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与行政管理 >中国城镇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城镇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收藏本文 2024-01-15 点赞:23673 浏览:10742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把城镇化问题与环境问题结合考虑,着眼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今后“人口转移型城镇化”主要不应是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迁移,而是主要向城镇和小城市迁移发展。提出“结构转换型城镇化”,主要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强调农业机械化是催生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也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过程,促进边远山区自然村农户向行政村转移;促进生态型新农村的建设;促进集镇、村镇向建制镇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城镇化环境农业机械化
1009—9646(200g)09—0006—05
在经典著作和传统习惯中,我们把从乡村到城市不断转化的渐进的历史过程称为城市化。国外一直通用城市化(Ur—banization)名称,国内一些学者也习惯使用城市化一词,并主要关注大城市的发展。但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我国的政府文件中普遍使用“城镇化”一词。
总书记在2007年“6·25”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讲话中明确使用“城镇化”一词。笔者理解,“城镇化”的表述,更加强调在乡一城转化过程中,“镇”作为一个重要的環节所发挥的作用,有助城镇化更全面、更健康发展,更符合我国国情。
城镇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载体,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载体,也是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在我国,加快城镇化是促进工业化,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举措。现在我们有意识的强调“城镇化”,对加快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3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这主要是大城市及其城市群的外来人口的快速增加带动起来的。本文提出:今后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主要抓两条,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主要是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发展,二是加速农业机械化建设与催生城镇化进程。这样做能较合理解决农村4亿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的城镇化迁移问题,较有利于中国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1 今后“人口转移型城镇化”主要不应是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迁移
“人口转移型城镇化”是指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市镇,在市镇定居并逐渐适应市镇生活的变化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首先和主要在东南沿海大城市及其城市群发展工业,并以此带动数以亿计的内地农民进入城市参加工业和怎么写作行业建设,这对加速人口迁移型的城镇化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现在,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为代表的一批大都市群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看,已经不适宜继续通过大量进入农村劳动力来促进工业化并带动城市化进程。
1.1 现代化工业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以农民工为主要支撑点的城市劳动力队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型结构,带来企业能耗高、污染大的机率,不容易实现技术革新,也制约了企业更新换代的动力。
笔者接触过不少企业老板,总的说他们对技术革新、工厂结构调整升级是不太感兴趣的,一位印染厂的老板说得很坦率:“技术革新?全厂上下没有这个本事和时间,用现成的设备和廉价的劳动力,希望稳定三几年,赚一笔钱就很不错了”。一位白领员工说得风趣:“16个外来工养活一个长安(当时国内的三甲富镇)人,长安哪有不富!”。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可以理解的。笔者想要说的是,代表我国高水平工业化的沿海大都市及其大都市群,更需要紧跟世界工业化、信息化的步伐,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一个重要因素。多年来我们比较关注用转移农民工的方式来发展大城市及其大城市群的工业化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的举措,现在需要调整。
1.2 大城市污染压力很大,影响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成就惊人,但面临着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由于工业发展,人口急增,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几乎一直是在加剧,成为困扰城市建设的难题。什么原因?我们可以简单想到一条基本原因,那就是:治理跟不上。这当然是事实,但是,也不就这么简单。笔者对上海、广州和伦敦、芝加哥进行相关对比,发现中外两对城市的人口变化规律差别很大,伦敦现在市区人口是780万,50年来几本上是稳定的(资料表明现在比1955年前后还减少了约20万),芝加哥的市区人口50年来也是保持在285万人左右。而上海和广州的现有市区人口倒是要比50年前分别增加约1.5倍以上。或可这样说,按国内2个城市2008年的污水处理规模,大概相当于对1990年的城市污水量进行了10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0%的二级处理,达到7伦敦市区当时或现在的污水处理率(100%)。再延伸一下,检测设伦敦和芝加哥也“赶超”世界城市发展的人口高水平,从1990年起按上海、广州的人口增长速度发展,经18年的时间大约人口会增长70%以上,与此同时他们也继续进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据此框算,两城市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将降低至2008年的85%以下,他们的城市生态环境必将大为逊色。这样,消失150年之久的太晤士河的大马哈鱼,在重新出现25年之后,或已于近年再次消失。芝加哥的市内运河,恐怕已是出现黑臭,影响游人乘船观光的兴趣。
可以这样说,我们中国的城市生态环境已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远近超过国际标准,位于世界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列。我国的水环境,2002年起水质污染全面反弹(近年略有改善)。如珠江广州河段大部分仍处于4类、5类和超5类水质,东升引水工程(输水深圳、香港)因污染而被迫报废,上海的苏州河、大运河苏州河段和太湖等等,都是花了一定力气进行防治但效果仍很不理想。笔者曾于2005年初到东莞市调研,在与长安镇的一间大型印染厂的部门经理交谈中,有两句话记忆犹深,经理:“16个外来工养活一个长安人,长安哪有不富!”,笔者:“16倍外来人同挤一个长安城,长安哪有不污!”。笔者做过计算,即便镇区当时把全部的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都100%处理,其水体的水质也要比30年前镇区居民的生活污水全部不处理直接排放高出5倍以上。
2 “人口转移型城镇化”主要应是农村人口向城镇和小城市迁移发展
2.1 农村人口向城镇和小城市迁移发展的特点和优点。据建设部的资料报道,2005年末,全国共有建制镇17726个,建制镇数的量占全部乡镇数量的比重已达到53.7%;我国建制镇发展和整体城镇化进程正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此外,我国现有城市约660个,其中县级小城市374个,部分地级市如按市区人口数量划分,仍属小城市范围。这样,我国的小城市和建制镇的总数约占全国市镇总数的99.5%。在乡一城转化过程中,“镇”作为一个重要的環节有其特点和优点:
2.1.1 在乡城转化过程中,“镇”作为一个重要节点对辖区内集镇、行政村发展的辐射作用是直接的和明显的。
2.1.2 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还会并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小城市(为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udooo.com

主)迁移,从事非农业劳动,比之向大城市迁移较为合理可行。
2.1.3 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里,当一个主要劳动者迁入市镇工作后,其在农村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及需要本人供养的父母,是可以跟随迁移的。向就近的城镇和小城市迁移,比较容易解决,也有好处。就近迁移后的生活和活动,也比较符合农村人的原有习惯。
2.1.4 在不断实行农业人口就近迁移到建制镇和小城市的过程中,会不断缓解检测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全国交通拥挤的尴尬局面,最终达到基本解决。
2.1.5 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相对容易实现市镇生态环境保护。目前,我国建制镇的镇区平均人口是9511人(2005年底数据),按每年从农村平均迁入500人,小城市平均每年迁入3000人计算,全国每年约有115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和小城市,这个数字大概相当于前几年农村劳动力每年进入大城市及其城市群的人口数。
在大城市人口压力大、污染压力大、迁入人口素质难以适应企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等新情况下,检测定把每年新增到大城市的人口带来的环境污染治理费,改用到小城镇的环境污染治理中,大概需要8—10年的时间,全国现有近2万个建制镇的镇区生活污水可以得到相应处理,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60%,逐步实现全国生态环境新城镇的建设。而大城市在人口基本稳定后,继续积极治理城市污水,可望在5—8年的时间内,先后达到80%的城市污水处理率。
需要指出,市区人口1万以下的城镇,其污水经治理排入水体后,还有可能通过水体的“自净化作用”,使水质进一步恢复净化,一般可以采用建设生物氧化塘之类的造价较低,管理方便的实用技术来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结合污水农业回用等措施,改造城镇生态环境。有资料报道。美国的生活污水约有23%是采用生物氧化塘进行治理的,基本上是小市镇采用。
2.1.6 农村人口就近向城镇迁移,有助于城镇发展,推进城镇中小工业、房地产业和怎么写作业等行业的发展。
2.1.7 农村人口就近向城镇迁移,有助于加速农村用地改造利用。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提出,中国农业人口7亿多,大量农民向城镇迁移会进一步减少本已不足的农业用地,大城市高楼建筑,可减少用地。笔者近两年来曾对南方和北方农村进行过一些调查,发现农村的旧农舍,大都属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大杂烩”,除居住生活用房外,猪(羊)舍、牛栏、柴草问、大祠堂、晒谷场……,农民的人均占地面积达120m2,大大超过城市居民的居住面积。此外,有近30%左右的房屋基本上是无人居住。这些分散的旧民居是需要在人口城镇化过程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不断改造利用的。有计划地把农民迁移到城镇和集镇,最终是增加农村用地。如果跨省到大都市当农民工,等于城市和农村都要有房子。

2.2 加速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可能途径。

2.2.1 种植型的农业向加工型的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镇”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重要载体,把种植型的农业向加工型的工业发展,能把农民转为工人,而建制镇和小城市比较有条件选作建设相关农副产品加工的基地。全国各城镇种植业门类很广,其中有一些经过相应的加工,可以变为较高产值的产品,创造新财富的同时,带动一批农业劳动力进城镇。仅举一个发展竹菜篮子工业的例子:
中国传统的菜篮子大都是竹制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普遍用它作写菜(食物)工具。近30多年来竹篮子逐步为塑料袋所取代,但又带来环境污染问题,正加速退出历史舞台。笔者认为,重整竹菜篮子工业,满足城乡市场要求,是大有可为,正是时候的。
竹子是速生材,也是很容易自身抽芽“增株”生长的植物,从竹笋开始,4个月可以基本达到成年竹子的高度,一年左右可以成材。竹子在长江以南适宜生长,合理砍伐,不存在毁坏竹林的问题,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它有独特的优点。竹质菜篮子有良好的耐用性、实用性,成为我国2千年来最广泛应用的写菜工具。时至今日,重提开发竹菜篮子工业,解决我国城乡千家万户的购物用具,加速填补塑料袋退出食品市场后的购物用具的空缺,是具有优势的。以城乡人口每户每年用3个菜篮子计,仅此一项产品大概可以组织60万个劳动力,连同其它竹制品生产,大概可组织100万个劳动力投入生产。这部分人是领工资的手工(当然也可以开发使用机械设备)业劳动者,检测定按1:1的比例带动家属(如子女读书或父母养老)就近进入城镇生活,那么,小小的菜篮子工业,能带动200万人的城镇化进程(当然,也可能有部分人继续留在集镇或村庄)。如果在产品设计、制造、应用等方面有特色,创造出牌子,能与现在国内外还在继续探索的易降解的包装袋相媲美,就有可能让菜篮子从中国走向世界,或可能是中国对国际社会一项绿色产品的贡献。
2.2.2 有计划地组织沿海大城市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迁移到中西部地区。我国沿海大城市及其城市群,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有个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问题。不妨把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迁移到中西部地区或内地,适当分散到小城市和小城镇区域继续生产。这可以是利益互补,经济双赢的办法。仅举一个例子说明:
我国的纺织印染厂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大都市群里,现在珠三角等地区的印染厂有一批停产关门,如果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部门及时行动,把相应产业转移到河南、新疆等省区(中西部地区棉花主要产地)的城镇化地区,扶持当地开发建设,把产棉农业和纺织印染业更好结合起来,让一部分农民转为工人,利用转移来的廉价设备和当地的原料,生产布匹并进一步发展服装加工业,带动城镇化进程会是比较现实可行的。这样,在严格废水处理的条件下,就可以避免重复出现大城市地区水污染的“规模效应”,在科学安排下,使水污染控制成为现实。进而言之,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有一定的好处。
顺便指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棉花出口国,也是世界上进口成品服装最多的国家。中国是从美国进口棉花最多的国家(2006年网站报道),也是出口服装到美国最多的国家。这似乎不可理解,美国是最懂得从原料到加工品的赚钱哲学的,为什么现在倒过来卖自己的原料,写进口的制成品呢?原来,他们

源于:论文结论www.udooo.com

保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等方式把农业机械化搞上去。资料报道,从1948年全国拖拉机的保有量不到3万台,发展到1970年各农场拖拉机的占有量达到170万台,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将一个小农经济国家建设成为了欧盟乃至全世界的农业现代化大国。
韩国是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出台了《农机化促进法》,为农民购置农机长期提供优惠补贴政策。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06年,韩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拖拉机使用量为103.7台,而我国只有6.4台;韩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联合收割机使用量有49.4台,而我国为

1.6台。

近30年来,我国花大力气发展工业和工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相对而言,我们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是落后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是相对加大了。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之路,对于我国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仍有借鉴性。
3.2.3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强大动力。据农业部农机化司负责人介绍,我国从2004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补贴,至2008年5年间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9.7亿元,平均每年约15亿元。2008年全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40亿元,而2009年增加到100亿元。这个数字将可直接拉动农民投入近540亿元(拉动比例为1:5.35),增加农机工业销售产值近640亿元左右。这笔农机工业销售产值相当于1年增加200万台各类农业机械。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实施农业机械补贴的起步较晚,增速较快,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还是较低。
新添200万台各类农业机械,将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即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态,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做个初略的统计,200万台农业机械,大概需要配120万名农机手,这批领工资的农业工人,可以带动120万名家属就近进入城镇生活学习,直接拉动城镇约8400万平方米廉价适用房的建设。拉动怎么写作行业等方面约80万个就业岗位。
笔者乐见2010年起,我国还会继续加大实施农业机械补贴措施。检测定每年由财政投入购机补贴增加到300亿元,并适当降低投资拉动比例(1:5.0),相当于国家投入1亿元可直接形成农机工业销售产值6亿元。这样,每年增加农机工业销售产值1800亿,大概可以新添450万台各类农牧业机械,这对促进新农机的研发和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是个好机遇。我们或许还可利用一部分外汇资源,从发达国家购写一批新的农机设备,通过引进、消化、创新,加速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
按一个农机手配用两台机计算

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udooo.com

,每年可以补充250万名农机手,从而有需要也有可能带动250万家属就近迁入城镇成为城镇居民,或者其中有一部分人更喜欢留在原有的集镇,也可能会成为明日的新城镇居民。
设想在近6年内全国每年有250万农机手(含机修人员等)及其250万家属进入城镇,或集镇。能直接拉动房地产业、建材业以及交通运输、公共事业等怎么写作行业方面约2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其拉动内需的作用是不小的。每年还会有一批新的建制镇出现。
预测从2010年开始,我国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将不断催生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到2015年,农民的收入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扩大内需会有较好的基础和实绩,我国的城镇化率将可达到52%左右。这一平稳较快的城镇化进程也会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而我国的大城市由于没有大批农民进城带来的人口压力等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初见成效,主要大城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可望达到80%以上。
3.

2.4 农业机械化过程加速新农村建设。

3.2.4.1 集镇向建制镇发展。据国家建设部资料报道,2005年末,全国有集镇20686个,这些集镇大部分是原有的乡镇。在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集镇可以协调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集镇企业发展,为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提供适度迁移聚居的条件。随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和人口增加,其中一部分集镇会升级为建制镇。因此,应该支持当地的农村剩余人口向集镇转移,这也有助于加快对分散的旧农村进行改造,有助于加速新农村的建设。
3.2.4.2 生态型新农村的建设。2005年末,全国有村庄3137146个,其中村民委员会所在地562851个。村庄建设,首先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村镇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随着农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行政村所在地的农民是直接的利益获得者,农民收入增多了,改造旧农村建设新家园的积极性也必然增高。民居改造、公共设施、道路建设、学校教育、环境卫生、医疗保健、文化艺术……都会激发村民们的积极性,共建生态型新农村,逐步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少数行政村所在地基础比较差。据报道,到2005年底,建制镇通电行政村比例为99.5%,通邮行政村比例达97.8%。可想而知,这些行政村目前还不容易有机耕道通行。这些还不容易实行农业机械化的行政村所在地,需要有自身力量和政府、社会力量的配合,加速实现“三通”。
3.2.4.3 山区贫困自然村农户向行政村和集镇转移的设想。目前,全国还有一部分的自然村还未能通电和通邮,其中,上述未能通电、通邮的少数行政村所辖自然村,大都处于边远山区,交通极不方便,生活环境很困难。小村庄农户少而分散,相当长时间内难以进行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开发利用。这部分小村庄的农民,采用集体就近转移是比较合理可行的,即逐步向行政村或集镇转移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方便小孩上学。从发展全局看,这部分村民转移出村可能要比“三通”进村节省资金,合理可行。据初步调查了解,近30年来,南方地区已有约25%的上述农户在政府的协助下,就近迁到行政村委员会所在地落户。
笔者认为,上述全国山区的贫困农民逐步向行政村转移,是近几年来继三峡移民、汶川地区灾后重建之后的又一次很大的农村改造发展工程。在政府的政策指引和财政支持下,伴随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到来,大部分地处边远山区的自然村确有必要转移的农民或有望在15年左右时间内逐步实现向行政村或集镇转移,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4 对美国城市化进程的理解与思考
涉及城市化问题,国内较多借鉴美国的经验,一些学者提出美国的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迁移为主的方式进行,有的提出城市化已进入“逆城市化”的新阶段,对美国小城市的发展及农村城市化问题涉及较少。笔者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得出一些不尽相同的见解,提出来讨论,期许对探讨中国城镇化问题有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综合几方面的资料报道,美国到189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3%左右,但其工业产值已超过当时城市化水平高出约20个百分点的英国,跃居世界首位。此前,美国的城市化发展基本上是通过乡村人口向工业城市迁移完成的。到1920年其城市化水平约为50%,有2700个大、中、小城市,建成58个大都市区,大、中、小城市的格局已基本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得天独厚,工农业都飞速发展,1960年美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到70%,一大批小城市兴起。此后,城市化水平发展发展缓慢,但人口0.6万以下的“超小城市”(笔者借用的一个名词)进一步发展,至1990年,全国有城市11000座,建成268个大都市区。近20年来美国大城市的人口变化不大,小城市继续增加。现在美国有城市22000座(2009年1月18日网站消息),其城市化水平为78%(根据几方面的资料,美国的农业劳动力500余万,其农村人口似应不超过3000万,据此计算,其城市化率可达到90%,与英国持平)。
目前,美国市区人口60万以上的大城市有22个,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100个(2008年数据)。人口10万以下的小城市和”超小城市”约占99%。
需要指出,美国小城市的概念与中国有所不同,美国比较统一的设市的人口条件是1000人以上。据查阅美国城市数据网站报道,把人口6000人以上的城市称为“较大的城市”(Bigger Cities)。伊利诺伊州(Illinois)列出较大的城市(>5000人)有283个,而其中市区人口大于10万的仅有7个。最近(2009—1—18)网站上有美国设立“市”(City)的条件说明:“美国设立一个市的条件非常宽松灵活,如加州地区设立一个新城市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人口在600人以上:二是超过一半以上当地居住人口的赞成;三是经所在郡(县)(County)一级政府的同意;四是财政可行性分析报告和证明。这样,美国的城市数量非常多、差别很大……”。笔者认为,美国设市条件比较宽松和20世纪60年代后大量“超小城市”出现,是美国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农村现代化高度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具体表现。
资料和调查还表明,美国到1990年划成的258个“大都市区”,实际上或可说是“大的都市区”,就是说以原有的大、中、小城市为中心,协同周边相应范围的小城市和“超小城市”,构成大的都市区。如大洛杉矶都市区由大小88个城市构成,最大的洛杉矶市市区人口近400万,而最小的城市目前只有85人(原文如此)。据了解美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几乎都有可能组成相应的大都市区,这与我国对小城市的人口表述方式有些不同。
大都市区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笔者近几年在芝加哥郊外的Lisle市等三个城市做过一些调查,这三个市同在一块平原大地上,几乎挨在一起。三个市与芝加哥市相隔约45—60分钟车程,虽属大芝加哥都市区范围,但是邮政(编码)、行政、财经等方面都是相对独立的,归属伊利诺伊州。三个小市的劳动者约有70%是在芝加哥市区工作,早出晚归,他们与另外30%在当地工作的人没有什么差别。住在芝加哥周边的小城市,住房便宜一些,

源于:科技论文www.udooo.com

空气更好一些。他们认为小城市生活开车1个小时到大城市工作是很正常的事,他们不感到自己是“逆城市化”的结果。
经对美国50个州的首府人口数的查询,了解到市区60万以上人口的州首府有菲尼克斯等6个,30—60万的首府9个,10—30万的首府19个,10万以下的首府16个,其中人口在5万以下的州首府12个,3万以下人口的州首府6个,人口最少的州首府是佛蒙特州的蒙彼利埃市(Montpelier,Vermont),人口8035人(2000年普查数据)。他们似乎不是以“市大人多”为条件选定州首府。
综观美国的城市化进程,1960年后,不断涌现出新的“超小城市”(人口<6000)。这些与他们国家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农村现代化,农民收入高,城乡差别小,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现实有直接关系。这能从一个方面说明城市化进程应及时抓住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探讨美国的乡村城市化问题,对研究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问题或有启示作用。与此同时,近50年来,美国大城市的人口变化是不大的,而以原有大、中(小)城市为核心组成的大都市区,在继续增加完善,两者结合,使得美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较为配套发展。
5 讨论与结论
5.1 我国今后“人口转移型城镇化”主要不应是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迁移。这样,有助于大城市企业结构调整升级,减免由于人口快速增加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压力,有利于大城市加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2 “人口转移型城镇化”主要应是农村人口向城镇和小城市迁移发展。这样,在乡一城转化过程中,“镇”作为一个重要的检测节,能更好发挥其特点和优点,促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健康可持续发展。
5.3 推进“结构转换型城镇化”,发展新城镇建设新农村,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主要特点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强调农业机械化是催生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也是今后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
5.4 农业机械化、农村现代化过程,必然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促进边远山区自然村农户向行政村转移;促进生态型新农村的建设;促进集镇向城镇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王旭著,美国城市发展模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曲格平,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环境保护政策,国家建筑工程网:2009年2月23日。
[3]http///Illlnois,ht-mI.2009,2,20。
[4]翟琇,优先发展农业机械化战略的思考,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信息网:2008年70号。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