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械设工程 >> 机械科学与工程 >简析剪切对称驱动剪式升降平台设计与

简析剪切对称驱动剪式升降平台设计与

收藏本文 2024-03-22 点赞:5803 浏览:183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高速进展,升降平台已经成为自动生产线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产能规模的扩大,探讨升降平台在生产线有限的空间承受更大的载荷是具有现实的作用。本论文主要是探讨在铜电解阳极板准备机组受板装置中的升降平台。根据设计和利用要求,首先对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水平驱动剪叉升降平台、铰接单油缸驱动剪叉升降平台两种案例进行运动及力学浅析。提出四油缸对称驱动重载剪式升降平台的设计,对该升降平台进行力学浅析,得出油缸驱动力只需铰接单油缸驱动剪叉升降平台1/4。若四油缸安装与水平线夹角相等,中间的铰链轴剪切力论述计算为零,非常利于重载情况。其次对液压同步系统浅析比较,提出用同步阀液压同步系统来保证四液压缸的同步运动。用SopdEdge对升降平台整体及主要零部件进行三维实体建模,将实体模型导入ANSYS中进行有限元浅析。最后对升降平台在起始位置即最差工况下的主体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强度浅析探讨。对铰链轴承用弹簧单元进行处理,在满载荷的情况,得出结构应力分布图,整个系统主体结构的应力在190MPa以内。升降平台主要整体结构应力浅析后最大值都在45钢屈服应力范围。以浅析结果看,均得到了满意的效果,对称驱动重载剪式升降平台整体结构强度符合设计要求。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快速推进,重载升降平台的利用面、怎么写作领域不断扩大。论文的探讨策略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和较广的适用性,它对于同类结构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关键词:剪叉升降平台论文液压同步论文铰轴剪切力论文有限元论文

    摘要3-4

    Abstract4-8

    第一章 绪论8-16

    1.1 探讨背景及作用8-10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10-14

    1.2.1 国外升降平台10-11

    1.2.2 国内升降平台11-14

    1.3 本论文的主要探讨内容14-16

    第二章 剪叉式升降平台的设计及相关论述16-38

    2.1 升降平台的主要性能参数16-17

    2.2 剪叉升降平台的结构特点浅析17-18

    2.3 剪叉升降平台的计算论述18-22

    2.3.1 虚功原理18-21

    2.3.2 达郎伯原理(动静法)21-22

    2.4 剪叉升降平台的案例浅析及确定22-30

    2.4.1 水平驱动剪叉升降平台的运动浅析 #,,1522-24

    2.4.2 铰接单油缸驱动剪叉升降平台的运动浅析24-27

    2.4.3 四油缸对称驱动重载剪叉升降平台运动浅析27-30

    2.5 主要构件参数确定及强度校核30-36

    2.5.1 参数基本尺寸确定30-32

    2.5.2 叉臂强度校核32-35

    2.5.3 铰链轴的校核35-36

    2.6 本章小结36-38

    第三章 重载剪式升降平台对称驱动同步运动设计38-50

    3.1 重载剪式升降平台液压同步系统浅析38-41

    3.2 液压缸类型及相关参数浅析41-46

    3.2.1 活塞式液压缸41-44

    3.2.2 对称驱动重载剪叉升降平台油缸参数确定44-46

    3.3 重载剪式升降平台同步阀液压同步系统46-48

    3.4 本章小结48-50

    第四章 基于Sopd Edge的升降平台三维造型50-60

    4.1 Sopd Edge软件介绍50

    4.2 零部件的三维几何建模50-54

    4.2.1 上平台51-52

    4.2.2 升降叉臂52-53

    4.2.3 液压缸配件53-54

    4.3 装配54-58

    4.4 本章小结58-60

    第五章 升降平台的有限元浅析60-76

    5.1 有限元论述及计算步骤60-62

    5.2 主体结构的有限元建模62-65

    5.2.1 模型输入63-64

    5.2.2 有限元模型简化64-65

    5.3 铰链轴与内外叉臂接触浅析65-72

    5.3.1 定义单元类型66-67

    5.3.2 定义边界条件及加载67-68

    5.3.3 铰链轴承有限元浅析68-72

    5.4 主体结构的有限元浅析72-75

    5.4.1 加载和约束72-73

    5.4.2 求解及结果后处理73

    5.4.3 升降平台结构的静力浅析73-75

    5.5 本章小结75-76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6-78

    6.1 结论76

    6.2 展望76-78

    致谢78-8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