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继续教育 >激发历史激发思想大纲

激发历史激发思想大纲

收藏本文 2024-01-01 点赞:4370 浏览:1526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历史教学要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想,引导学生活学历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分析,把握课改精神,培养学生挑战历史的能力,追求历史真相的好习惯。
【关键词】激发思想 思维模式 分析能力 解决能力 课改精神
1006—5962(2012)09(a)—0072—01
马克思曾言,最大的快乐是思考。我想,马克思除了思考出具体东西外,肯定能进发先进的思想。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离不开各种耀眼的思想。激发学生思想,历史当仁不让。鞭策学生思维,历史义不容辞。
我认为,新课程下的教学是培养人的教育。人是什么?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所以,教育应是培养有思想的人的教育,历史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力。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想力呢?

1、要让我们的学生有思想,让学生养成追求真相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有思想,做一个思想者,学生不是木头,而是璞玉。师生要有历史的反思精神与质疑能力,尽信书,不如无书。思考、质疑绝不容缺。
而恰恰是这一点,我们的课堂上普遍缺失了。提高学生历史反思能力与现实生存生活能力。
思想历史有何好处?举个例子。春秋时期,田单用火牛阵大破敌军。可为何林彪同志用火牛阵就失败了?后来,林彪请教了,明白了一个技术,即东汉的“二牛抬杠”。学无止境,当真是至理名言。

2、要改变我们的传统思维模式。真正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与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我看来,传统历史学习思维模式有两种典型:其一,历史学习的单线思维。其实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情况往往不是那么单一和纯粹,历史真正的内涵往往要比我们看到的深刻得多。
首先,学习历史,不要太死板,不要太世故,当然也不要太单纯。
其二,历史学习的固定思维,如分析历史事物都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经过、结果、影响、内因、外因、主观、客观等方面分析。我们有些机械理解唯物主义了。这样思想容易僵化。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两个方面。
3、提高学生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培养其

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挑战精神。反对本本主义,注重史料拓展与分析。还原历史、活化历史。从中揣摩并参悟历史的复杂与深邃
关于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笔者认为应坚持三点:其一,尊重教材,因为其编写毕竟是诸多学者智慧的结晶,新课改理念的体现,高考的重要依据,教材内容往往言简意赅,所以应要求学生认真解读内涵信息。共二,用好教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个例子”,这说明教材是有目的性的,总体目的可以不变,但例子可以有很多,所以课堂上应该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敢于也需要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与整合,教学内容方面要深化与活化,切合学生实际,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原历史的真实与生命的色彩,要学会历史的反思,做有思想的人。其

三、拓展教材,注重史料运用。只要不背离教学目标与课程理念,就要“拿来”!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历史教学的差异,外国更重视发挥史学的功能,更重视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而从中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历史教育到底应该怎样教。
如评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其托古改制,我们说他“跪着造反”,充分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其失败,我们说其根本原因在其资本主义力量之软弱,殊不知,正因为经济力量之软弱,才会在思想上“跪着造反”,这正应合了历史的逻辑!如果用我们今人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康有为,真的让古人作难!同样,我们在评价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事件时,这样苛求古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评价历史事件应放到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中说:“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zi指责)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因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所以,欲评古人,先看古人书,看过古人书,方知古人亦不可轻议。这是一种求实的对待历史的态度和负责的态度。
4、要把握课改的精髓。注意到中考趋向和新课改精神的接纳与兼容,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寻求历史的真,善、美
学生思想力的培养,关键取决于教师。唯有创新型教师,方可培育出创新型人材。教师只有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规律有科学性的过滤和思考,教师思考的成果才能距离学生最近,也才能打动学生。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力,才能形成互动的历史课堂,也才能形成个性的教学风格,才能培养出有思想力的学生。
学过历史,让学生生掩卷长思,正如钱穆先生所说那样:“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这也就达到了课改所倡导的“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的终极目的与意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