中华文化的两大支柱(其三为后来的佛家),但在其诞生伊始,两家在下层平民中的影响力并没有后来衰微的墨家巨大。墨子出身贫寒,代表下层的利益,其思想充满了朴素的平民色彩。非乐、节用等思想明显是针对儒家的繁文缛礼而发(非乐篇,节用篇,节葬篇),兼相爱交相利则是难得的平等思想(兼爱篇)。然而,在传统社会的结构中,这样的思想难以适应客观形势。在其后的发展中这些火花逐渐熄灭,只剩下传统文化中“侠”的概念与之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还有名家的形式逻辑发展与墨家并驾齐驱,但这样的种子并不能在中华文化中成长壮大。其他各家影响力相对较小,这里不再一一分析。由此可见,各家思想都有短长。与现代社会接触后,传统文化引起原始禀赋的差异,各自展现出不同的现实作用,需要分别考察。

四、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

正如康德倡议要建立“道德的神学”,儒家一直试图建立“道德的形而上学”。当下,要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依靠法治是根本,但在文化层面重建人们心理的超越价值,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道德的理想主义,其作用并不是要为广大群众提高一个普遍的纲常,而是要启发整个社会的精英分子产生强烈的道德自觉性,由此引领这个社会向前发展。道德的理想主义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古往今来能真正无愧于仁义二字的圣贤屈指可数。但是,恰恰是这些个别的仁人志士往往成为民族危难之时改写历史进程的英雄人物。应当承认,历史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历史反复证明,没有了这些胸怀理想的关键人物,民族很难历经苦难而不倒。因此,通过教育和启蒙,培育出一批有自觉担当的社会精英,就是将无形的民族精神寓于有形的社会群体当中,让这批精英担起重任,由此扩大影响,使民族精神发挥威力。
以上是从意识的角度探讨儒家的现实作用。从存在的角度,法家的思想亦有其当代价值。法家一针见血地突出了法的地位,这在今天仍然建设法治国家的中国尤其重要。法家强调法的威严和执行力,这与我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精神是一致的。法家思想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其法乃“王法”而非宪法,这就要求我们合理扬起其思想内涵。
道家思想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道家论述统治策略的核心思想在于“我无为而民自化”(五十七章)。与西方经济学力图论证的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相似,老子主张政府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社会的运转,这样经济社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会自身按其规律发展反而更容易达到好的状态。在当今政府充当投资主导的错误定位下,道家主张的“无为”实乃告诉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金玉良言,引导政府向怎么写作性政府转型。此外,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道家对和私利的批判,可以让世人发热的头脑清醒不少,给迷失方向的船只指明航向。
以上分别讨论了传统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现实中的作用。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应当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否则就成了教条主义的照搬本本。

五、弘扬传统文化的倡议

弘扬传统文化,应当既有取舍,又能兼顾。传统文化一面是博大精深,另一面即鱼龙混杂。我国毕竟有着两千多年的专制传统,文化不免打上各种复杂的烙印。即使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中也没有包含现代作用上的全部优秀价值(如)。作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批判的)传承者,就要时刻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杨朱的“一毛不拔”思想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传统,都有相通之处。只有尝试从多方位理解、挖掘传统,传统才能为今所用。
弘扬传统文化,应当既具备自由的言论环境,又具备严谨的学界风气。大众往往对理由的理解莫衷一是,此时应当保证充分的,使各种思想可以通畅地交流,从而使真理越辩越明。不应树立所谓的权威,否则只会将传统文化复归意识形态。如百家讲坛的老师在坛下也遇到了不同学术声音的挑战,就体现了一定的自由之风。这并不意味着人人可以信口开河。学者与大众不同,观点要有理有据才能在学界站住脚。学者与媒体对大众有引领作用,如果讲话不谨慎,随意乱解经典,就是对大众的误导。大众应当用理性的深思代替狂热的追捧。政府、学界、媒体和公众应当一起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弘扬传统文化,应当注意国学与西学的融汇、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历史证明,科学与——而不是迷信与专制——才是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对于传统文化,要注重挖掘其中富含时代特征的、具有千古生命力的东西。这就要求今人要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联系起来看待,合理地嫁接其中相融相通的优秀价值。这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而应当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贯通。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应当特别注重其与其他文化形式的交流。
“历久弥新”。中华民族古老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不仅没有失去价值,反而具有更加深刻和广泛的作用。作为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的当代知识分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恰当的方式策略,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挥出更巨大的功用,为个人的修养提升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理由的决定 [R] . 2011-10-18.
[2]国家统计局.1978-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孟昭莉.如何提升中国国民幸福度 [J] .人力资源,2011(8).
[4](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0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