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创新之策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创新之策

收藏本文 2024-02-04 点赞:6138 浏览:2077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提要:作为传统媒体报道的重要方面,评论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哪些机遇和挑战,7传统媒体如何改革创新评论报道'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做好评论工作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媒体环境下的评论报道创新”课题组近期专门走访调研了《人民日报》《新京报》《北京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创新之策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如需论文查抄袭率.青年报》《环球时报》等评论报道较突出的几家传统纸媒,并对他们的观点看法和应对措施进行了梳理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 新闻评论 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新特点新取向

新媒体环境下,意见表达自由活跃,网络评论迅猛发展,传统新闻评论受到多重冲击。同时,多元的受众需求、激烈的市场竞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为传统媒体探索改革创新评论报道开拓了广阔空间。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1.新媒体时代,受众对分析评点和建设性意见等观点信息需求强烈,更加凸显传统媒体评论报道在舆论引导和影响力竞争中的地位。
中国当前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需要探讨的理由、解决的矛盾、深思的新事物明显增加,这为评论报道提供了诸多选题。同时,社会价值观多元、利益诉求多元,受众对传播意见信息的新闻评论需求愈加强烈。从媒介环境看,新媒体充斥着各种声音,杂音噪音混杂其间,迫切需要传统媒体以权威、主流的声音引导多样舆论。此外,媒体竞争正在从传统的时效之争、独家之争向观点之争、价值竞争深化转型,新闻评论在整个媒体新闻竞争力布局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
2.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议题内容、观点尺度不断呈现出新特点,进一步推动评论报道焕发生机和活力。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时效大大增强,在主题、形态、议题、观点表达等方面都得到空前拓展和丰富,数量和影响与日俱增。首先,评论领域越发宽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设议程,网络评论自由向传统媒体延伸,只要公众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议题,大大丰富了新闻评论的议题选择范围。其次,新闻评论表现形态进一步拓展,言论样式更趋丰富。时效性强的“时评”已成为主流样式,而随着媒介融合,网站、个人专栏、网络论坛、微博客、新闻跟帖、手机短信等多种言论样式大量出现。再次,公民表达更加自由,评论门槛大大降低,评论主体更加多元,观点碰撞日趋激烈,评论语言更加鲜活。这些因素都推动着评论报道进一步焕发生机和活力。
3.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评论时效、深度、文风等多方面带来冲击,倒逼传统媒体评论作出深刻变革。
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往往迅速成为舆论焦点,新闻评论也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认为,新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带来了两大影响:一是“推”,二是“挤”。“推”是因为热点生成速度快,要求评论及时跟上,反应慢了就会成为自娱自乐,而反应过快又容易踏空。“挤”是因为新媒体环境下众声喧哗、环境复杂,好声音和坏声音并存,真知灼见隐藏其中,各种声音都对评论报道形成挤压,占领舆论引导制高点殊为不易。倒逼着传统评论报道去提高速度、增加深度。

二、部分纸媒评论报道改革创新的思路与做法

近几年,评论报道更加主动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不断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更广泛更响亮地传播自己的声音。

1.着力提升评论时效性,更多增加机动灵活、贴近时事的评论选题。

随着媒体环境深刻变革,特别是新媒体对所有传统媒体报道的时效性都构成极大冲击,传统媒体评论报道更是如此,必须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才能第一时间引导舆论。如《人民日报》在选题策划上更多地增加机动灵活、贴近时事、贴近社会关注的自选动作。“人民时评”栏目全部都是当天早上安行选题,“今日谈”栏目则名符其实谈今日,甚至努力做到“小时评”,评论稿件一定是有新闻由头、反应迅速的。为提高评论报道时效,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在获取线索、确定选题、外地约稿等方面赢得宝贵时间。《新京报》要求报道和评论必须同一天推出,为此每天下午3点半开会研究热点、确定话题,由专业团队进行研究决策。《北京青年报》“重点关注”栏目则一般是下午约稿,当天晚上就能收到稿件。

2.秉持开放式理念打造开放式平台,推动稿源多样化、声音多元化。

绝大多数传统纸媒都顺应社会价值观、利益诉求等的多元化和新媒体意见表达的自由开放等大势,加强评论的开放性,提供更为自由开放的平台,实现了观点的多元表达和言论尺度的适当拓展。如《新京报》在作者队伍方面坚持开放式理念,在此前多请专家学者写评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业余查重复率”,如医生、教师、法官、律师等一线工作者。而以评论为核心竞争力和标杆的《环球时报》,则致力于提供—个开放平台、反映多元化声音,主张舆论场不应该完全被单一的声音所制约,不去预设立场和价值观,尽量在不同观点间保持平衡,反对非黑即白的做法。评论栏目“国际论坛”—般要占到报纸版面总数的八分之一,即一或两个版,除社论外,其他评论只要是站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在新视角、新观点、新材料基础上清楚表达即可。

3.积极介入新媒体,利用微博开展即时性、滚动式评论。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在议题整合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用好新媒体,对扩大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影响大有裨益。如《人民日报》评论部2013年3月成立了新媒体室,同时负责向《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微评提供内容,评论部要求评论员每人轮值一个星期,从理念、选题策划到写作上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新京报》要求编辑记者随时跟踪网上新闻的变化,根据变化修订观点,评论部设专人盯着微博,编撰“微言大义”栏目。此外,《新京报》还开辟了评论微博,运转已有一年,专门安排微博作者写作,要求在事件发生后两小时左右就发出相关评论微博。《环球时报》评论的选题、角度等很多都来自微博。报社要求在抢第二、第三落点的基础上,由专业化媒体人进行评论,最后实现通过传统媒体的评论反过来引导新媒体的效果。同时积极介入新媒体,在微博上开展评论。

4.更加注重改善文风,以更直接的方式、更有效率的表达、更吸引人的说理来传播观点。

新媒体鲜活自由生动的语言,也转变了传统评论语言的过分严肃、不够灵活的秩序。现在的传统媒体评论报道,语言更加清新,表达更为自由,提高了传播效果。如《人民日报》不少评论吸纳网言网语,推动文风的现代化,像2013年1月18日刊登在一版的“人民时评”《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编辑大胆化用了“‘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这样的生动表达,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环球时报》在评论文风上,强调要实事求是、说实话、说人话,要直白、坦率,不说正确的废话,不回避敏感理由,坚持平衡性原则,尽可能做到各种观点之间的平衡,报道多元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复杂、处于变化中的中国。

5.加强评论员队伍建设,以评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水准提升带动报道水平提升。

一些报纸如《人民日报》采取老带新、新促老的方式,用好80后敏锐的新媒体触觉,用好70后的良好知识结构和年富力强,用好60后的采编经验、社会经验和理论积累,在40后和50后的领导下,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缩短了评论员成长的时间。针对新的传播环境,报社不再停留在过去的经典著作学习和固定模式写作上,纷纷鼓励评论员的网络化存活和时评化锻炼,经常性地用网评、微评“磨刀”,提高新闻敏感,增强互动意识,提升速度,锤炼文字,努力提高“网商”和“舆商”。此外,报社要求进一步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克服愤青思维和过强的眼球意识,反对“网上来网上去”的模式。在进人上。主要考虑法律、政治学、哲学、国际关系、中文等专业,学术交叉、双学历的复合型人才。

三、传统媒体改革创新评论报道需要把握的关键点

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从内容到形态都大大拓展,但也出现了一些理由,如导向存在偏差、认识不清、评论失实、片面迎合网络舆论、缺乏特色等。有一些报社把评论当成报道的“从属物”“附属品”,一些评论员自我定位“低人一等”,导致精品评论报道匮乏。还有的评论员背着“每一篇文章都是真理”的思想包袱,心存顾虑,觉得评论不好把握度,容易“出事”,干脆投机取巧,一些评论报道只是事实性报道加上专家谈,缺乏自己的观点与主张。
新闻评论在新媒体环境下要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发挥“旗帜”和“灵魂”的功能,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理由:

1.强化政治观、大局观和导向、安全意识。

在新媒体喧嚣的各种声音中,媒体组织新闻评论更需要有政治大局观,始终站稳立场,展开正面引导。像《人民日报》评论部,从上自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流程,制订了严格的标准要求,从体制机制上确保评论报道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方向和导向正确。《环球时报》则要求,评论一定要站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帮助中国与世界沟通,减少彼此之间的误判。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安全,确保事实准确,严格遵循各种规章制度,决不能一味追求时效领先和轰动效应而犯错。

2.重点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议程设置能力。

议程设置能力是一个新闻机构评论水平最重要的体现,比报道形式、写作技巧重要得多,再重要的笔、再多的点都不能取代一些对重要理由的重量级发言。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要掌握好与网络之间的融合尺度,以“动机震荡、时机恰当、分寸得当”的态度对待网络议题,以建设性心态关注热点、引导难点,以独立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创新之策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的导向意识、强烈的理由意识和理性的过程意识,甄别部与中国全部的差别,厘清各种情绪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从中还原真实的中国舆情,最终真正发挥社会舆论的稳压器、社会情绪的减压阀作用。

3.用鲜明的报道特色细分市场、黏住受众。

做强评论,关键是要细分市场,黏住一部分人,使评论成为其心灵的寄托。一些较成功的报纸评论栏目都对市场进行了细分,针对性地推出立场和特色都很鲜明、符合—部分人口味的评论报道,与其读者之间达到立场、感情上的认同,成为这部分人的贴心读物,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阅读圈子。应该认识到,评论报道本身就是观点之争,不可能投所有读者所好,不可能作出放之四海皆准的论断,针对—部分人、吸引这部分人、黏住这部分人,评论报道就算取得成功。

4.打造并维护好评论品牌。

在各种言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媒体环境下,打造言论品牌不容易,维护品牌言论更难。对已经形成品牌的言论栏目,评论风格可以有变化,但质量水准一定要保持在一个水准线上,决不能忽高忽低,甚至为了持续发稿滥竽充数,这是品牌言论的大忌。如有的传统媒体评论栏目名头挺响,但其中相当部分评论属于非专职评论人员的有感而发,文章的立意、表达水平相对较低,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毁牌。反观“人民时评”“人民论坛”栏目,每篇稿件都花了相当功夫,与作者进行充分沟通,甚至是从观点到例子展开深入讨论,经过编辑、副主任、主任、副总编多道工序把关后,文章的改写力度都非常大,绝不萝卜快了不洗泥。(课题组成员:白继红王会谭林茂)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