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谈谈走近生活:推进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有效路径

谈谈走近生活:推进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有效路径

收藏本文 2024-03-14 点赞:6188 浏览:177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哲学本源于生活,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却往往习惯把哲学置于高空境地,造成哲学并不融入生活的检测象。那么在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到底如何有效的推进哲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可谓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文章以借鉴《大众哲学》的经验,从而对于哲学如何走近生活进行了探索,以此有效的推动马克思哲学中国化。
关键词:生活;马克思哲学;大众哲学;中国化

一、走近生活: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必定选择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策略论,历来被看作是最高作用上的“智慧之学”。而这种智慧本质上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智慧,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产生于实践、产生于生活,也应该而且必须由广大人民来掌握,并且应该必须解决人们的现实理由。正如马克思所说: “哲学非常懂得生活”,而哲学“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深思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它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这个世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理由在于转变世界”。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人们的活动并不是置身于空中楼阁中,相反“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是具体的、感性的、现实的。他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的观点。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精神文化创造实践这三种基本类型的实践活动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从而更加确证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实践。实践把人从自然界提升出来,实践创造了人的特征,创造了人的社会结构,实践改造着自然也改造着社会。因此,实践的主体—人,它不是被动的、受动的表现自己,而是在“一定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表现自己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创造着历史的“现实中的个人”。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在这里,存在被表述为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而意识被表述为是对“实际生活过程”的反映。显而易见,简单的话语却直白的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个基本内涵,他一方面肯定了存在的前提性,肯定了客观物质性活动的第一性和至上性,意识活动的第二性;另一方面在承认存在第一性的基础上,指出了意识与存在的分离。意识源于存在,是对存在的反映。
如此可见,马克思哲学从来都是把生活当做其哲学的核心和本质,认为哲学本源于生活并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要走近生活,将哲学和生活紧密联系,以此来有效的推进马克思哲学中国化。走进生活但不沉迷其中,而是要对生活加以批判性的反思,围绕理由最终“转变世界”。

二、走近生活: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成功诠释

按照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哲学源于生活,然而,时下对于哲学走近生活的呼吁尤为高涨,甚至兴起了一场日益博兴的哲学运动,主张必须回归生活。究其理由,是当前哲学远离了现实世界,远离了“现实的人”,并未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从而造成了纸上谈兵,引起哲学家对于哲学的强烈不满,继而民众对于哲学持冷漠态度。在民众心中,哲学如高空明月,高不可即。最后源于哲学解决现实理由的无能无力,不能为现实提供明确的道路。然而哲学并不总是无能无力的,在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就抓住了马克思哲学与群众生活实践休戚与共的精神实质和独特品格,它成功的诠释了马克思走近生活:推进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有效路径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哲学应该如何走近生活。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全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事例,简明扼要而又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原理、认识论内容和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范畴,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它像革命的火炬,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启蒙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奔向革命道路,“当时就有《大众哲学》动员了10 万青年参加革命的说法”。艾思奇也就被称为“人民的哲学家”(艾青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蔡尚思语)。他之所以会这么成功,主要归功于他对于哲学与生活的把握,恰到好处的把哲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在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走近生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现实理由,解决现实需要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 决定于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大众哲学》的产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大众哲学》产生在抗日烽火燃烧的年代,一方面面对着全国抗日战争和救亡运动的蓬勃形势,刚刚体会长征的喜悦就继续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战争中;另一方面面对着外抵侵略,内除国贼的民族危机,既要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又要镇压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当时在民族和个人的生死关头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挽救国家、挽救民族、挽救个人的道路。而《大众哲学》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就像革命的火炬,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进的方向,鼓舞了广大同胞满怀着革命热情走上革命道路,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贡献自己的力量。

2.使用通俗语言,贴近群众生活

在《大众哲学》中,艾思奇指出“哲学并不神秘”“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从而揭开了哲学的神秘面纱,把哲学由玄妙的殿堂引入实际生活,使哲学和人民群众接近,使人民群众知道日常生活中就有哲学。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用贴近大众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事例,深入浅出的笔法,通俗而深刻的阐明了深奥的哲理,赢得了人民大众的喜爱。如,“果树林里找桃树”“两军对战”“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天晓得”“岳飞是怎样死的”“七十二变”“谈虎色变”等等。同时艾思奇在文章中故意不加剪裁,不怕重复。“重复和不加裁减,也是我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力,而故意这样做的”,从而使读者更好的进行理解和掌握。走近生活:推进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有效路径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如需论文查抄袭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