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师 >> 教师师德 >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

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8900 浏览:340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浅谈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通过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第二课堂活动渗透环境教育、结合本地环境现状进行环境教育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 意识 生物教学 培养
1、生物教学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今社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们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资源开发过度,环境严重破坏,忽视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愈加突出。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当其冲的是通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地球上的生物具有和人一样的地位,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的存在,尊重自己的同伴,共享地球的资源,科学改造自己的环境。
上个世纪70年代,“环境教育”这一提法在国际范围内得以确认,许多国家相继开始本国的环境教育工作。我国也于1992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并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教育部、环境保护总局等部门制订的《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也提出“教育部门要在环境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环境教育工作蓬勃发展,并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教育部等部门在1998年和2001年组织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环境教育已初见成效。公众环境意识有了显著增强,尤其是青少年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自然观、环保行为各个方面均明显高于成人,而其中70%以上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环保知识来自学校,课堂成为他们第一位的来源途径,这充分说明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产生了重大成效,所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方式和方法,对提高环境意识,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世纪之交,我国开展了建国后第八次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为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契机。此次课程改革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总体目标。同时,一些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科目课程标准中都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在生物科目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目标、内容和具体可行的案例,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既十分必要,又具有可行性。

2、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和主渠道进行渗透。在中学各学科中,生物课程内容与环境保护的内容联系得较为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扣课程标准,认真钻研并挖掘教材内容,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结合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讲授,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相应的环境内容渗透进去,开展环境教育。在环境知识渗透中,一要适时,要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适当拓宽加深,但并非每堂课都要渗透,也要避免牵强附会;二要适量,掌握好渗透的比重和程度,不能本末倒置,过分展开而上成环境专业课;三要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做到“渗于其内,寓于其中”。例如在“生物与环境”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我国国情这样交流: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土壤持水力下降,造成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水含沙量剧增,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自1992年以来,20多次发生断流,目前,不仅我们中国,整个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正在急剧减少,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洪水泛滥,水土流失,减弱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大气层出现温室效应。
2.2 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渗透环境教育。在生物课中进行环境教育,光靠课堂渗透是不够的,还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
2.2.1 宣传环保教育活动。利用开展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卫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举办生态环保知识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问卷调查等,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排演环保文艺节目,还可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乡村进行宣传并开展清除“白色污染”等义务劳动,借此来增长学生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2.2.2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性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是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乡村田野。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以大自然为课堂,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体验,使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过程中,培养其对大自然的感情,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利用节检测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通过现场对比,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丰富环境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2.2.3 开展生态环保兴趣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成立生态环保兴趣小组,参加学校生物园的建设,学习培植各种植物和饲养小动物,进行生物小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实验。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诸如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捕食观察等兴趣活动。这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等。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环境污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为良好环境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4 组织课外阅读活动。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生态保护方面的科普读物,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生态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3 结合本地环境现状进行环境教育。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讲世界的生态环境状况、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似乎有些“空对空”的感觉,若在环境教育中加入本地特色,无疑将会使之更切合实际,更能激起学生共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各地经济迅猛发展,不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地扩大。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普遍存在,学生所处的环境随时随地都有较为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对于这些自己周围的环境污染,学生身临其境,深受其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学生身边存在的一些现象和事例引入课堂教学实例中进行环境知识教育,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社区和家乡对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诸如农村溪水水质污染调查、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对水质和周围空气的污染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现实。耳闻目睹本地区环境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任何行为都对环境无害。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注意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并且需要大家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