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金融 >> 金融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学术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1-16 点赞:16365 浏览:7149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信贷资产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贷风险也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主要经营风险。在当前经济转轨时期,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转型升级,由于宏观环境和内部控制等诸多原因,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仍然突出。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现状和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分析了信贷风险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

(一)借款人方面的信贷风险

第一,企业体制不健全,产权制度不完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降低了信贷风险的可控性。由于企业经营缺乏自我积累能力,自有资金比例过低,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使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利益——风险共同体”;另外,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应摊未摊,应提未提,应转未转,虚盈实亏现象普遍,大量贷款被企业亏损、挪用、潜亏和资产损失所占用,无力还贷,即使有些企业具有还贷的能力,但主观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层出不穷,如虚报利润额、非法转移资金、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等。
第二,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蓄意诈骗贷款,导致信贷风险上升。目前,国内许多银行管

源于:论文结论www.udooo.com

理不规范,各部门之间缺乏整体协调和互通机制,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一些借款人乘机报送不完整的资料,在同一家银行的不同部门多头借款或透支;更有甚者,使用虚检测的证明文件,使用虚检测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等手段,诈骗银行的贷款,致使银行贷款无法偿还,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
第三,贷款担保形同虚设。在贷款无法偿还时,银行将贷款抵押物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由于中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第四,借款人为获取贷款不择手段,寻租行为时常发生。近些年,寻租行为愈演愈烈,一些银行高级官员被拉下水,成为设租的源头,为一些不符合条件的贷款开路,而这些贷款十有成为不良贷款,这种现象不仅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规范化设置了障碍,而且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银行自身方面原因

第一,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缺失。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整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商业银行文化体系特有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人在强调业务发展时忽视风险管理,存在重贷轻管的思想,贷后管理薄弱,信贷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对客户的资金使用情况及客户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这就必然导致信贷资金的使用失控,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二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不到位,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仅停留在贷前对相关风险分析和预测,忽视贷款潜在的风险。
第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在一个肯定有信贷风险的环境里把信贷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这里是将信贷风险控制在银行所能接受的范围内,获取最大的利润,信贷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意味着银行将会承担一定的信贷风险,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也将成为银行承担信贷风险并能维持正常经营的最后保障。而在我国,信贷风险控制与处理机制还很薄弱,手段方法还较为单一,只存在抵押贷款和第三者担保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控制信贷风险的手段还没有有效使用,信贷资产的组合管理也没有真正展开。
第三,贷款决策行为不规范,缺乏独立性。银行对贷款对象进行可行性的研究,确定贷款投向、投量,往往只注重依靠贷款“三查”,对日常的资料积累和信息收集不够重视,对市场状况、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预见不力,把握不准,最终导致贷款决策失误,产生贷款风险。另外,银行贷款的决策权常常受到地方政府不正当的干预,而我国基层专业银行又相对不独立,当来自行政干预的政治风险与贷款风险发生矛盾时,往往以贷款风险替代政治风险,牺牲银行自身利益。因此,商业银行在决策行为的不规范,缺乏独立性,也加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
第四,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彻底。首先,有些信贷人员贷前调查不细致,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文字资料进行摘录、整合,作出的结论使贷款失去了安全性。其次,有些银行贷中审查执行不到位,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对借款人、担保人、抵押物、质押物等审查不严,造成潜在的信贷风险。例如信贷人员未发现担保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的审查等等。最后,贷后监督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信贷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是贷款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松了,贷后检查表面化,降低了银行对这些企业还贷的可控性。
第五,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忽视对信贷人员的管理。由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监督执行不力,出现违规帐外经营。违规帐外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用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在信贷业务管理中,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致使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出现以权谋私,发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不正常现象。另外,一些银行信贷人员队伍素质低下,不能充分意识到信贷资产存在的各种风险,有的甚至丧失职业道德,骗取银行贷款,直接威胁到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三)外部环境原因

第一,社会信用环境不健全。由于社会信用体系还未建立,社会失信现象的发生,使银行为确保自身利益不敢轻易发放贷款,致使“惜贷”现象盛行,导致信贷风险的加剧。
第二,法律不健全,尤其关于信贷的法律尚不规范。我国已经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关于信贷的法律还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实际操作性较差,有些甚至与国家的一些政策向悖,致使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在发生纠纷时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加大了银行潜在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一)完善宏观的风险控制环境

从宏观调控角度来说,商业银行要降低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需要有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和社会信用基础,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解除政府隐性担保,增强银行自主决策水平

第一,扭转商业银行异化为宏观调控载体的局面。一方面,政府在制定金融政策时,应真正给商业银行松绑,增强商业银行的自主决策性,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金融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另一方面,在民间资本大量堆积的现实情况下,政府可解除国有商业银行的隐性担保,使闲置资金能够在价值规律的杠杆作用下,能够更好地怎么写作于国民经济增长。
第二,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督职能。政企不分一直严重困扰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我国信用的深层次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政府行为和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政府尚未完成由市场的参与者向市场的管理者转变,为了政绩需要而急功近利,期望短期内地方经济有较大起色,过分干预银行贷款,削弱了市场功能作用和市场法则权威。因此,必须重新界定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政府职能是弥补市场缺陷、维护社会公平,着力为企业经营提供必要的经济环境,同时支持并配合银行防范和制止企业逃废债务,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运行。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对于企业来说,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前一般会根据贷款者的资产质量、资金运营效率、历史记录等相关因素来确定信用等级,不同的信用等级对应贷款者不同的违约概率和贷款回收率。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使商业银行可以对风险进行量化管理、对贷款进行精确定价,为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创造了条件。
第一,要大力开展全民诚信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提升企业经营者的商业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第二,要建立国民信用体系,建设全社会共享的信用数据库网络,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将其银行贷款、信用状况、偿债能力等进行纪录,实施相应等级管理,并进行商业化,使银行、公司或业务对象可以依法付费查询。

(二)商业银行自身防范与管理措施

当然,做好信贷风险管理更重要是从银行自身出发,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第一,完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的评估是指对信贷过程出现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估计,其目的是为了明确对风险的管理。对风险的评估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一方面银行要建立自身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另一方面,要有条件的实现各银行间的部分信贷信息的共享。通过对信息库的分析,可以省时又有效的实现对部分贷款的信贷风险分析。
第二,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系统。大型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尤其是作为已经上市的商业银行,相比之前仅仅依靠一些经验和简易的体系来对风险进行提前的预判,一个良好的预警系统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三,依靠统计数据的相关性监测预警贷款风险。从金融统计对认识对象的要求上来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统计只是回答了不良贷款数量和水平,却不能揭示贷款风险发生的机率,远远不能满足经营管理者作为决策依据的需要。应当利用在线挖掘技术,从时间、机构、所处地区、产业等角度全方位展现贷款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分布、聚类、关联等统计手段达到分析、发现考核对象相关指标的变动、异常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揭示各机构、产业、企业、品种的贷款发放数(累计笔数、金额)中发生风险的(累计笔数、金额)以及概率。

2.强化风险的全员全过程管理

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银行运营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渗透风险管理,各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要把风险管理活动整合到业务活动中。这种整合建立在细化管理流程的基础上,特别要研究运营过程中的所有岗位,细化到信息系统、审批流程和监管机制等各方面,制定具体的实施程序和步骤,增强可操作性。
第一,建立可靠的贷款风险信息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信息、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预测信息、同业竞争市场信息。二是客户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财务信息、账户信息、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非财务信息。三是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信贷违规性信息、财务指标异常变化信息、不良贷款信息、客户监管信息。
第二,建立有效的审批流程策略。审查部门对每个风险资产关键潜在风险的预测、监视、识别的能力,决定了风险能否被快速准确的识别出来,因此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标准的审批流程以提高风险的识别。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信贷人员(客户经理)的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udooo.com

风险识别、测量的一般技能有限的实际情况,控制贷款风险最可行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贷款审批的流程体系,实现信贷审批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的硬控制。这个标准化的审批流程由定量和定性两部分组成:定量分析通过对客户财务资源的评估得出风险评分结果;定性部分以银行内部最好的信贷员根据个人经验进行贷款风险决策的方法为基础,系统通过进一步研究信贷员的判断以及判断得出的过程,归纳整理制定出可供其他信贷员效仿的确切定性标准。
第三,建立有效的风险监管机制。首先,要对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和贷款人员推行信贷授权制度,根据职权的大小决定不同的信贷授权额度。一方面提高了部门的决策权限,增加了决策的速度,另一方面也对风险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其次,切实推行信贷风险责任制。对每项贷款都要有专人进行负责,对贷款的跟踪监测管理,实行责、权、利挂钩的风险奖惩机制,使信贷人员的工资、晋升与信贷工作业绩相挂钩,强化信贷人员风险意识。稽查机构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银行部门,负责对贷款过程中的信贷情况进行稽核审计,对贷款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稽核,以发现在信贷资产运行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并及时提出措施加以改进,稽查机构应发挥在监督中的核心地位,以约束信贷部门的部分不合理的信贷,有效减小在实际信贷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人员错误操作等造成的不必要的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

源于:论文集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