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教师德育 >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收藏本文 2024-03-17 点赞:28407 浏览:13107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是迅速变化的重要时期,小学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而农村的教育环境比较差,教育条件也相对落后。本文结合农村的特殊情况、教育现状及本人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如何改进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农村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存在的道德资本,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享受它的利息。”可见养成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朱熹曾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行为习惯对于学生良好教育的重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是迅速增长与变化的重要时期,小学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影响人一生。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而农村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也相对落后,对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小学生实施行为教育应该因地制宜,从细节入手。本文结合教育实践,初步探究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在农村小学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学生由于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个人素质比较高,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学习认真、踏实,成绩优异,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并能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第二种学生成绩平平,表现一般,平时较为沉默,学习成绩也不太稳定;第三种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不讲究个人卫生,常常衣冠不整,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经常犯错误,对于作业也不能认真完成,必须要在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学习成绩也明显落后于全班整体水平。

二、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庭因素。农村学生家长一般文化水平不太高,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过于简单和粗暴。对孩子的功课无法正确辅导,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又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一旦孩子成绩下降或达不到要求,动辄加以训斥、打骂,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对学校的厌恶心理,出现逃学旷课的现象;更有家长只会用棍棒法,只要孩子稍有差错,不分青红皂白,就只用棍棒解决,根本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这样非但不能改变孩子的错误行为,反而还会不增长孩子的逆反心理,给孩子带来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导致今后如果遇到一点委曲和挫折也自然地想到用武力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如今独生子女的时代特点,导致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骄宠,加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的棍棒教育,致使这些学生滋长了自私自利、依赖、自负、自卑、自暴自弃等复杂的性格特点。农村家长对孩子的道德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致使农村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得不到很好的教育。长此以往,会大大影响农村孩子人格的成长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学校因素。首先,农村学校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学校只重视升学率,因而导致老师们也只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在升学率的重压下,老师们加班加点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行为道德和心理进行辅导。此外,农村教师的素质整体不高,而某些教师更是缺乏正确的教育观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udooo.com

,教育观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
3.社会因素。现在农村不良的社会因素也对小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现在农村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不法商贩开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场所,引诱小学生玩耍,这些场所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吸引力极大,许多学生因此开始逃学旷课,不思学习。除此之外,高昂的费用也诱导学生开始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滋事敲诈,甚至抢劫其他同学,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小学生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1.从点滴抓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小事抓起,一点一滴都不能马虎,不能放过。例如要尊敬长辈、团结同学,平时的学习用品摆放要整齐。讲卫生,爱清洁,从最基本的坐、立、走、跑姿式、作业书写姿势,到进出校门的礼仪等,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要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优良品质,教育学生在校园内轻声慢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垃圾随手捡,同学之间有困难互相帮助等。“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习惯正是良好道德素质的基础。
2.学校家庭互相协调,合力促进养成教育。学校教育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行为道德上的规范训练、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等。但这也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中着重强调环境的熏陶,同时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孩子。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的综合教育力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纠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由于小学生年龄的局限,必须从各方面协调入手,学校、家庭相互合作,同时还要改善社会大环境的状况,全面切实地抓好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对社会有用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燕.浅析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 琼州学院学报, 2007(S1).

2.邓春峰.浅议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11).
3.吕素萍.加强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措施浅析[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0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