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试谈为生命哲学——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观念

试谈为生命哲学——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观念

收藏本文 2024-02-28 点赞:5591 浏览:1557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在宗教衰落及物质主义盛行的历史时期,奥伊肯深感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却面对着严重的理由,生活的作用与价值丧失。对此奥伊肯批判了新旧人生哲学体系的局限性,并建立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体系即精神生活哲学。这是为生命的哲学。奥伊肯企图用自己的精神生活哲学帮助人们找到确证生活的作用与价值的策略。
关键词: 奥伊肯 精神生活哲学 生命哲学 生命价值
我们如何才能确知生活的作用与价值?生活是值得一过的吗?鲁多夫·奥伊肯在《生活的作用与价值》一书的开头就明确指出:“现今的人,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对其生活的作用,都没有确定的信念。”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却面对着严重的理由,生活作用与价值的丧失,这正是奥伊肯所忧虑的。奥伊肯“破”了各种新旧人生哲学体系的局限与矛盾,并“立”了自己的新人生哲学,即“精神生活哲学”。其中“精神生活”作为其中最核心的范畴,是生活的作用与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新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新旧人生哲学体系的局限与矛盾

奥伊肯将已有的人生哲学归结为新旧两大体系,旧有体系包括宗教和内在论唯心主义,新的体系包括劳动和实在论(自然主义、理智主义,以及纯粹人本主义)。对这些针对人生理由看似清晰的解答,他进行了谨慎的分析。总体而言,旧体系“称颂一个肉眼看不见而只能由精神去领悟的世界的权威(唯有信仰才能领悟的超验的精神力量)”,而新体系则迫使人们明晰地选择一个方向,“从此以后的生活内容必须完全由感官经验的世界提供”。因此,这些人生哲学体系对于时代经验而言各具局限性且矛盾丛生。
宗教“对生活的改造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损伤”。数千年来,宗教为人们提供了“刺激”和精神安慰,它“给生活注入一种高尚的严肃性”,“打破自然主义生活图式僵硬、狭隘的限制……给了心灵一种真正的、精神的历史,并使这种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中心”。宗教给了生活一个“基础”。但是随着人类从自然界得知了存在的新的证据,那些有关灵魂拯救的一切深思,同宗教昔日的力量一起,逐渐被质疑、被忽略。加之宗教所赋予生活的“基础”无法被看见被触摸,它向人们展现的是一个绝对精神性的世界——人类生活仅仅体现为精神生活,以及其为生命的哲学——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观念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自身理想概念或充满纯粹内在性的绝对精神。与其笃信宗教可以提供一个答案,毋宁认可它是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理由。而如此一来,生活的作用和价值似乎更加遥遥未知。
“适宜的刺激消失了,创造便不存在”。思想和理念可以将生活的整个状态打翻。内在论唯心主义试图“使人超越个人的特定自我的渺小和平凡,与宇宙缔结一种精神交流关系,并且,通过真与美的密切联系,它创造了一种具有罕见力量并享有盛誉的生活类型”。但是只有有形世界才有可能满足渴求“实在”生活的强烈愿望,因为以无形世界为导向的生活企图是无法达成的。与宗教体系相似,内在论唯心主义也给了生活一个看不见的基础,“竭力想达到一个新世界的努力只会引人误入歧途,它向我们展示的充满希望的前景注定被证明是虚妄的。”
自然主义体系强迫人们完全服从于一种不可避开的必定性,它的发展基于自然科学,让人们摆脱幻想和迷心,使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不止有联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体的。而同时,它断言人类和精神世界是自然界的延续,而前者过去显然属于独立领域。它“否认精神生活的所有独立性”,认为精神生活不过是“自然领域的附属部分”而已。这种信念武断地压抑了精神生活的地位及其价值作用——精神性附属于和完全遵从于自然的生活。而实际情况当然并非如此。
理智主义把全部实在拉向自己,相对于自然主义来说,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不关注外部的联系,而是关注自我。它自负地给出自己的规范设定,不允许人有意料之外的遵循。如此一来思想便成功地孤立了自己,生活也重新失去了作用。世界的前进就会简单化为一个思想进化的过程,复杂的云层成为一条简单的线,最终走向虚无和无人把握的抽象概念。
纯粹人本主义的文化把人理想化。纯粹人本主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社会主义的文化和个人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文化伴随着为了努力保证整体生活的稳固基础而带来的对自然人的抑制,它压制个性,扼杀个人的独特创造性和多样性。社会主义人生哲学体系以社会整体为核心,个体人被社会文化的藩篱束缚在自己的浅层次却还要为其付出辛劳与牺牲,追求深远宽阔的企图都受到压制。社会主义文化的失败直接推动了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个人主义中个体的独特地位得到了提升。人们有了一种新的自由和多样性。而个体主义体系的企图在于导向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这一思想体系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其所认识的精神总是与感性结合在一起,人们是感受者、体验者,甚至不是技术者,因此无法承认精神的独立价值。生活的混乱和困境仍让人无所适从。
如是,这些思想体系都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生活。旧的思想体系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与宗教世界和理念世界相联系的)是一切的中心,它走向了虚无和抽象。而新的思想体系仅仅停留于人的感性生活,致使精神生活失去了独立性和可能性。它们都无法走向终极实在并为人生提供参考。如此,重建一种以精神生活为基础的新人生哲学在奥伊肯看来不仅正合时宜而且迫在眉睫。

二、精神生活哲学体系的构建

奥伊肯以承认一种独立的精神生活及其在人身上的表现作为重建新人生哲学的基础。人们比任何时代都更加繁忙,享受着比任何时代都更加丰裕的物质,然而人们却没有感觉到幸福,相反,却感到更加失落、困惑和不安。这就证明在人的身上有一种东西,它独立于身体及其外在的活动,是它在寻求、体验和评价生活的作用,也是它在感到失落或者充实——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内在的精神生命。在我们身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独立的精神生命,这是奥伊肯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他对生活作用理由的全部解决都建立在这个论点的基础之上。既然这种内在的精神生命是独立于我们的外在生活的,不能用我们的外在生活来解释它,那么,它就必定别有来源。奥伊肯的解释是,它来自宇宙的精神生命,是宇宙生命在人身上的显现。所以,它既是内在的,是“我们真正的自我”,“我们生活最内在的本质”,又是超越的外在的,是“普遍的超自然的生命”。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生活是人的精神生活,它是人的最内在的本质,又是宇宙生命的显现。人要摆脱其特定的存活形式的有限性,要承认精神生活是自身的本质,才有可能将自身提高到自然之上。而人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以一种特别有限的存在形式接触、探索一种普遍的超自然的生活,从而使自身及整个生活在相互冲突的紧张状态中朝向精神存在的目标发展。我们要去“唤醒”精神。每一个个体必须穷其毕生的努力,才能“重新占有”精神生活,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个性。奥伊肯的结论是:精神的实现决不是我们的自然禀赋,我们必须去“赢得”它,而它允许被我们赢得。重新占有精神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赋予生活以作用的过程。正是由于精神生活作为一种独立性的存在和它与人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从而超越了人与世界之间的鸿沟,能够为生活提供一个稳固而永久的基础。
独立的精神生活使人们的生活具备了作用。承认人的独立的精神生活开拓了一种新的处理方式,克服了人与世界的对立。这种精神生活的运动,既是世界的展示,也是人自己的个人经验。精神生活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实在,超越了纯粹自然世界的界限而成为人自身的特征,它超越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而实现了人的精神性。精神生活世界不是外在于人的宗教世界,也不是将人分裂了的观念世界,它不同于对立于人或包容了人的自然世界。精神生活世界是既和人在一起、又包容了自然的宇宙精神大全。对人的独立的精神生活的承认,能够造就一种自由自主的生活。奥伊肯认为以精神生活为基础的新人生哲学不仅能担当起指导人生的重任,而且能使人类生活得到提升。而与此同时精神生活因其内在性和崇高性总是无法在尘世生活中完全展示自身。①

三、生命的自我呈现与人格本体的内在意向

“现实主义文化”把人们的生活分解成两个相反的方向。它“一方面只关心生活的外部状态,忽视内心生活,另一方面又把人封闭在狭隘的世俗范围内,与广阔的宇宙生活相隔绝,从而使现代人陷入了社会存活情绪激奋而精神贫乏的疯狂旋涡”。这两者中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让人类依凭着而感到精神丰富或心有所属。生活本身或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无法在高度文明的社会状况下对人的心灵困惑或精神崩溃作出补偿。
如果说叔本华和尼采是出于与理性主义的对抗而将生命引入哲学的话,奥伊肯则把生命当作了哲学的主体,他把生命作为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全部内容,并赋予生命以鲜明的哲学形象。
奥伊肯认为,哲学应该活生生的和非常具体的生命及生活为中心,来取代抽象概念的中心,他认为应当从生命和生活中去寻找哲学,而不是从哲学中去寻找生命与生活。生命并不是被领进哲学领域的。真正的哲学是循着生命的轨迹对生命的发现,也就是生命的自我呈现。生命存在是要被自己所超越的,应当把握自己的存在。他把这种超越的行为,看作是人格的完成。奥伊肯把生命的价值作用放在超越中来考察,认为超越是人作为精神存在的本质。艺术不但实现了人的超越,还使人在超越中得到了人格的完成,即“取得新的自我”,取得实在的生命完整性。在他看来,一种文化若以统一性为基础,那么其不可避开将限制人类的精神创造,会给精神造成无限损害、扼杀人的内在生机的机会。精神的真正创造,只有人格能够真正进行对完整性的无限趋近。正如卡西尔所说:“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财富、地位、社会差别、甚至健康和智慧的天资……所有这些都成了无关紧要的,唯一要紧的就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种内在本性是不容扰乱的。”②
费迪南·费尔曼在其所著《生命哲学》中充分肯定了奥伊肯的影响:“奥伊肯是世纪转换期间德国最重要的文化哲学家之一。为生命的哲学——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观念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如需论文查抄袭率.奥伊肯代表了‘精神生活’的一种以文化新教派为方向的新唯心主义的理论,这种理论发展成为一种个人的‘积极主义’。”但也指出“奥伊肯指出的走向精神生命统一的道路是一个不再能兑现的生命哲学的幻想”,这种“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一种新唯心主义的生命哲学。而对这种新唯心主义哲学,吉布森在为《生活的作用与价值》一书所写的英译本序言中进行了评说。他认为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既是一种神秘主义,又是一种能动主义,同时还是一种人本主义。
这种‘新唯心主义’是神秘主义的,因为它强调精神生活的实在性与直接性,强调人神之间的亲密联系;它是能动主义的,因为它坚持一切精神交流都是对我们道德本性的挑战,而且只有当我们诚挚地把它的价值观作为支配我们行动的权威时,才能作为一种灵感保持下来;它是深刻的人本主义的,因为它具有广阔、深邃的历史洞察力,也因为它把我们人类的幸福与这些精神价值观的支配地位紧紧联系在一起。③
虽然奥伊肯基于精神生活而构建的新人生哲学具有唯心主义的性质和乌托邦的色彩,④但其对精神生活的分析和认识却高远宽阔——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同样处于一个信仰失落与心灵不安的时代。研究奥伊肯的精神生活哲学可从中领会到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从而生发出某种自救的策略。奥伊肯向他19~20世纪之交时代的人们呼吁的“每一代人的精神生命的革命”,依然适用于现在的人们。
注释:
①刘梅.精神生活:奥伊肯对人生哲学的批判与建构[J].哲学研究,2006(7).
②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
③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作用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
④周国平.精神生活的哲学[J].读书,1998(1).
参考文献:
[1]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作用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
[2]鲁道夫·奥伊肯.新人生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
[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
[4]约翰·杜威.人的理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
[5]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1.
[6]莫里斯·梅洛-庞蒂.眼与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
[7]刘梅.精神生活:奥伊肯对人生哲学的批判与建构[J].哲学研究,2006(7).
[8]周国平.精神生活的哲学[J].读书,1998(1).
[9]柴秀波.奥伊肯的“精神生活”理论及其现代启迪[J].国外理论动态,2008(11).
[10]雷德鹏.生活哲学引论[J].学术论坛,2002(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