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计量经济学 >包容性增长现状述评

包容性增长现状述评

收藏本文 2024-03-18 点赞:3766 浏览:1257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包容性增长是近十年来国内外提出的新理念,其核心是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是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决定因素。从包容性增长基本内涵认知为切入点,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包容性增长理论与研究的现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机会平等;和谐;可持续发展;创新社会管理
1673-291X(2012)24-0008-04

一、基本内涵认知

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提出包容性增长的理论观点,用以提醒其成员国注意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失衡问题,倡导经济将建立在更自由、更开放、更公平的基础之上。之后许多研究者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对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也给出了不同的界定,主要从过程、结果维度、收入与非收入维度、收入增长是否有必要、包容性增长测度的难易程度以及创新等几方面展开。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是国际组织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逐渐完善的概念,总体而言,包容性增长是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具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针对有可能或者已经存在的发展失衡、分配不公、社会差距持续扩大、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很好地保护等有违可持续发展宗旨的各种情形,通过各种手段来矫正失衡,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和谐发展。本质上讲包容性增长是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增长相对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强调经济增长与其他方面增长的协调发展,是一种公平合理地共享发展机会、分享发展成果的理念[3]。也就是说,从一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udooo.com

个国家的国内来看,包容性增长应该是和谐、可持续的增长,在增长的同时,保障财富分配公平,不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都从增长中获益。就国际宏观方面而言,包容性增长应该是一个国家的增长,应当以不损害或抑制另一国增长、不给对方带来危害为前提,实现国家间协调、和谐增长,在共赢多赢中实现共同发展。当然一般来说包容性增长主要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而各国之间包容性增长,更多的是指贫困国家在全球区域性增长过程中能够受益更多。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理论研究

1.问题的缘起。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威胁,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也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造成贫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许多亚洲国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使得穷人数量由1990年的9.45亿缩减到2005年的6.04亿,导致贫困率显著下降,但同时出现只有小部分人获益于经济增长的情形。弱势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在偏远农村的人们和妇女并没有按比例受益于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从而越来越被边缘化。很显然经济的高发展造成的这种贫富差距,如果任其蔓延和发展,会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及政治稳定的隐患。因此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是人们对于贫困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4]。
2.研究内容与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主流经济学家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以不断地产生,技术就可以不断地进步,经济就可以持续不断的增长[5]。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以追求GDP为目标。但是二战之后,在一些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使得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时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于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需要一种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互融合的协调发展方式,由此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过渡。在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学术界从研究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转向了研究经济增长的后果和质量,形成了包容性增长理论[5]。
早在1966年亚洲开发银行就提出“要对地区和谐增长作出贡献”,这被视为包容性增长思想的萌芽。对于“包容性增长”概念的界定,在早期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在近十几年存在一些类似的或不同的表述形式,如:对穷人友善的增长、不平等减少的增长、相对益贫式增长、共享式增长等等。2006年为研究亚洲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的发展战略,亚行组建了由经济学家、企业高管组成的专家小组,该小组于2007年撰写了调查研究报告,提出亚行关注的重点应从应对严重的贫困挑战转向支持更高和更为包容性的增长的建议。这次的报告提出包容性增长关注于快速创造经济机会并且使它惠及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广大群众,也是目前公认的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这一经济学概念。
这次调查报告提出之后,包容性增长问题的研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尤其是政策制定者以及学术研究者在近几年来对其的理论认识和概念的研究颇多。无论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还是一些专家学者对包容性增长研究基本都是围绕其概念和本质展开研究的,因而减少不平等成为政策开发关注的重要主题。目前理论上主要是从政策层面以及分析增长不包容的原因上提出研究结果,即由于两极分化、机会不均等以及各个国家体质上的制约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包容,因而需要通过高速、有效、科学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为人们创造就业与发展机会,提倡公平参与与平等地获得机会,确保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广大群众得到最低限度的经济福利。

(二)应用研究

纵观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对于包容性增长的应用研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或侧重于政治领域,或偏重于经济文化领域,或重点解释社会问题。但除了亚行等组织外,学术界很多是处于零散研究状态,试图解释包容性增长的实质,因而主要的应用研究更侧重于经济和社会层面,世界各国以及一些合作组织主要侧重于方法的研究,目的是为其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在包容性增长的政策与措施上,研究者Ali可谓是佼佼者,其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一是认为促进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包容性增长中起了重要作用,提出了提供就业机会和促进生产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二是建议政府解决制度缺失,维护法律秩序,确保人们在新的机会中平等参与及受益;三是提出开发人力资本以支持包容性增长;四是建议政府在确保包容性发展的同时需要与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建立起合作的伙伴关系;五是提出包容性增长中相互关联的经济、政治及社会维度应相互增强,从而促进包容性增长。总之,包容性增长的策略研究主要围绕提供就业机会,解决人们的收入,帮助弱势群体等展开。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理论研究

1.概念的提出。2009年11月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这是作为国家层面中国首次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的概念。随后2010年9月,他再次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再次强调包容性增长,并将其写入“十二五”规划中。之后国内外许多研究者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对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也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对中国这样一个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差异明显的大国而言,倡导包容性增长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研究和实现包容性增长奠定了基础。
2.问题的缘起。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人们一味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形成唯GDP发展方式,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环境问题等。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复杂度日益增加,整个社会分化日益严重,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导致中国出现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产业差距、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差距,形成普遍不平等竞争格局。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为例,其收入差距比(见表1)。
由上页表1可知,虽然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第一次超过城镇居民,但城乡收入比确实呈现增长趋势,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2.5∶1增长到2000年的2.79∶1,到了新世纪这种差距比仍然在增大,2005年之后每年都在

3.2∶1以上,可见,目前中国城乡差距仍然比较大,而且有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

经济非均衡发展在中国较为普遍,既有区域间的不平衡,也有区域内部的不平衡,这正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差异化现象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问题,恰恰与包容性增长理论相吻合,是对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经济的增长方式已经从过去的一味追求数量增长过渡到质量增长,再到和谐发展增长阶段,在经济数量增长的同时考虑到如何实现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势必会成为今后学术界研究的方向,包容性增长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一脉相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包容性增长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是唯GDP指导思想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引起必然结果。
3.研究内容与重点。纵观国内学者研究的成果,目前主要从三个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一是从包容性增长的背景、内涵分析,如蔡荣鑫(2009);余闻(2010);汤敏(2010);王军(2010);孙翎(2010);范轶琳(2011);任保平(2011)等。二是研究包容性增长的作用,如:马晓河(2010);庄健(2010);汤敏(2010);黄铁苗(2010);俞宪忠(2010);任保平(2011)等。三是对包容性增长的途径进行了探索,如:蔡荣鑫(2009);黄铁苗(2010);赵海均(2010);周建军(2010);李长安(2010);王克群(2010);余闻(2010);庄健(2010);任保平(2011);贡森(2011)等。可见,国内外对于包容性增长的研究更多是侧重于理论分析和研究,揭示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内涵和本质,分析包容性增长的特征,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强调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对中国政府提出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化。

(二)应用研究

经济学家关注贫困问题,研究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的研究更多是从一个国家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宏观层面展开,更多是侧重于理论分析和研究。中国当前经济总体形式运行良好,但区域经济热点延展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并存是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结构性问题,中国各地兴起了规模不等的经济区,纷纷在加强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目前学术界也积极运用包容性增长理论指导中国经济方式改变、产业结构转型。如:蔡荣鑫(2009);赵海均(2010);周建军(2010);王克群(2010);余闻(2010);庄健(2010);任保平(2011)等。但是对于将包容性增长理论应用到某一区域或者某一产业则极少涉及,国内申世军(2010)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债券市场,贡森(2011)对推进包容性增长的社会政策进行了研究;李震(2010)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角度分析包容性增长;徐耀(2010)研究人力资源开发就业促进与包容性增长。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包容性增长理论研究的深入,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凸显,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也逐步运用这一理论的核心原理,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就业、传统文化、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研究对中国经济战略的制定、产业转型与升级优化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也进一步践行了中国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

摘自:毕业论文如何写www.udooo.com

理念。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

(一)主要问题

1.理论研究不足,概念界定不清。虽然学术界、各国各地政府已经逐渐关注包容性增长问题,但国外关于包容性增长的研究仅仅十年左右的时间,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总体上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包容性增长内涵的界定、本质的揭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学者基本上是从自己研究的角度去剖析。目前关于包容性增长虽然研究者普遍认同机会平等下的共同增长,但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国际上认可的概念,总体上缺乏对这一理论的深层次分析,如包容性增长的作用机理、包容性增长动态过程模拟等基本上国内、国外学者的研究均未曾涉及。

源于:论文格式www.udooo.com

[19]Acemoglu D.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2,Vol.70:781-809.
[20]Ad Berga.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A Good Human Life [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Vol.11:659-661.
Comment on the Research of Inclusive Growth
JIANG Li-qin
(Commercial Collage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As a new concept,the inclusive growth which is put forward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decade claims the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growth on the level-playing field and it is the fey factor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innovating social management.Based on the perceiving about basic intens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ing results on inclusive growth worldwide and indicates the current shortcoming and gives the suggestion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inclusive growth;level playing field;harmonious;sustainable growth;innovating social management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怎么写www.udooo.com

稿日期:2012-03-18
基金项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JUSRP211A66);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0YJA790206)
作者简介:蒋丽芹(1971-),女,江苏姜堰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区域经济等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