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近代文学 >甲午战争中国新闻舆论和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中国新闻舆论和中日甲午战争

收藏本文 2024-03-07 点赞:11386 浏览:456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引发了晚清中国社会的地震,立即成为当时中国国内的舆论焦点。以1894年7月大战爆发之前日趋紧张的朝鲜局势,到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后这一段时期内,报纸这一当时的主流新闻媒体,时刻在关注这场联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争,并对它进行了大量点评,由此造就了一场以战争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舆论浪潮。这既彰显了中国民众的爱国心和社会参与意识,也揭开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大幕。同时,甲午战争作为一场近代化的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交战方及其重视媒体在战争中的作用,双方媒体都积极向国际社会陈述本国的战争立场,希望获得世界各国的支持。媒体成为交战方主张战争合法性和为战争行为辩护的重要工具。本论文计划探讨以1894年1月初至1895年12月底的《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万国公报》、《直报》等目前所能见到的国内中文报纸,尽力勾勒甲午战争时期舆论声浪涌动的大致轮廓,探讨浅析中国新闻媒体在这场战争报道中的体现和作用,希望有助于拓宽甲午战争探讨的视野。本论文以时间为顺序,分别论述战争爆发前、战争进行中和战后中国新闻舆论的情况。另有导论和结束语。导论阐明选题背景及作用,回顾过往相关探讨情况及不足,并略述全文框架。结束语肯定中国的新闻舆论在甲午战争中的作用,并评价其局限性。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叙述选题背景及作用,介绍国内外的探讨近况,探讨内容及探讨策略。第二部分:跟踪局势进展(1894年1月至1894年7月)。首先指出中国新闻界一直在密切关注朝鲜局势,决心捍卫中国作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其次浅析中国新闻界“重俄轻日”的失误;随后再谈中国的新闻界主战的呼声以及他们对中日两国国力的浅析;最后谈中国的新闻舆论对国内洋务运动的评点。第三部分:紧跟战争的步伐(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首先叙述中国新闻界追随战争、及时关注事态进展的情况,并叙述其积极的主战态度、高涨的爱国情绪;其次评述中国新闻界为反抗日本的侵略积极献计献策;最后论述中国新闻界对战争初期中国战败失利的反思。第四部分:中国新闻界对战争结局的反思和回应(1895年3月至1895年12月)。首先叙述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的新闻界对《马关条约》的不满和抨击;其次论述其声援台湾人民的反割地斗争:随后是评述中国的新闻界对洋务运动的反省,再谈中国新闻界积极呼吁变法革新,最后叙述中国的新闻舆论中要求重新看待并学习日本的呼声。关键词:甲午战争论文报纸论文舆论论文

    中文摘要8-10

    ABSTRACT10-12

    导论12-20

    一、选题背景及作用12-14

    (一) 选题背景12-13

    (二) 选题作用13-14

    二、学术回顾14-15

    三、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新闻事业进展概述15-18

    四、探讨策略18

    五、探讨思路18-20

    第一章 跟踪局势的进展(1894.1—1894.7)20-30

    一、关注朝鲜时局,捍卫中国的宗主国地位20-22

    (一) 实时反映边疆危机20-21

    (二) 捍卫朝鲜的属国地位21-22

    二、防范俄国、轻视日本之误22-24

    (一) 关注俄国22

    (二) 轻视日本22-23

    (三) 未能认清日本的真面目23-24

    三、积极主战的呼声24-28

    四、希图借助洋务运动富国强兵28-29

    五、寄希望于调停29-30

    第二章 紧跟战争的步伐(1894.1—1895.3)30-37

    一、及时关注事态进展30-31

    二、积极献言献计31-35

    (一) 间谍论31-33

    (二) “持久战”论33

    (三) 筹备粮饷论33-35

    三、反思战场上的失利35-37

    第三章 对战争结局的反思和回应(1895.3—1895.12)37-44

    一、抨击《马关条约》37

    二、声援台湾民众的抗日斗争37-38

    三、反省洋务运动38-39

    四、寻求变法革新39-42

    (一) 加强防务,建设新式军队39-41

    (二) 变革科举制度,培养近代化的人才41-42

    (三) 抨击专制,开设议院42

    五、重新看待并学习日本42-44

    结束语44-49

    一、中国新闻舆论在甲午战争中的作用44-45

    (一) 唤起中华民族觉醒的意识44-45

    (二) 推进社会思潮转变45

    (三) 转变国民心态45

    二、不应忽略的局限性45-49

    主要参考文献49-52

    致谢52-5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54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