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继续教育 >小学语文“抒情类”文章教学谈小结

小学语文“抒情类”文章教学谈小结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8916 浏览:342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在教学“抒情类”文章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真情体悟因时空差异变成包办的空洞说教;教学方式因不合内容载体而使得皮肉分离;咬文嚼字因过度分析导致文本的支离破碎。从“解读文本”和“教学实践”两方面谈对“抒情类”文章的教学。
关键词 抒情类文章文本解读教学实践
纵观当下的一些语文教育名家,他们在教学抒情类文章时虽技巧不同,但都牢牢抓住了文本和学生、体悟和建构之间的联系,从感知到渗入再到情感,由字词及句段再到篇章,这纵横的联系构成了一张交织、盘旋的“网”,网住了学生的心,语文教学实现了学生素养的提升。“抒情类”文章是“文道结合”的代表:这里的“道”更为纯粹,因为它包含的是最美好和最真实的情感;这里的“文”也更为华美,因为它是奔涌在规范里的活水……
笔者试从“解读文本”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来谈谈对“抒情类”文章教学的思考。

一、抒情类文本的解读是一个发现、筛选、整合的过程

1.挑一条线,剑刺点点红。“叙事抒情类”文章可以以事件发展的顺序为线索,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综合考量入手,理清文章的各部分组合及其相互的关系。窦桂梅老师的《幸福天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中体现的就是将学生置身一个特殊的时间下特定地点一些特别的人物所发生的故事大背景,去层层深入地探究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外在表象下的丰厚人性。
如此,才能将文章的主题体现出来,才能将作者的情感和读者的情感在丰厚的理性依据的基础上联系起来;正是各部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得文章的表情达意如此真实可感。
2.要黑虎掏心,须隔山打牛。许多“抒情类”文章是通过塑造一类人物的形象来展现文章的思想内涵的。抓住特征性人物的特征性描写进行品评的同时,去分析、体会事件中其他相关人物的表现及其情感,就如同“百川汇海”,最后将所有的情感指向文本的主旨,丰富了文本的内在价值。
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和丰满,正须借助文本中围绕中心人物进一步展开的相关语言文字。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塑造了彭德怀、方副官长、老饲养员等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革命者的生动形象,由这些形象升华出“大黑骡子”这一内隐着“默默为革命流干最后一滴血”的崇高形象。
3.跳出三界外,心系五行中。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或是赏析,一般是立足于单个文本所体现出的“工具”“人文”的价值思考,而主题单元式教学模式似乎为解读教材的单个价值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在此类模

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udooo.com

式效应得以实证的基础上,我们还可大胆地依据学生的知情特点、发展规律,以一个“非主流”但却不失恰当的角度去审视、剖析、重构教材。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是语言艺术之美。如上所述,可另辟蹊径式地引入与“安塞腰鼓”相关的系列视听和阅读素材,将壮观画面、飞扬思绪、激荡情怀与具体的语言联系起来;也可发掘“状物抒情”类的同类文章,通过比较揭示这类文体的共同点,即扣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运用丰富的句式、优美生动的语言来抒发情感。

二、抒情类文本的教学是一个酝酿、生成、喷薄的过程

1.“感同身受”的“理性”。抒情类文体的内在价值不能仅靠第三方的转述、灌输去传递,教师自身也应作为一个感受者参与其中。以课堂教学目标为起点,教师不妨换位考虑自己是否能通过课堂学习达成,尤其是情感的目标,如果教师最终连自己也无法感同身受,那又怎能对学生有所要求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与“抒情类“文体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情境或让学生参与与这种情感相类似的体验。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要充分借助各种手段激发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可以用《祖国览胜》的风光视频,表现大自然的声音的音乐等。
2.“依枝摘花”的“重锤”。“抒情类”文章于学生的学习价值而言,丰富语言储备和获得情感熏陶同样重要。这类文章中包含着大量的比喻、夸张、排比、顶针等的经典修辞方法和精巧句式、段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我课前了解到学生羞于表达、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就将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内在情感感悟和外在语言交流中来确立为教学主要目标。在教学“感受母爱”这一重点时设计了仿照文中句子说话的小训练: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抢过去,而我却边走边玩。学生很踊跃地产生了许多精彩仿句,如:“每逢母亲生病,她总是强忍着,而我却照样让她服侍。”
3.“涓涓汩汩”的“井喷”。“抒情类”文体的教学讲究的是层层深入、重点突出。课堂参与者的情感总有一个逐次变化、递进的过程,教学设计时要尽量体现出环环相扣的情感脉络,体现出解决重点和难点的有效策略。
《桂花雨》中感受“摇花乐”和体会“思乡情”是一个相扣的情脉,通过对“闻香”“摇花”“品食”来表现“摇花乐”,借助母亲的感叹来表现“思乡情”。
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形式的语言训练,如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赏读玩味、依据描述交流个人感悟、根据表达形式进行仿写练说等;也可以结合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或听、或看、或演等,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感悟文章内涵、训练语文技能,从而获得素养的提升。
有效利用“抒情类”文章这一教材资源,讲究“知识性”和“趣味性”、“传递接受”和“探究发现”的有效整合,使学生“入乎其内,固有生气;出乎其外,固有高致”,使他们真正通过语文课堂有所成长。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