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管理 >EFL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和文化导入途径

EFL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和文化导入途径

收藏本文 2024-03-29 点赞:5933 浏览:1889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论述了文化意识和语言学习的关系。从文化导入内容和文化导入途径两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英语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导入文化背景知识,从而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有效地转化为交际能力。
关键词:EFL教学;文化意识;文化背景知识;文化导入途径
作者简介:柯静(1979-),女,重庆人,成都医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重庆?610083)
中国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144-02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反应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等。学生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常遇到如下情况:即使对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中的每个单词词义都了如指掌,也很难理解其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例如:He was in the seventh heen last night.许多学生将其翻译为“他昨晚到七重天去了”或“他昨晚死了”。学生仅通过汉语文化知识将“in the seventh heen”同汉语中的“死”和“升天”联系起来,由于文化的迁移而导致了语言的负迁移。其实在英语中“in the seventh heen”表示“非常高兴,非常愉快”的意思。长期以来,EFL(English as

摘自:学年论文www.udooo.com

a foreign language)教学将绝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片面强调对学生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目标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在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和交际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同时,要把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好地达到与人交际的目的。

一、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语言学习

自古以来语言与文化同步发展,密不可分。Gladstone认为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造成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同时语言也充分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文化具有多元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而同一历史时期,文化又存在着具体的变体。因此,EFL教学中应注意文化的差异性,避免学生因文化迁移而出现理解上的错误。语言学家Lado指出:人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此外,文化具有演绎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反映社会文化的语言也不断地产生出新的语汇,并以社会的形式得以传承、进化和发展。因此,EFL教学也应紧跟时代节拍,渗透给学生实际鲜活的语言和文化,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中语言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正如语言学家Halliday所说:“应该教活的,使用中的语言”。目前高校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严重缺乏文化意识,究其原因包括:英语教材偏重知识文化,忽略交际文化;大学课程缺乏西方文化的相关课程;教师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课余重语言形式的操练,轻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阅读等。因此,在EFL教学中要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协调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变语言文化单一教学模式,导入文化背景知识,遵从实用性和适度性原则,帮助学生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关的观念或交际期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EFL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在EFL教学中导入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导入内容一定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结合,并在语言交际实践中加以应用和巩固。

1.导入课文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在课文引入环节中,重点导入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及相关语言文化知识。比如在“A Miserable,Merry Christmas”一课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圣诞节的来源,即最初是为庆祝耶稣的生日这一文化背景,同时将Christmas Eve(Silence Night),Christmas season,Epiphany Day等与Christmas相关的表达渗透到教学中。而这些背景知识对学生在后面“The Sampler”这一单元的理解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又如在“A Brush With The Law”一课中提到一个自以为是的长发青年,由于怀疑他偷窃,在对他进行盘问时,他装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最终被送上法庭。这一情节表面看来是青年与的冲突,但实际是为了反映六十年代特定历史时期反主流文化倡导者与的强烈冲撞。因此在进入课文前,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六十年代青年反主流文化”这一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

2.导入词语文化内涵知识

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联想意义,以及某些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惯用语的运用。在EFL教学中,将词汇和文化割裂开来,没有了西方社会文化体系的支持,即使死记硬背地记住了英语的语言符号体系,也最终无法用英语传递信息,严重妨碍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因此教师应对英汉语言中差异很大的色彩词、动物词语、感情褒贬词以及比喻性词语进行解析。如:politician和statean均表示“政治家”之意,但politician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政客”,而statean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又如“ambition”一词,常与汉语“野心”划等号。其实英语中的“ambition”与汉语中的“野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差异极大。“ambition”在字典中译为a strong desire to achieve something.美国人推崇自我奋斗,着眼于未来,极少有美国人对现状感到满足,美国人对“野心”的理解并无褒贬之分。而野心在汉语中意为对领土、权势、名位等的狂妄,而中国文化强调人要讲求本分,知足常乐,故野心在汉语文化中带上了强烈的好恶色彩,偏重贬义。由此可以看出“ambition”并不等同于“野心”。再如“抓住机会”,多数会说成“take the chance”,然而英语中习惯表达“take the opportunity”。因为在英语中,chance往往有一种投机取巧的涵义。总之,教师一定要注意渗透词汇的文化渊源,帮助学生弄清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填补文字信息空白,帮助学生正确有效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言。

3.导入民族风俗文化知识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多方面内容。中西方文化中风俗习惯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人们的言行都恪守着各自的风俗习惯,并反映出各自的价值观念。英美社会习俗文化对英语的影响非常深远,许多英语词汇、习语来源于这些习俗文化。如源于饮食习俗的词汇a piece of cake(非常容易、小菜一碟);a big potato(大人物);bread and butter(谋生之道);pie in the sky(不能保证实现的许诺)等。源于人名习俗的词汇Jake of all trades(万事通);keep up with the Joneses(赶时髦);every Jack has his Jill(有情人终成眷属)。源于动物习俗的词汇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sea dog(老练的水手);a big fish(大人物);a pig in a poke(被隐藏的东西);a big fish in a all pond(小地方中的大人物);teach a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He is not the only fish in the sea(天涯何处无芳草)。

4.导入语境文化知识

交际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在遵守其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同时,也在不自觉中带着与其自身文化相对应的社会期望。一个人能熟练使用母语规则却对规则的存在毫无意识,他们毫无意识地习得这些规则,又毫无意识地运用这些规则去判断别人的言语或交际是否正确得体。主要体现在言语功能和言语行为的实施上,如问候、恭维、感谢、抱歉、拒绝等方面。在EFL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类语境文化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如,谦恭被中国人视为一种美德,对于别人的赞扬往往加以否定,如“过奖了”,“哪里哪里”,“我做得还很不够”等,而英语国家的人很乐意接受他人赞扬,面对赞美时,会很高兴地回答“谢谢”。这种文化极大的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思维方式。所以很多中国学生在接受英美国家人谢意时会谦虚地说“No thanks,it is nothing.”这往往令英语国家的人感到茫然困惑,因为他们会说“You are welcome!”。语境知识对于语言习得十分重要,尤其在口语及听力方面,缺乏语境文化知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将无法提高。

三、EFL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途径

1.阅读文学作品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累积

在EFL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达的流利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无法对某些话题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讨论,表达观点。主要表现为交际内容缺乏深度,对于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语言输入明显不足。如meet one’s waterloo表示做事遭遇惨败。由于学生从来没有阅读过关于拿破仑兵败滑铁卢(Waterloo)历史事件的相关文献,自然就无从理解。因此,在EFL教学中应推荐并提供各种文学作品供学生课外阅读,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累积。如通过阅读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Rip Van Winkle,学生能够充分理解Rip Van Winkle表示时代的落伍者,嗜睡的人。

2.通过开展文化讲座等多形式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随着语言教学由传统的教学法向交际法的转变,在EFL教学中融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越来越成为语言教育学家的共识。与此同时,目的文化学习以跨学科的形式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在EFL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模式原则上视文化为知识,通常采用文化讲座、文化参观、文化讨论和文化欣赏的方式将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EFL教学中去,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模式。当然由于这些方式针对性强,不易组织,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3.利用网络素材真实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EFL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交流信息的能力。当教材真实性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实际的交际需求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语言水平、社会状况及兴趣,利用网络新闻等资源,随时补充新的“活”的语言材料,以保证内容的广泛性、真实性、实用性和时代性。如2001年4月8日有关主席拉美之行的新闻中有这样一句话:Argentina is the second leg of Jiang’s six-nation tour to Latin America。其中,拉美六国之行的“第二站”用的是“the second leg”。利用网络英语新闻不仅可以弥补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还能使学生从这些鲜活的材料中更真实地感受英语的魅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在EFL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帮助学生轻松愉悦地吸收并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如在讲授“大学英语”第二册Sailing Round The World一课时,首先为学生播放Elisabeth I电影中爵士受封的片段,然后让学生用英语描述,不仅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Knighthood Ceremony这一文化背景知识,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如在讲解有关fish的习语表达时,播放English Outlook节目中的相关片段,学生便能轻松掌握“There are plenty of fish in the sea.”意为“天涯何处无芳草”。
四、结语
总之,在EFL教学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学会接纳新的价值观念,养成新的思维模式,铸造新的人格个性,培养新的文化意识,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www.udooo.com

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中外学者对语言教与学方面的探索更加深入,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处理好语言知识的讲授和文化导入问题。
参考文献:
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
River,W and Temperley,M,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Tomalin,B.& Stempleski,S.Cultural Awarenes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Valdes,J.Culture Boun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蒲小君.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J].外语界,1991,(1).
[7]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界,1996,(1).
[8]张复星.英语典故成语[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孙晴)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