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师 >> 教师师德 >教学高中教材《音乐和戏剧表演》(人音版)昆曲课有感

教学高中教材《音乐和戏剧表演》(人音版)昆曲课有感

收藏本文 2024-03-20 点赞:10753 浏览:382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自新课标实施后,戏曲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小学、初中开设了戏曲课。笔者是一名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师,近几年也围绕高中音乐教材《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尝试上了“走近昆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越剧艺术的魅力”“学唱尺调腔”等戏曲课,对戏曲教学的方法、路径和技巧进行了一些摸索。实践中感悟到:高中戏曲教学确有其独特性,相对来说,教学难度要远超过其他内容。一是由于新纳入高中课程,高中戏曲教学尚缺少传统和规范,缺乏支撑体系,初始时往往不知从何着手,如何操作。二是从授者角度来说,为上好课,最好也要喜欢戏曲至少会唱一些戏曲,但事实上据笔者了解,具备这一条件的教师比例还很小;不会唱,既让许多老师缺少了兴趣、缺乏了底气,也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三是从学生角度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对戏曲很陌生,心理距离较大,这无疑会影响老师的信心和教学的效果。
应该说,解决这些难点是高中戏曲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依据笔者近年成功执教的“走近昆曲”一课,谈谈对高中昆曲教学的粗浅体会,以抛砖引玉,求教大方。

一、高度重视,充分准备

只有思想重视,才能下定决心。戏曲教学既然是新课标的要求,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上好戏曲课就是音乐教师的责任;能为戏曲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一点贡献,是时代对我们的眷顾,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我相信,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觉,是上好戏曲课的动力之源、恒心之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让我有了坚持的信心和恒心。
如果说思想重视是上好戏曲课的前提,那么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就是其基础。
我的第一节戏曲课是“走近昆曲”。在此之前,我对昆曲也不甚了解,也未学过昆曲,对上此课实无把握。为此,我从最基本的做起,钻研昆曲知识和昆曲发展史,读了几本专著以及大量研究论文;同时在网上反复欣赏昆曲名作,像《牡丹亭》等。在此基础上,将不理解和一知半解的问题一一列出,上门向当地研究戏曲、昆曲的前辈请教,逐步解开心中的疑惑。随后,我开始在网上学唱昆曲,学发音、学唱腔、学身段,有一点点进步后,再向真人求教。经过这一流程,我不但了解、学唱了昆曲,还培养了我对昆曲的感情。我开始喜爱昆曲、迷恋昆曲并能够体悟昆曲的魅力了,这平添了我上昆曲课的自豪感和上好昆曲课的自信心。
“功夫在诗外”“功到自然成”,对上好这一课,我有了底气。

二、把握关键,精心设计

尽管作为授者已具备了开课的条件,但具体如何上好这一课,取得期望中的效果,仍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1.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和进程。作为引领学生“亲近昆曲”的第一课,确定一个恰切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我认为,第一课时的总体教学目标应定位为激起学生对昆曲的好奇和兴趣,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初步认识昆曲、欣赏昆曲、体验昆曲。
为此,在“走近昆曲”一课中,我设定的情感思想目标为:拉近学生与昆曲的心理距离(“拉近距离”

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因此成为指导教学设计的关键词)。知识技能目标为: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昆曲的历史地位、人文内涵及艺术价值;了解昆曲语言语音特征,学习昆曲韵白;学唱《牡丹亭》(皂罗袍)片段,引导学生体味昆曲之美。尽管这样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有点多、难度有点大,操作起来颇为不易,但我感到,对于第一堂昆曲课来说,这三个方面对学生了解昆曲都有所帮助,缺了哪个方面都会不完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我就接受了这个挑战。
2.精选素材
“走近昆曲”一课的素材主要来自《牡丹亭》。昆曲《牡丹亭》是明朝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显祖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昆曲《牡丹亭》不仅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无与伦比,更辉耀在世界艺术之林,让后人赞赏不已,它的问世,标志着昆曲艺术进入鼎盛时期。笔者设定的选材原则是经典、有趣、学生相对熟悉。经典,就是能充分体现昆曲的特点、展现其艺术魅力,这样才有说服力;有趣、学生相对熟悉,才能吸引学生尽快进入情绪。我把“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和“春香闹学”分别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
如“春香闹学”中,随着两声拍板、一句“啊,女学生,昨日上的《毛诗》可温习否?”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的昆腔韵白缭绕课堂,学生当即被这几分熟悉、几分陌生的场景所吸引。陌生的是:舞台上的道具、摆设、人物对话的方式、昆曲的语言语音、节奏腔调等;熟悉的是:教室、老师、学生、书本、诗词。春香背诵“关关雎鸠”时一连串生动、幽默的表演,逐步把学生带入戏中;当先生吩咐春香“回去重读”,而春香认为“这样熟,还要读,读个什么吤?”继而打断先生讲课,问起雎鸠鸟“这鸟声是怎么叫的?”而先生反被其干扰至忘我学起“咕咕”的鸟叫声时,舞台下(视频内)笑声一片,教室里也笑声一片。在会心的笑声中,台上台下、戏里戏外形成共鸣。此时老师提问刚才的第一句念白,学生无拘无束地学着先生的腔调“啊,女学生……”模仿起来;老师不失时机地给予指正,再渗入对昆曲语言语音——“昆山—中州韵”知识点的讲解,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完成,而且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学生观看发生在课堂里的情景,会有亲切感——尽管是发生在古代——他们也不会觉得很陌生;语言简单诙谐,表演生动精彩,不会给学生带来初次接触昆曲的“审美困难”;选择这段纯对白作为第一部分教学内容,更便于由浅入深地教和学。
3.高效导入
引导学生尽快“入课”,是这一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只有让学生尽快进入昆曲学习的氛围,教与学才能积极互动,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走近昆曲”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难度大,尤其需要高效的导入,引导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素材的反复斟酌和消化,我设计了一个简洁而厚重的方案,以期引起学生重视、引发学生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较好的基础。具体是这样的:从京剧切入,有效地缩短学生与昆曲、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如可从“同学们是否看过戏?”“是否听说过一些戏曲名称?”这样的简单互动开始上课,在以上两个话题的小讨论中,一般会出现一些像“越剧”“黄梅戏”“沪剧”等大家较熟悉的剧种名,也有可能会说到“昆曲”,而能够肯定的是不管何时何地,一定会有学生说到“京剧”,这时老师抓住时机向学生发问,“京剧是什么”“国粹是什么”“京剧的祖师爷是谁”,甚或可以试问“京剧和昆曲有什么关系”等,至于具体问题如何选择,可视进展情况做灵活安排。而当京剧和昆曲的比较一经展开,其实就意味着已翻开了本课新授的“第一页”。然后,教师围绕“京剧”与“昆曲”的历史地位、人文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作精要阐述,以强调京剧堪称现在的“国剧”,而昆曲则是三百年前的“国剧”“百戏之祖”“戏曲百花园里的一枝幽兰”,在世界首批十九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赫然位列榜首;其在三百年前所达到的“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普及、流行程度,可以说远超于今天任何一门艺术形式,和今天人们对昆曲的了解、喜好有着天壤之别。接下来,教师对昆曲之所以是“百戏之祖”的两大理由(集大成、影响力)作简要说明;继而,借伟大人物的妙喻“一枝幽兰”来继续引证;最后,以“昆曲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已得到当今世界的公认,昆曲将在新世纪再度绽放异彩的盛况”作结。如此层层堆积、摆事实、讲道理,使课堂导入简洁而厚重,虽未“亲密接触”,却已在学生的心头播下了种子,让学生感受到昆曲的分量,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导入,我觉得效率很高:从学生相对熟悉的京剧切入,能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大量重要、权威的信息在短时间内爆炸呈现,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重视;用于导入的内容本身又是教学的重点之

一、使教学的逻辑性更强,环节更紧凑。至此,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

4.巧妙转场
学唱昆曲是“走近昆曲”一课的重点,只有让学生开口念一念、唱一唱,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心底感受到昆曲之美。
然而,“昆曲中的韵白,虽不似唱词可以伴以音乐,但它的出字收韵、轻重缓急和唱字并无二致”(魏良辅《曲律》);念白“虽不是曲,却要美听”,“昆剧念白也讲究平仄,要做到情意婉转、音调铿锵”(王骥德《曲律》)。正是由于这种高度委婉曲致的特点,要从知识了解、唱段欣赏阶段转入学念、学唱阶段,让学生开口殊非易事。
在教学中,我先口述了杜丽娘十六岁来第一次有机会到后花园的情节,随即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有生以来第一次到后花园,看到美丽的春色,杜丽娘会说什么”。这个提问让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说出自己想象中的“台词”。在学生表达之后,老师以一句“那么杜丽娘终究是怎么说的呢,让我

源于:期刊论文www.udooo.com

们来听一听”收束。紧接着让学生欣赏《牡丹亭》(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一名段,学生首先听到的是杜丽娘的韵白:“春香,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原来如此!在学生恍然大悟、兴致盎然之际,老师趁热打铁,立刻提问“杜丽娘是怎么说的,同学们学学看”。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学了起来,甚至有的男生也自然地用起小嗓子,试着学杜丽娘的声音腔调。认真、可爱的样子让我感动,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就是在这种极其平易、自然的教学状态中,师生轻松愉快地攻克了又一个教学难点——开口难!
回看这一环节,教师关于“杜丽娘会说什么”的提问实际上起到了“暗度陈仓”的作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师的重点不在于学生回答了什么,而在于通过这个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让学生进入角色,调动他们的思维,激活他们的想象,提前“消灭”由于韵白的高难度而让学生“难以启齿”的心理障碍,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
这一巧妙的转场,成功地打造了一把开启下一阶段学唱腔的钥匙。至于如何引导学生学唱昆曲,笔者将另文探讨。

三、勤于总结,反复实践

包括昆曲在内的高中戏曲课是一门新课程,同行们都在探索之中。我的体会是,上这门课贵在实践,在实践中磨炼、总结、提高。首先,要多设计几个教学方案。在本教案形成之前,我曾经有过五六个教学设计,在不同的班级上,反复比较,取长补短,认真总结,逐步完善。其次,要善于抓灵感。灵感来自反复的实践,“走近昆曲”试课不下十次,其过程可说是一种折磨,然而我终于坚持了下来。一次一次的磨课,使我对昆曲的认识不断深入、对这门课的教学规律逐步掌握,上课越来越轻松自如,灵感也就不期而至了,上述的让学生开口的做法并非课前预设,是我在一次上课时突然想到的。运用之后产生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让我豁然开朗,这正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本文仅就如何上好高中昆曲课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毫无疑问,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和学生,都会有、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案。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寻找最合适的教学方案,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王以富〕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