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教师德育 >简论熟语英语熟语学习认知语言学视角

简论熟语英语熟语学习认知语言学视角

收藏本文 2024-04-04 点赞:13848 浏览:5798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熟语作为英语语言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因其组成和意义都具有一些独特之处,熟语成为英语学习中最难的领域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传统的熟语观,然后指出其不足,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英语熟语的意义,以期促进英语熟语学习。
一传统的熟语观
1熟语意义的不可组构性
很多学者认为熟语具有不可组构性,因为整个熟语的意义不是构成该熟语的单个单词意义叠加而来。如构成熟语kick the bucket各个单词的语义与该熟语整体意义毫不相关。另外熟语的不可组构性还表现为一旦对熟语进行不同的句法操作,它就会失去其非字面意义。如把John kicked the bucket变成被动结构The bucket was kicked by John,它的语义就不再是“约翰死了”。
2熟语意义的任意性
从熟语意义具有不可组构性出发,我们无法从构成该熟语的单词的意义来猜测该熟语的意义。也就是说其意义具有不可预测性。正如单词与词义之间具有任意性一样,熟语作为一个整体就好像是一个较长的单词,其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因此熟语的意义独立于概念系统,储存于人的心智词库中,像一个单词的意义被列入词典中一样,我们见到一个熟悉的熟语,头脑中就能自然地反映出它的意义。
3熟语为死隐喻观
学者们认为熟语曾经是隐喻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去了其隐喻性。把熟语看作是死隐喻的观点似乎与认为熟语不可组构的观点相一致,因为熟语似乎在词汇层面上具有凝固性,具体表现为一旦对熟语进行不同的句法操作它就会失去其非字面意义,这方面一个经典的例子是kick the bucket(实际上这个熟语来源于转喻),如把John kicked the bucket变成John kicked the pail就无法保持其比喻意义。因此频繁地用熟语表达非组构性的比喻意义,使对于熟语进行非字面解释高度规约化、凝固化,似乎熟语与其比喻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这就使人们似乎可以不去分析字面意义而直接理解熟语。
二传统熟语观的不足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很多学者之所以持有上述观点是因为他们把研究限定在少量的熟语上,不能对熟语特征进行全面的理论概括。近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构成很多熟语的单个单词对于解释整个熟语的意义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观点正好与熟语意义的非组构观相反。如心

源于:www.udooo.com

理语言学家通过实验对语言分析的结果显示,人们认为熟语spill the beans是可分析的,因为beans指“想法”或“秘密”,spill指“泄漏”秘密。再如熟语lay down the law也是可以分解的,因为构成它的单词的意义可以用来解释整个熟语的比喻意义。所以,熟语意义并非是任意的、不可组构的,而是有理据的、可分析的。当然也有部分熟语是不可分解的,如kick the bucket和shoot the breeze等[3]。认为熟语为死隐喻的观点,混淆了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和历史隐喻(historical metaphor)的概念。常规隐喻是人们概念系统的一部分,而历史隐喻则是指已经长时间消亡的隐喻。认为熟语为死隐喻的观点的错误在于把认知中最活跃的事物看成是那些有意识的事物。反之,那些真正活跃、强大的隐喻是那些自动到无意识的隐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把“爱情”看作是“旅程”,因而在理解LOVE IS A JOURNEY这一隐喻时几乎是无意识的[4]。
三熟语的理据
与传统上认为熟语的形式与其特殊的整体意义之间的关系具有任意性的观点正好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熟语的意义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熟语不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表达式,而是人概念系统的产物,产生于人们概念系统中对于世界的一般知识。换句话说,多数熟语具有概念性,熟语的理据来自于人的概念系统中的认知机制,这些机制包括隐喻、转喻和常规知识等[5]。毫无疑问,掌握熟语的认知机制有助于熟语的教学与学习。
1隐喻
概念隐喻可以把两个不同知识域联系起来,那么概念隐喻是如何为熟语提供理据的呢?以After the row, he was spitting fire.为例,这里fire(火)这一知识域被用来理解anger(愤怒)这一知识域。也就是说,anger这一抽象概念用ANGER IS FIRE的概念隐喻来理解。句子The fire between them finally went out.中概念隐喻LOVE IS FIRE在起作用,这里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之火已经熄灭,标示着他们之间爱情的终结。再如,在The painting set fire to the composer’s imagination.一句中的概念隐喻IMAGINATION IS FIRE,作曲家的想象力是火被画点燃;在The killing sparked off riots.一句中CONFLICT IS FIRE,冲突()是火由杀人事件而引发;在Don’t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中ENERGY IS FUEL FOR THE FIRE,人的精力被喻为燃料因两端燃烧而过渡消耗,所以本句意思是“不要过渡操劳”;在The team played so well that the crowd caught fire.中ENTHUSIAM IS FIRE,球队打得好点燃了人们的。仅从字面意义上,上述各句中熟语的意义难于理解。而在概念层面上,上述各句中不同的抽象概念如愤怒、爱情、想象力、冲突、精力、等通过人们的概念系统与“火”联系在一起,这样概念隐喻把本来相互独立的两个概念域联系起来,使人们可以用一个概念域(如“火”)来谈论另外一个概念域(如“爱情”、“想象力”等)。因此,许多熟语(尽管不是所有的熟语)的整体含义取决于概念系统,也就是说在概念层面上是有理据的,理解它们时需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机制。
2常规知识
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常规关系是指某一特定文化中人们关于一个概念域(如“手”)的共有知识。这种共有的常规知识既包括由它所构成的比它更大的部分(手是胳膊的一部分),还包括手的组成部分,形状,大小,使用,和功能等在内的标准信息。以he one’s hands full(忙[得腾不出手])为例,他的熟语意义应如何解释呢?如果我们的手里在拿着东西,我们就无法再拿其他的东西或用手从事其他的活动。熟语with an open hand的意思是“慷慨地”,如在She gives her love to people with an open hand.一句中一个人张开手把东西给他人的形象所隐含的知识是“对任何事物都毫无保留,可以随意获取”。这一形象与一个人在给他人东西是却握紧拳头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难以想象这样一个人如何能够给出任何东西,因为with an open hand表明愿意付出,而tight-fisted则意味着不愿付出。这里主要是常规知识为熟语意义提供了理据。
3转喻
下面以与手相关的熟语为例来探讨转喻如何成为熟语意义的认知理据。为下列熟语提供理据的转喻是THE HAND STANDS FOR THE ACTIVITY(手代表活动)这一概念转喻的基础是许多典型的人类活动都是用手来做的。如put one’s hand in one’s pockets的意思是“有意地什么也不做”;be able to do something with one hand behind one’s back的意思是“做某事很轻松”;join hands with somebody的意思是“与某人合作”。THE HAND STANDS FOR THE PERSON是关于转喻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转喻THE PART STANDS FOR THE WHOLE的一个例子,在“We need more hands”中“hands”指的是“人(手)”。这一转喻同样适用于“a factory hand”(工厂的工人)、“from hand to hand”(直接、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等。“手”既可“代表活动”,又可代表“人”,因此有些涉及到“手”的熟语具有“控制”或“权威”之意。如“gain the upper hand”(较某人有优势,占某人上风)、“rule with an iron hand”(以高压手段[铁腕]统治[人或国家])、“keep a strict hand upon a person”(完全掌控某人)等。因此这些熟语的概念转喻基础是THE HAND STANDS FOR CONTROL(手代表控制),它又是由THE INSTRUMENT STANDS FOR CONTROL(工具代表控制)这一转喻而来。
4多重理据
实际上,很多时候熟语的理据不仅仅是某一种认知机制,而是多种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gain the upper hand为例,这里hand一词用于转喻THE HAND STANDS FOR CONTROL(“手”代表“控制”)。而upper一词的理据却是概念隐喻CONTROL IS UP(“控制”为“上”,如I’m on top of the situation一句中on top of表示控制的意思)。再如熟语he clean hands中hand用于转喻THE HAND STANDS FOR THE ACTIVITY(“手”代表“活动”),clean可以从隐喻的角度理解为ETHICAL IS CLEAN(“道德的”为“干净”),因此这一熟语的意义为“清白;行事磊落”。而在熟语he blood on one’s hand中,hand被转喻为activity,根据常规知识blood(血液)被看做unclean substance(不干净的事物),又因为从隐喻的角度而言MORAL/ETHICAL IS CLEAN,故unclean(不干净)意为immoral/unethical(不道德的),因此在转喻、常规关系和隐喻的共同作用下,这一熟语的意思是“手上染血,导致他人死亡或不幸”。
总之,传统的观点认为熟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构成,其意义不能从其构成成分的意义预测,因此熟语意义具有任意性。认知语言学承认熟语的意义并非可以完全预测,但是认为熟语意义大部分是有理据的,熟语的认知理据主要有隐喻、转喻和常规关系等认知机制。因而,如果学生在学习时能弄清楚所学熟语的意义是由某种或某几种认知机制作用的结果,就能提高熟语学习的速度和熟语运用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Gibbs, R. Why idioms are not dead metaphors. In C. Cacciari & P. Tabossi (Eds.), Idioms: Processing,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1993.
Nunberg, Geoffrey, Ivan A. Sag, & Thoma Wasow. Idioms. Language, 1994(3).
[3]Gibbs, R., Nayak, N., & Cutting, C.. How to kick the bucket and not decompose: Analyzability and idiom process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89(28).
[4]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5]K觟vecses, Zoltán.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