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健康教育 >中晚唐诗人情怀

中晚唐诗人情怀

收藏本文 2024-02-29 点赞:29516 浏览:14043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唐诗与帘

帘,我们生活中的家居用物,与现代相同,唐代的人也使用帘,并且还备受诗人的青睐。唐诗中有很多种帘,如,绣帘、珠帘、水精帘、布帘等,而且,诗人专门做咏帘诗,以寄托无限的诗思与惆怅,如“几度篝帘相对处,无边诗思到吟坛”。
这种由“帘”引出的诗思和惆怅在中晚唐诗人那里表现的最多。据粗略的统计看,整个唐诗中有933首诗用到“帘”这一意象。白居易就是喜欢用此意象的诗人,他有近13首诗用到“帘”。似乎自他开始诗人们就越来越关注“帘”这种意象了。如:李商隐、温庭筠、许浑等中晚唐的诗人。

二、闺怨诗中的“帘”

在“帘”这一意象出现的闺怨诗歌中,诗人们用“帘”来造境,使闺怨由野外的《关雎》转向了精美的闺阁绣户的哀思,那种阔大的境界也转为狭小曲折的境地。再者主人公多为女性,且置身帘内,男性诗人们关注着帘内怨女的内心,所写情绪都呈现出曲折狭小而又惊疑不定的色彩。用闲不卷的帘来暗示主人公的心理。如:“后堂夹帘愁不卷,低头闷把衣襟捻”。帘作为障蔽,晓来当卷,而女主人却不卷,让它长垂,很显然,不卷是女主人们不愿意去卷,每一次卷帘换来的只是失望,只是“门前迟行迹”,而自己却“红颜不在”。何不让帘自垂,在帘内也许还能以想象安慰自己?
然而就因为这不卷的帘,因为这帘的相隔带来的无限的对外界的想象,使得女主人们陷入了一个曲折而又难以自拔的心理活动之中

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udooo.com

。如:“朗月何高高,楼中帘影寒”帘内的佳人对着这明月和清寒的帘子帘影,还是不可回避地想象着“君若不定云,妾若不动山。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难。”多么朴实的话语,却包含着无限的情义和心酸。想想多少佳人在帘内就因为一帘相隔而唤起无限的想象啊!

三、伤春悲秋诗中的“帘”

与闺怨诗相似而又相纠结的就是伤春悲秋了。在“帘”这一意象出现的诗歌中伤春悲秋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伤春悲秋历来是骚人墨客的重头戏,杜甫的《登高》意境雄浑阔大,着眼之大,心想之壮难以比拟。而用了“帘”这一意象的伤春悲秋诗却与这有很大的不同。
就像闺怨诗那样,诗人在帘内伤春悲秋境界自然也很狭小而曲折。表现的不是春残、秋衰之景,而是诗人对帘外狭小内心的敏感哀思。本来在帘内感受自然、其境就狭小,再加上表达的是个人的曲折幽深的心理。如“残妆含泪下帘坐,尽日伤春春不知”。更有甚者达到了“开帘不敢看”的境地;真可谓“几处隔愁夜雨,谁家当户怯秋色”。这等敏感而细腻的心理恐怕难以在杜甫那里找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帘”这一意象出现处,更多的视角是放在帘内人的自身心理感受上,更多地关注到帘造的小境之上,所以,造境偏向于曲折、狭小。另外,帘内人的情思,心理也是极为敏感而细腻的,总充满了一种惊疑不定的成分。
经科举考试发展,庶族士大夫开始慢慢走向成熟,取代贵族,士大夫们敏感而又细腻的心理也在这种状态下走向成熟,加之中晚唐强烈的社会矛盾,心里不免惊疑不定。这些都被诗人们有意无意地表现在作品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很确切地表达出晚唐诗人的心境。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