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与行政管理 >通胀通胀后货币政策效果评价和未来走势

通胀通胀后货币政策效果评价和未来走势

收藏本文 2024-04-05 点赞:4405 浏览:1073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的大幅货币供应,引致了09年底开始的通货膨胀,2010年我国物价节节攀升,为抑制通胀银行的货币政策不断做出调整。本文将首先回顾2010年来的我国的货币政策,然后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最后将展望未来短期内我国的货币政策的走势。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CPI;效果评价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开始较早,其中以弗里德曼和施瓦布(1963)对货币流通史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大萧条时期货币紧缩和银行倒闭过程如此严重与美联储当时未正确使用强有力的货币政策手段有关。罗默(1989)通过对二战以来到1979年分期考察发现,美联储当时为减少通货膨胀过于审慎地采取措施导致经济放慢。他们得出结论:货币政策会对真实产出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现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与合作者约翰·布兰德(1992)对联邦基准利率实证研究显示,基准利率上升6到9个月后会导致银行存款显著减少。斯蒂芬·奥利纳和格列·鲁迪布什(1996)通过研究证明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会强化企业投资行为与内部资金联系,进而削减投资。古德·弗兰德(2005)指出1981-1982年短期经济紧缩是由当时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的。圣路易斯储备银行报告(2007)通过对已确定目标通胀率23个国家经验数据分析后认为,不同时期年通货膨胀率表现缺乏规律性,短期通胀率经常高于预期目标。

(二)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通过不同角度构建模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但起步晚,仍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周英章、蒋振声(2002)运用协整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1993-2001年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货币政策通过信用和货币渠道共同传导发挥作用,而且信用渠道占主导地位。谢赤、邓艺颖(2003)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了SVAR模型在货币政策冲击下的反应并就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刘霖、靳云汇(2005)运用协整与自回归方法对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联动关系进行研究。裴平、熊鹏、朱永利(2006)则利用年度数据与季度交叉数据构建产出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增长系统反应模型检验了中国经济开放度与货币政策效应关系,认为经济开放度的提高降低了货币政策产出和效应,央行应采取措施防范经济开放度提高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削弱。

二、通胀后我国货币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一)通胀后我国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为抑制经济快速下滑,促进经济逐步回升,2008年9月25日至年底,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四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但由于央行大量增发货币,通货膨胀率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随后货币政策针对经济运行形势不断做出了调整,其主要政策如下:

1.2010年主要货币政策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全年共计共上调了3个百分点,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到了5.81%;与此同时,央行再贴现利率上调至

2.25%。

3月4日,央行信贷形势座谈会要求遵照宏观调控总体部署合理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均衡增长,同时做好信贷结构优化与风险防范工作。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国际收支状况进行研判的基础上决定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更加强调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重要性。
1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召开信贷形势座谈会,分析当前形势,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保持贷款合理增长,在优化信贷结构的同时提升抗风险能力。
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又一次召开信贷形势座谈会,会议传达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出金融机构应认真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加强自我调整。

2.2011年主要货币政策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全年共计上调了3个百分点,一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三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提高到

3.50%;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到6.56%。

2011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构建奠定基础。
11月,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和深圳市四省(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分别在银行间市场发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行地方政府债券71亿元、69亿元、67亿元和22亿元。

3.2012年主要货币政策

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12年6月8日起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基准利率及住房公积金利率相应调整。

(二)货币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否顺利实现经济调控目标,这一过程是通过市场传导机制引起资源合理配置实现的。银行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主要工具是利率工具与存款准备金工具。

1.利率工具有效性

银行使用的利率工具有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基准利率以及调整法定存贷款利率和规定存贷款利率波动范围。在有效市场中,利率完全可以充分发挥经济调节功能。利率的变动可以有效调节货币流通量进而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施加影响。利率是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个重要基础变量。但是,利率工具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以特定的经济环境为基础,同时也与市场机制的完备性密切相关。考察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实践经验,受不完善的经济体制和基本国情制约,2010年以来利率政策地位逐渐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先后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但PPI自2009到2011上半年稳步上扬影响了我国反通胀利率政策有效性。虽然在通胀平息后也取得一些成就,货币政策机制也实行重大改革,更加重视市场化手段调节,建立间接调控体系。但总体而言,利率完全市场化仍未实现。

2.存款准备金工具有效性分析

存款准备金工具主要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用乘数作用实现货币流通量几何级数变动。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适度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控制金融机构

源于:标准论文www.udooo.com

信用创造能力,从而实现对货币供应的间接控制。准备金率可以分为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两种不同种类。相比较而言,法定准备金率调整时效快而且耗散少。但是,存款准备金调整对经济的冲击相当强烈,常被视为效果为迅猛的工具之一,使用需要谨慎。从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来看,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以来已经先后对准备金率进行了12次上调与三次下调操作。由于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公开市场操作受到种种限制,央行被迫将准备金工具作为流动性回收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提高,巨量热钱流入反而促进了资产增长,最终会通过各种途径传导到实体经济。同时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与民众谨慎性心理大大降低了边际消费倾向,储蓄率居高不下,实际上增加储蓄就相当于间接增加资产需求。
综上,可以看出银行的货币政策对通胀治理效果并不理想,从图1的M2和CPI的走势图我们也可明显的观察到。从2010年起政府就着手开始控制货币供应量,2010年1月直至2011年10月M2的增速一直都是向下收缩,但我国的CPI却一直不断攀升,从2010年1月的1.5节节升高到了2011年最高点6.5,整过物价上涨了三倍多,直到2011年10月才有所回落,且当前仍停留在3之上。

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对策分析

(一)优化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透明度

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效率正相关。而我国银行独立性较差,缺乏决策权,货币政策因此大打折扣。在我国分业经营与监管制度安排下,未来改革不仅要赋予银行较大的货币政策独立操作权,还要同时提高执行透明度。此外还要强化沟通协调机制,争取公众对更多的理解支持,引导理性预期形成,进而增强货币政策效果。因此央行应坚持定期发布政策目标和实施计划,增强政策透明度,同时借鉴国际经验设定明确的通胀目标调控区间,将稳定币值与通胀目标相结合,增强政策可信度,进而提升民众对央行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信心。

(二)完善利率和汇率形成运行机制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影响公众预期,因此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1)改革利率管理机制,开发利率避险工具,建立利率风险报告制度。(2)大力推进形成货币市场化利率体系,根据市场动态灵活调整再贷款、再贴现率与存款准备金率。(3)提高利率导向作用与强化主体约束,实现利率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此外,还要进一步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在保持币值稳定前提下挤出升值预期中的投机性因素和泡沫成分,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三)发展完善金融市场

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扩大货币市场参与群体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不断开发多种货币市场工具,吸引以信托保险机构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进一步发展同行业拆借市场使之成为有效基准利率。同时也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扩宽融资渠道,大力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扩大证券市场规模,加速发展债券市场,建立多层次系统化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体系。(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李世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现代经济探讨[J].2002年09期.
曹龙骐.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胡庆康.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毛思波.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1年26期.
[5]尹振涛.当前货币政策基调及特点[J].中国金融,2012年02期.
[6]柳思嘉.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03期.
[7]吴建有.当前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J].江南论坛,2012年03期.
[8]徐策.通胀趋缓条件下货币政策调整取向[J].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04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