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酒文化 >凹胡同文化

凹胡同文化

收藏本文 2024-01-29 点赞:1797 浏览:530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西大山的峡谷上,坐落着一个一百来户的小村庄,就地理位置取名凸庄村。村里有条胡同少见,五六步宽,三百来步长,一端有一堵墙封闭着,人称“夹死驴的死胡同”,识字的人改名为“凹胡同”,这样一来,一个“凸庄村”一个“凹胡同”,因名字的古怪,还有点学问,而闻名遐迩了。
凹胡凹胡同文化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同交通的阻塞、新闻闭塞。据说全国解放三四年了,胡同里一位老人还到大街上打听“县里的鬼子跑了吗?”周围的人笑个仰面朝天。但住在胡同里最大的好处是安全,一旦遇到小偷小摸,他不知是个死胡同,便顺手牵羊,又叫“瓮中捉鳖”。
凹胡同识字的人多。有个人名叫刘秀彩,据说他念了几年私塾,肚子墨水挺多,人称他“刘秀才”。他还有两个绰号:“活字典”,“一枝笔”。遇到不识字的,哪怕是冷字,都难不倒他;他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年市集上卖春联,方圆几十里的人们经常登门求字,“一枝笔”的绰号也就传开了。
凹胡同里艺人多,会拉会吹还会演唱的能有二十多人,戏瘾上来了,胡同里就能组织一台戏。每逢过春节,村里的人和周边村的人都拥挤在胡同里听大戏,看扮耍,瞧耍龙,踩高跷。
这其中是谁为主操办呢?这位老艺人,人称“老戏包”,因为他什么戏都会唱,会演,会拉,会导。村里人都夸他“太有才啦!”
但有谁想到,这个文化胡同大约四十多年死气沉沉,很少听到歌声、胡琴声,想看个节目就太罕见了,理由就是“老戏包”遭遇挫折。
心灵的伤痕,使这位老艺人记忆犹新。这还得追溯到残酷的文化大革命时,他挨了大字报、挨了揪斗、戴上“黑帮分子”的帽子,说他唱老戏就是宣扬“才子佳人”“牛鬼蛇神”。结束时,他心安理得能睡个平安觉啦,再不用挨斗啦!一天远道来了一位老相识的,请他为九十多岁高龄的母亲喜丧演奏一台。老戏包犹豫了半天,答应了远道登门苦苦请求的老朋友,心想,不敢吹老调,换个新调吧,灵机一动,“社会主义好”是他的熟调。没想到,吹了两个多小时,累得汗水淋漓,突然派出所来人当场把他捆绑,进行批斗,并扣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帽子。这样老戏包头上戴上了两顶帽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挺不直腰,什么歌也不哼了,什么调也不吹了,嗨,老戏包从此与文艺舞台告别了。
当然凹胡同也就此沉寂了。
党提出文化要复兴,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给富有文化底蕴和氛围的凹胡同带来了文化的又一个春天。老戏包的两顶帽子,随着改革开放也刮去了,再也没有喊他“老黑帮”啦!他立马组织十多个文艺爱好者,演唱现代样板戏“智斗”选场和传统节目《老两口学毛选》《十个大姐》,博得观众叫好。尤其那些老观众,感觉回到了当年。
有了开场戏的好头,老戏包劲头更足,报名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他自己割了块大篷帐,撑在胡同上空,用拖拉机搬了一堆泥,当个排练戏台,根据每个人的爱好和擅长,划分了戏曲队、锣鼓队、器乐队、舞蹈队、剪纸队,各队有队长负责。而他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凹胡同艺术团的团长啰!
这个艺术团的特点,突出一个“土”字。即土法上马,节目自编,服装自制,道具自造,乐器大部分是自作的,不用花钱,也不需经费。但每天安排的活动井井有条,胡同文化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优美的唱腔、琴韵和铿锵的锣鼓声,回旋荡漾,使整个凸庄村,天天沉浸在温馨和谐的文化旋律的汪洋大海里,轰动了周围村庄,吸引了远道的戏迷、票友络绎不绝,都想来吼一段过过戏瘾。
一天,村支书开会带回任务,全镇农村文艺创作汇演,他会后直接登门求“老戏包”。老戏包人老心不老,心想大显身手的时机来到了,兴致勃勃地接受。并与支书喝上了几盅小酒,临走时支书嘱咐老人家“保重身体为重,只要不弃权就行,什么名次不管!”
有句老话说得好,“姜还是老的辣”。老戏包心上有骨,手上有活,一个周的工夫,节目就编出来了。取名《感恩》,立意是歌颂盛世,感恩的领导。曲调是传统的“胶东大鼓”,虽然多年失传,但如今一听,却给人以耳目一新。道具是自制的巨型土产品:地瓜、玉米穗、大苹果、大葱,每件分量都不轻。经过三个月的排练,终于迎来了汇演这一天。
汇演这天,书记开车把演员道具一趟又一趟送去,《感恩》开演时,剧场座无虚席、鸦雀无声。道具和八位老人同时登台亮相,博得满场掌声雷动。四位老爷子演奏着真家伙,四位老太太操作着道具琵琶,平均年龄七十五岁,唱着悠扬的大鼓书调,个个形象逼真,情感投入,唱词朴实土气,粑粑地瓜的土话,拉近了观众和演员的距离。
剧场的掌声不止,呐喊不息,叫好声。汇成一股巨浪。当演出完毕时,镇党委书记亲自颁奖,并请老戏包发表获奖感言。老戏包耄耋之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凹胡同为凸庄村争得了荣誉,为率先创建文化强村当了先锋,并代表镇出席市里的农村文艺创作汇演,村两委已经投资进行文化设施建设,修建了一个文化大广场和文化剧院,走出了胡同小舞台。并把文化工作摆在重要的日事议程上,随之而来招商引资,海纳百川,并办起了快餐部、油条铺、休息室、理发馆、出租车、洗浴中心等十几个便民项目,利用文化活动这块磁石,发挥文化产业化的优势来创业,目前已见效益。
凹胡同文化,不愧是文化百花苑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