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有关于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教学状况改革必要性

有关于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教学状况改革必要性

收藏本文 2024-02-25 点赞:6559 浏览:1931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口腔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较,结合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目前状况,在口腔学院多年教学改革基础上,对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探讨,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即“前期趋同,中期融合与渗透,后期分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高等口腔医学;教育教学目前状况;改革;必要性
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一直延用前苏联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发展,医学模式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我国口腔医学教育改革起步晚,90年代才有较快的发展。

一、当代口腔医学的发展,要求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首先,我国现行的口腔医学教育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口腔医学教育模式演变而来的,基本上分为医学基础课、医学临床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教学目前状况改革的必要性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如需论文查抄袭率.课、口腔专业基础课、口腔专业临床课四个阶段。采用以医疗系为中心的单一教学体制,无论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课时安排、教学策略等均与医学专业相同,以致在时间分配上不尽合理。
其次,在教材内容上,亦不切合口腔专业的实际。以龋病研究为例,龋病是口腔中最常见的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心血管、癌症和龋齿)之一。根据大量研究证实,此病与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密切相关,并且有关其生物学性状、微生态状况、致病性和免疫性、诊断与防治等诸方面的研究也有了相当丰富的成果。这些知识对口腔医学学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面向各专业的医学微生物教材中,涉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内容甚少,不能满足临床教学需求。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改革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对社会进步产生着极为广泛和深远的作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为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的趋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亦越来越快。伴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医学科学领域也发上了深刻的变革。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加强,一些新的边缘学科迅速发展,出现新学科生长点及学科群,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医学科学向两极发展:一个方向是细胞伴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分子、量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另一个方向是种群、生态及生物圈方面的研究。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群体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就是这个方面的例证。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多元建设,也推动了口腔医学的新技术、新疗法的不断出现。由于抗菌素的发展和基因疫苗的应用,使颌面部感染性疾病,如牙源性感染和病毒性流行性腮腺炎已得到有效的制约。近年来,口腔腺体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口腔医生对其从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提高了诊断率和治愈效果。材料学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进步更是带动了口腔治疗技术的提高。细丝弓和方丝弓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矫治效率,缩短了儿童牙齿畸形矫正时间;根管内显微镜的应用将根管治疗水平提高到微观观察水平,治疗效果更可靠;钛等贵金属在口腔修复领域的应用,使镶牙的患者更舒适,义齿与牙根边缘接触更密合;种植牙技术开展已使人类拥有“第三付牙齿”的愿望成为可能。这些新技术、新疗法是口腔医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然而目前本科生教科书内容更新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口腔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多口腔医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新知识未能列入教学大纲,势必造成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口腔医学发展水平的被动状况。

三、医学模式转变要求高等口腔医学教育改革

生物医学模式是传统医学的诊治策略,是在生物医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实验医学和病理学作为基础和支柱。按照生物医学模式的概念,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也可以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或化学变化,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理由,都应找到特异的治疗手段。”
就其研究内容来说, 生物医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对人体形态、机能的认识比较全面,对生物和理化因素的致病作用研究比较深刻,特别是随着生物科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水平,对疾病的认识愈来愈深入。现以查明有三千多种疾病可在染色体或基因水平找到其病因。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它把人与周围环境、社会分离开来,把人的躯体与心理、行为分离开来。只重视人得病的生物因素和理化因素,忽视影响人体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只重视人的局部具体病变,忽视有机体全身整体变化。这种片面的医学模式应用在医疗过程中,往往只把病人当成纯生物的人,而没有把病人看成是既有生理又有心理的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在治疗上往往单纯依赖于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诊断手段提供的依据,对症下药或实施手术。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心理和生理的相互作用,忽视社会环境、心理行为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出现只见疾病不见病人,只治疾病不治病人的局面。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原来纯生物模式转变成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由传统 “一个医生给一个病人开一个处方,做一个手术”纯治疗的模式转变成“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的模式。根据这两个模式的转变,21世纪医学发展将出现很多新的动向,例如:保护环境、制约人口、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的存活条件,成为未来医学,乃至社会的中心工作;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矫治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健的能力,成为医学科学及医务工作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口腔医学教育不但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区别,而且应该把病人放在社会环境中去看待,对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家庭、不同职业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和适当的治疗策略。还要考虑由于疾病给病人心理方面带来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要把口腔医学重点从单纯的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为主的模式转变,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转变为局部联系全身的思想,走入社区,从教会患者正确刷牙策略做起,把龋病和牙周病的预防与日常生活习惯结合起来,做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提高人群保健水平。
几十年来,口腔医学教育目标仍未跳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单纯培养治疗型医生。我们培养出的口腔医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缺陷,在思维策略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片面性,跟不上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就很难达到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改革多年一贯制的口腔医学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总之,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现行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均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和治疗需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适应口腔医学发展需要的口腔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当务之急,教育改革越来越受到口腔医学教育专家和国家政府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伯钧等.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改革构想[J].华夏医学,2003(04).
[2]刘文第.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若干理由[J].中国高等教育,2002(09).
[3]胡凯.21世纪医学人才必备的素质与医学教育改革[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