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谈述文学作品融入中学历史教学尝试

谈述文学作品融入中学历史教学尝试

收藏本文 2024-03-26 点赞:11346 浏览:4599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把文学作品化为历史史料融入历史教学中,作为背景铺垫、情境创设、理由启发的有效载体,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文学作品;中学历史;必要性
文学在它起源之初就与历史是最为邻近、最为密切的,中国自古就有“文史同源”“文史一家”之说。许多优秀的历史著作如《尚书》《左传》《战国策》等,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很好的佐证。由此可见,文学和历史本是同根生,因此,把“文学作品”作为“历史史料”融入历史教学中来,作为背景铺垫、情境创设、理由启发的有效载体,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文学作品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1.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文学作品融入历史教学,适应了课程改革的要求,使历史成为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

2.适应高考学科能力要求提高的需要

纵观近几年高考可以判定,“能力型高考”将处于相对稳定阶段,《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对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如此,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以诗词、古文来组织题干或选项的题目,这样既增加了试题的可读性和艺术性,又考查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这些变化说明了历史教学中文史结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3.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文学作品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文学作品如何融入中学历史教学

1.运用文学作品描述历史史实,使历史更加生动形象

中学历史教材因其学科特点,语言表达以史学术语为主,强调理性思维,缺乏美学情趣。枯燥的知识框架和公式一样的背景、过程、影响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描述历史史实,能使历史更加生动形象,历史课堂的语言更具感染力和美感。如,讲述《宋明理学》,本课内容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是博大精深又深奥难懂的,至于“三教合一”,学生更是听得云里雾里。于是,我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入手,请学生深思《西游记》主人公孙悟空身上是否能找到“三教合一”的痕迹?这个理由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纷纷发言回忆《西游记》的经典片段。之后我总结,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本身是个佛教故事,但教会孙悟空七十二变的菩提祖师是一个佛、道合一的人物。唐僧作为一个佛门弟子,却时时处处以“慈悲为怀”,口口声声“仁义为本”,孙悟空心诚志坚,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反映了儒家的“仁政、王道”思想。而每每大难临头,总有各路神仙来帮忙,其中不乏佛教的观音菩萨、道教的太上老君,明显地反映了“三教”相融合的情形。“孙悟空”这个美猴王牢牢吸引住了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
又如,在讲述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的标准时,引用“郭巨埋子”的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讲到宋太祖加强集权时,引用历史典故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义和团运动时,引入义和团民谣:“最恨和约,祸国殃民……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来讲述其斗争矛头和口号特征更是一目了然,运用文学作品描述历史史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运用文学作品概括、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如今的信息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历史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而应该让学生增长智慧、提高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讲述对科举制及其影响、评价时,我引用了唐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唐朝诗人孟郊及第时写下的名传千古的《登科文学作品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尝试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后》:“春分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及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独占鳌头、一举成名、十年寒窗等成语来说明科举制是古代才杰之士走上仕途的重要道路,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最后还“请出”了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说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已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又如,讲述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时,我引用了三首评价项羽的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让学生学会科学分析,正反结合。运用文学作品概括、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于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全面看待和分析历史理由具有积极的作用。

3.运用文学作品渲染教学气氛,营造情境,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历史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真正价值在于树立信仰,塑造精神,完善品格,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如,讲述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时,我引用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苍生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仁人志士,用他们一身正气心系天下、临危不惧舍生取义、两袖清风鞠躬尽瘁的浩然之气来感动、激励学生,渲染了一种浩然正气,激发了正能量。在叙述抗日战争历史时,我引用了《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南泥湾》《游击队之歌》等歌曲,让一首首抗日名曲感动学生质朴、单纯的心,引导他们领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真谛!讲解放战争时引用了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主席诗词铿锵有力、气势恢宏,学生也是耳熟能详,课堂上引导他们背诵,激发学生成为有远大的抱负和胸怀的人。

三、文学作品融入中学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适度原则

课堂上应以讲历史教学内容为主,恰当地、适时适度地引用学生熟悉的、紧扣教材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把教学的目的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但不能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冲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2.科学性和真实性原则

教学中引用的文学作品,要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面目,不能单纯注重其形象性和故事性,更要注重科学性和真实性。现在的很多影视剧和历史小说如《孝庄秘史》《步步惊心》《甄嬛传》等都是虚构
的,不能当成历史来看。若引用不当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不利的影响。
总之,将文学作品融入历史教学,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泼多样,而且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用一种新的角度、新的眼光去认识历史。更为重要的是,与历史相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影响很大,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人的心灵,帮助他们抵御世俗的种种侵染,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大有裨益,我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策略。
(作者单位 山西榆次第一职业中专东校区)
编辑 王团兰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