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师 >> 教师师德 >知识网络构建在生物分离工程教学中应用科技

知识网络构建在生物分离工程教学中应用科技

收藏本文 2024-03-18 点赞:19880 浏览:858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生物分离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分离操作繁多,内容相对较为分散。采用构建知识网络的方式教学可化繁为简,以一条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突出各因素在生物分离中的作用,并将各知识点横向联系比较,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归纳总结提炼,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分离过程的理解,从而为知识的灵活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物分离;知识网络;教学改革
[]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62-03
0 引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利用生物工程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实现低碳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目前产业发展的前沿之一。由于产品分离纯化是生物产品加工的重要环节,其过程、质量和成本往往决定整个生物加工过程的成败。因此,生物分离在整个生物产品生产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相关知识储备也为学生以后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或工厂实践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课程,知识面涉及物理、化学、数学、化工及微生物等学科,内容相对分散,不仅包括生物工程产物的分离、提取、精制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基础理论,也包括大量的分离单元操作及其工业实际应用。知识点涉及细胞破碎与分离、初级分离、膜分离、萃取、吸附、层析、电泳、结晶、干燥及蛋白体外复性等方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切感觉知识点分散对学生学习、理解和复习的难度。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

源于:论文发表网www.udooo.com

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体系。如果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将知识点归纳总结比较,由点到线,再到面成体,构建相关知识网络并将其灵活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1 抓住本质化繁为简,重点内容主线贯穿
把厚书读薄,抓住本质,化繁为简,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或图表将所学内容凝练出来,是学习繁多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色谱技术是现代生物分离技术的核心,色谱又分为凝胶过滤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反相色谱、疏水色谱及亲和色谱等。授课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该章节内容分类繁多,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理论课程讲解过程中,重点突出色谱分离的本质——根据混合物中的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行为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方法。抓住这一本质,上述色谱分类就是基于溶质分子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不同,而关键在于选用的固定相。一般而言,应用于生物产品分离纯化的固定相色谱介质共同特点是都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而凝胶过滤色谱主要就是采用微孔凝胶介质为固定相,如Sepha-rose,主要起筛分作用,是根据溶质相对分子量的差别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如果对凝胶介质活化并键合一定量的阴阳离子,就成为离子交换介质,如Sepharose-DEAE,主要是根据溶质与固定相间静电作用力的差别进行分离,即离子交换色谱;如果对介质表面偶联疏水基团就成为疏水介质,如Phe-nyl Sepharose,主要是根据蛋白分子与介质间弱疏水作用的差别而进行分离,即疏水色谱,是生物大分子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如果将介质表面完全非极性化,如ODS-C18介质,就是反相色谱,主要根据溶质问极性差别进行分离分析,常用于非极性小分子(分子量小于5000)的分析和纯化;如果将介质表面活化并偶联一定的亲和配基,即亲和色谱,如BSA-Sepharose介质,主要是根据生物物质间的特异性亲和作用而实现分离。由此可见,色谱分离的核心在于选用的介质,而决定分离原理的主要因素是介质表面的基团,据此可将上述内容归纳总结如图1所示。通过这样的一个图,在相应色谱章节课程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本质出发理解不同色谱分离过程的区别和联系,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色谱分离原理的理解,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色谱分离的本质、分类、各种色谱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均可熟练掌握。
再如,生物分离过程的一般流程如图2所示,该图概括了生物分离课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分离操作,因此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应以其为主线,在各章引言、生物产品分离示例的课程讲授中重点突出此图,并在全部课程结束后重新复习该流程图。通过这样反复强调,可化繁为简,学生对各分离操作在生物产品分离中的地位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各个单元操作的认识,深入理解各分离操作在生物产品分离工艺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从而扎实地掌握各分离操作并能够灵活运用。
2 以因素为切入点,注重分离过程的提炼总结
虽然生物分离过程涉及内容繁多,但在分离工艺中一些单因素对分离的影响存在相通之处。如果以每一个因素为切入点,将相关知识点归纳提炼总结,可使分散的知识点构建成网,从而使知识体系立体化,加深学生对生物分离操作的理解。例如,生物产品如蛋白质、有机酸及核酸等都是物质,在不同的pH条件下物质的带电性质会有所不同。而带电性质会影响其分离特性,因此pH控制在这些物质分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应有意引导学生总结和提炼。在初级分离沉淀分级中,控制pH在目的产物等电点附近可使其溶解度降低,便于沉淀析出;有机溶剂萃取分离过程中,控制体系pH可使目的产物保持分子或离子状态,可调节其在水相或有机相的分配,从而实现萃取或反萃取;离子交换吸附过程中,决定分离的主要因素是目的组分与介质间的静电引力,控制pH可改变目的产物的电离状态,进而实现选择性的吸附或洗脱;亲和色谱分离过程中,如果静电引力在亲和作用中占据主导地位,pH控制在亲和吸附或洗脱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上引导学生以pH对生物分离的影响为导向,归纳总结成表,如表1所示,就形成了清晰的知识网络。
再如,表面活性剂在生物分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细胞破碎中,采用表面活性剂处理细胞,可增大细胞壁通透性,便于细胞破碎;初级分离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利用表面吸附的原理对溶剂进行分级分离;膜分离过程中用表面活性剂作为清洗剂对污染膜进行清洗;液膜萃取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稳定液膜,反胶团萃取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形成反胶团溶解生物物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使蛋白变性并消除其电荷差异,从而使其迁移率只与蛋白分子量有关。与之类似,过程强化技术等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有超声波破碎、超声波萃取、微波萃取、超临界萃取、超临界色谱等,以一个因素为切入点,将整个生物分离课程的内容提炼总结,并在课堂上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并以课堂提问和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查阅相关资料,由点到线再到面成体,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知识融会贯通能力。3 加强知识点横向比较和联系
由于生物分离过程涉及分离操作较多,为加深同学们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可将各知识点进行横向联系和比较。如色谱和吸附这两个概念,色谱主要根据溶质和固定相之间各种相互作用——分子大小、静电引力、疏水性、特异性识别等的不同实现分离纯化;吸附是根据范德华力或静电引力实现从液体或气体中回收有用目的产物的过程。在分离单元操作过程中,色谱和吸附是两个互相并列的概念;但在色谱分离技术中,吸附色谱是根据固定相与溶质问吸附作用力不同的色谱操作,其本质是吸附原理在色谱上的应用,是和凝胶过滤色谱、疏水色谱等并列的概念。在实际讲课过程中,这两个概念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类似的离子交换吸附和色谱也存在相似的区别和联系。
在同一章节相关的易混淆知识点也可以横向联系和比较,例如疏水色谱和反相色谱,都是根据目的组分疏水作用的差别进行分离纯化,但又有所不同。疏水色谱固定相表面偶联弱疏水性基团,疏水作用较弱,洗脱时主要采用降低离子强度、调节pH或者加入表面活性剂等方法降低疏水作用,可直接应用于盐析后蛋白分离纯化;而反相色谱固定相表面完全被非极性基团覆盖,表现强烈的疏水性,洗脱时主要采用降低流动相极性的梯度洗脱法,但应用于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时存在使目的蛋白变性的危险。在讲授各自章节时将相关的知识点横向联系,比较其异同,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得各知识点不再孤立分散,可以使学生总揽全局,加深学生对生物分离过程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 重视考试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鉴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考试大纲和试题对于师生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考试仅仅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阶段,考试中反馈出的信息有助于下一步更好的教和学的过程。考试结束决不意味着该门课程学习的结束,这一点对于当前大学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因此,笔者在生物分离工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拓展多种考试方式,采取了随机小考、课后小论文考察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随机小考,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构建相关知识网络,知识点的消化吸收主要在课堂上完成;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一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45分钟,在课后集中选取一些具体的生物产品分离课题,安排学生主动去查阅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在课余时间完成知识面的拓展;期末考试试题的命制要灵活,重视知识点的比较、联系和总结,如前文所述,让学生列举pH控制、表面活性剂或者过程强化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通过这三种考核方式,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余时间为拓展,以期末考试为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不仅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素质,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生物分离工程内容较多,构建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怎么写www.udooo.com

知识网络可以将各知识点联系比较,可以抓住本质化繁为简,将所学知识串成一条线,突出各因素在分离操作中的作用,将不同单元操作相互比较并联系起来,并以考试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通过这一教学实践,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2008级生物工程班学生的生物分离工程理论课程平均成绩为79.4分,其中90分以上的占25.7%,不及格学生占1.4%。在郑州大学组织的网上教评中,笔者的评教成绩均在90分以上,为优秀等级。下一步应继续完善,探求更加符合当代教学特点的生物分离工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李华.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7,(4):34-36.
胡永红,姚忠,刘洋,周华,韦萍.本科《生物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6):124-126.
[3]王道灵.谈高中化学复习中知识网络的构建[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5):2.
[4]孙彦.生物分离工程[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