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管理 >用系统论思想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

用系统论思想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26788 浏览:12038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用系统思想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认识课程教学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新系统,使其存在和发展合乎培养目标的需要。“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要体现整体性的思想,在设计中注意教学系统的联系性、比较性、动态性和发展性,强化数学思维和数学工具的运用。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系统思想;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成新华(1963-),男,江苏泰兴人,扬州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江苏?扬州?225003)
1007-0079(2012)26-0085-02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方法既是确定目标的方法,又是实现目标的方法。运用系统方法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功能、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等诸方面的问题,并在教学中树立整体的、联系的、比较的、发展的观点。其目的在于,一是认识课程教学系统的特点和规律;二是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新系统,使其存在与发展合乎培养目标的需要,即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教学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阶段学习。对于走过高考“独木桥”的路、长期习惯于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学习“微观经济学”普遍具有较强的恐惧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感到迷茫,对繁杂的曲线和变化缩手无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支离破碎,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自然降低了学习兴趣,也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综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状况,结合笔者多年课

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udooo.com

程教学体会和课程建设的经验,将系统思想运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上,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从创立到不断补充完善,再到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科。19世纪后期,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效用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并引入了边际分析法。马歇尔在综合上述成果基础上,以自由放任为最高准则,将研究从生产转向消费和需求,明确提出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形成了以为中心的理论——微观经济学创立。20世纪30年代以后,罗宾逊、张伯伦提出的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理论,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补充了马歇尔的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与微观经济政策调节是对传统理论的反思和总结;博弈论和企业产权理论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丰富了马歇尔的理论,形成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理论体系。这种体系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评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地剖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及发挥“看得见的手”在弥补这些缺陷中作用的方式和方法。遵循整体性原理,要求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的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并确定理论形成的范式。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和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就内容体系而言,是在均衡理论和弹性分析工具基础上,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行为;通过生产论、成本论及市场论研究厂商行为;通过自由市场机制下供求两种力量的形成及相互作用,分析市场均衡状态的实现;通过分配论研究市场出清条件下的资源最优配置或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理想状态;通过微观经济政策对非均衡状态和市场失灵进行调节,提高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就研究范式来看,微观经济学不同于宏观经济学,基本上是采用“问题—检测设—推理—结论”的范式,研究方法则以实证分析,辅之以规范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突出这两个方面,让学生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方法清晰,为学好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中的联系性

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系统设计中,既要重视系统组成,更要关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设计“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教学时,对实证分析形成理论的过程及各个环节要进行详细地勾划,实证分析第一步就是概念的界定,即对于研究所涉及的变量要有明确的解释,这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个概念,而是要从培养学生以后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的基本素养上来设计。比如,研究农民收入增长问题,首先界定清楚什么是农民。纯粹从户籍角度来谈,农民否包括在校读书而没有转户口的大学生?纯粹从职业角度来界定,农民是否包括农业大学的老师?就这样从小就知道的概念,其内涵学生并不一定能表述清楚,而未来工作和生活的诸方面都跟概念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不可忽视。遵循联系性原理,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

实证分析中检测设是相当重要的,它是一种结论(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学生学习时往往会忽视检测设条件,死记结论,从而会出现运用上的错误。比如,传统上将农产品市场看成是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由此用完全竞争市场的相关结论来解释特色农业就存在认识和结论上的错误。笔者在评审一在读经济学研究生论文时发现,这个学生将目前房地产市场检测设为完全竞争的市场,并且借用已有的研究模型,对某地房地产的定价进行研究,看上去模型做得相当漂亮,结论也鼓舞人心,但检测设脱离实际,这种论文还有什么意义?

2.设计将既有的思想和方法创新性地运用于其他问题的研究

一种理论、方法可以用于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而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弹性是微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多有运用。但在现有大部分微观经济学教课书中,往往只谈常见(用)的需求弹性、供给弹性、需入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运用也只讲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和蛛网理论。事实上,联系普遍存在,只要两种变量之间存在关系,就可以定义一种弹性,从而用弹性工具来揭示变量之间的联系。如可以定义成本产量弹性,在宏观经济学中还有投资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弹性等等。因此,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突出几种主要弹性是重要的,而教会学生这种方法更有意义,往往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udooo.com

五、强化数学思维和数学工具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任何经济现象、过程和问题都有其质和

源于:怎么发表职称论文www.udooo.com

量的规定性,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从而经济学教学必须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反映定量要求,又能通过定量分析强化定性结论的认识,深化各种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虽然定量分析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但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当代西方经济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数学方法的应用。[3]
数学思维和数学工具用于经济学教学,是一个让学生逐步改变错误观点、建立新认识、运用新知识、发展新理论的长期过程,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教学的诸内容上。语言怎么表述、图形怎么画、表格怎么填、公式怎么写,在教学设计中要逐一勾划。比如南京到北京的飞机票,根据既有资料核算平均成本为400元,传统上不能低于平均成本的观念,决定了票价不会低于400元。但这不是追求最大化的思维,这一个班次总是要跑的,因为边际成本肯定不会超过200元,运用边际成本观念,你可能200元就将票卖出去了,增加销售增加了利润。同样,学生既有观点是企业亏损就不应再生产,但停产时固定成本却要支付的,由此,企业停产不是取决于亏不亏的问题,要看亏多少,还要看未来可能的发展。
在微观经济学乃至宏观经济学中,一般要用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原理,即总量、平均量和边际量。比如,产量就有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个量的联系和区别。边际产量函数是总产量函数的导数,只要边际产量大于零,总产量一定递增(增函数);边际产量等于零,总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小于零,总产量一定递减(减函数)。进一步,边际产量的最高点是总产量的拐点,借助于函数之间的关系和几何分析,这些对学生理解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可能运用数学证明比其他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把握,既巩固了学生的数学基础,又引导、激发学生思索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兴趣。类似的,还有总成本、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到宏观部分还有总消费、平均消费与边际消费等等,都需要借助于数学工具来解决。
参考文献:
李军培.微观经济学:体系架构与研究范式[J].潍坊学院学报,
2009,(5).
杜萌.《西方经济学》教法初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1).
[3]徐冬林.经济学中的数学思维及其教学启示[J].统计与决策,
2006,(8).
(责任编辑:宋秀丽)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