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 >简谈教学设计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践任务书

简谈教学设计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践任务书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7817 浏览:2207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操作性强,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革新能力。经调查,在教学中教师仍依靠自身经验安排课程任务,无法使知识同学生自身已有经验相融合,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还会阻碍师生之间的密切沟通和良性互动,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以而抑制了有效学习的发生。针对以上不足,结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革新的进展要求,笔者设计出适合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式,利用Moodle平台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通过向学生展示当前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真实事件,提出需要学生依靠自身知识经验完成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利用提供的资源和他们已有的知识解决不足,努力让学生在解决不足的历程中深入深思,以而达到提升信息素养和革新意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笔者在安徽师范大学201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浅析,发现这种教学是具有良好效果的,大部分的学生是愿意接受的,但是还是有着一些不足之处,如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加讨论等。最后对整个探讨历程进行了总结和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了展望。关键词:Moodle平台论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信息化教学设计论文

    摘要5-6

    Abstract6-9

    第一章 绪论9-24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作用9-11

    一、 选题的背景9-10

    二、 选题作用10-11

    第二节 国内外探讨近况及启迪11-22

    一、 国内外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近况及启迪11-16

    二、 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16-22

    第三节 探讨内容、策略及思路22-24

    一、 探讨内容22

    二、 探讨思路与策略22-24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论述启迪24-35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24-27

    一、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24-25

    二、 教学设计25

    三、 教育信息化25-26

    四、 信息化教育26-27

    五、 信息化教学设计27

    第二节 相关论述及启迪27-35

    一、 社会建构主义论述27-29

    二、 学习环境设计论述29-30

    三、 联系论教学设计论述30-31

    四、 教学交互论述31-35

    第三章 高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近况浅析35-51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35-37

    一、 本次调查的目的35

    二、 调查的实施程序35-37

    第二节 调查数据的统计浅析37-49

    一、 学生的基本信息浅析37-38

    二、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近况浅析38-49

    第三节 调查结论49-51

    第四章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式构建51-68

    第一节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特点51-52

    第二节 基于“有效学习”的设计思想52-54

    第三节 信息化教学设计经典流程及方式提出54-61

    一、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经典流程54-55

    二、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历程方式55-61

    第四节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术支撑61-68

    一、 开源 Moodle 平台的架构61-65

    二、 开源 Moodle 平台技术标准65-66

    三、 利用 Moodle 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66-68

    第五章 基于 MOODLE 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以《大学计算机运用基础》为例68-83

    第一节 课程界面美化68-70

    一、 添加时钟模块68-69

    二、 添加个人博客板块69-70

    三、 添加实时天气板块70

    第二节 教学目标浅析70-73

    第三节 学习者浅析73-75

    一、 学习者初始能力浅析74

    二、 学习者一般特点浅析74-75

    三、 学习者学习风格浅析75

    第四节 课程活动设计75-79

    一、 课程引导不足设计75-76

    二、 学习资源设计76

    三、 学习情境设计76-78

    四、 学习活动设计78-79

    五、 课程评价设计79

    第五节 课程实施效果浅析79-83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3-86

    第一节 探讨结论83-84

    第二节 探讨的不足与展望84-86

    一、 探讨的不足84-85

    二、 探讨的展望85-8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