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研究 >探究思想王充教育思想网

探究思想王充教育思想网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13103 浏览:5759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东汉著名教育家王充,提倡胎教之法,重视人的天资禀赋、父母遗传、社会遭遇等成长因素,崇尚变善之教,认为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王充的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王充教育思想《论衡》
王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他六岁开始识字,八岁出入于学堂。青年时期到京都学习,拜扶风班彪为师。常游洛阳书市,一见所卖之书,辄能记诵。后来回到故里,一面聚徒讲学,一面著书立说。王充“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于户牖墙壁各置刀笔,以便随时著述。其主要著作有《讥俗》、《节义》、《政论》、《论衡》、《养生》等,他的教育思想与学说,主要反映在《论衡》一书中。

一、提倡胎教之法

王充《论衡·命义篇》提出人有“三性”之说:“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首先告诉大家,把握人生的正确发展方向,其前提条件是禀持仁、义、礼、智、信等品性。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地将自己培养锻炼成五种品性俱备的优秀人才。其次说明,父母的基因是要遗传给子女的。希望所有为人父母者,为了子孙后代健康成长之大计,一定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如一言一行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符合家庭教育要求等。再次警告人们,不能被名利等所诱惑,不能接触丑恶的环境、沾染不良习俗。从正面说来,每个人都有营造良好社会教育环境的责任。
王充提出“三性”之说,与下文提出“胎教之法”联系紧密。所谓人应“禀五常之性”,说穿了就是胎儿就应该“禀五常之性”;所谓“随父母之性”,更是直接要求父母应该遗传给胎儿以良好的脾气、禀性;所谓禁止“遭得恶物象”,就是要求为胎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总而言之,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要懂得“三性”之说,宣传或做好胎教工作。
胎教工作应该注意什么事项?《论衡·命义篇》指出:“喑聋跛盲,气遭胎伤,故受性狂悖。”所揭示的事实是:一些孩子天生残疾,或是哑巴、或是聋子、或是瘸子、或是瞎子,其原因在于之时元气受损,或成胎之时残缺,出生之后,与正常的孩子相比,显得生性疯癫。言外之意:胎教的最基础环节,即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保证孕妇元气旺盛,胎儿不受损伤,要让孕妇尤其胎儿接受良好教育环境的影响。
《论衡·命义篇》举出例证:“羊舌食我(杨食我)初生之时,声似豺狼,长大性恶,被祸而死。在母身时,遭受此性,丹朱、商均之类是也。”原来,晋平公强迫叔向娶夏姬的女儿为妻,生子杨食我。杨食我刚出生,叔向之母前来探望。走到堂前,听见孩子的哭声就原路返回。她说:“是豺狼之声啊!狼子野心,不是这个孩子,将来就没有毁掉羊舌氏家族的人了。”后来,杨食我陷入晋国大夫祁盈的家庭纠纷,其纠纷又演变为朝廷君臣之间的争斗。最终,晋顷公灭掉祁盈、杨食我两大家族。其中,叔向之母根据婴儿哭声,便判断其有狼子野心,显然是一种偏见。当初,她就极力反对儿子娶夏姬之女为妻。其实,杨食我毁掉羊舌氏家族,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无德无行,助纣为虐,外在因素是晋顷公、祁盈的残暴不仁。然而,王充的妙在从遗传学的角度,特别强调杨食我“在母身时”,母亲的恶劣品性就遗传给他。还从其父叔向是晋国开明的政治家、杨食我却大逆不道的角度观察,指出杨食我类似贤君尧、舜的不肖之子丹朱、商均。王充追究的深层缘由是:杨食我之所以无德,在于其母夏姬之女无德,甚至夏姬之女无德,又在于夏姬无德。夏姬何许人也?她同时与陈灵公、孔宁、仪行父君臣通奸,导致一系列恶果:其子夏征舒箭杀陈灵公,楚庄王趁机吞并陈国、在栗门之外车裂夏征舒、孔宁与仪行父逃亡楚国。后来她嫁给连尹襄老,襄老死于餂之战,她便与其子黑要通奸。最终申公诬臣与她定计,双双潜入晋国。传统观念认为:夏姬是典型的荒淫无度、败坏人伦的女人。王充以史实为据,谆谆告诫人们:以夏姬的恶劣行品遗传给女儿,再传给外孙杨食我为反面教材,不能把自己的恶劣品行遗传给下一代,必须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客观上激励前辈为晚辈、教育者为受教育者做出样板,永远遵循正确的人生轨道。
《论衡·命义篇》推出胎教之法:“故《礼》有胎教之法:子在身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王充认为,《礼记》等典籍提出的胎教之法,是值得提倡的,人们必须重视周围环境对胎儿的影响,也必须注意生活细节,从一点一滴做起。只有这样,胎儿才能正常发育,为其人生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随后,该文将胎教与后天教育两者结合起来论述,从中显示两者的密切联系:“及长,置以贤师良傅,教君臣父子之道。贤不肖在此时矣。受气时,母不谨慎,心妄虑邪,则子长大,狂悖不善,形体丑恶。素女对黄帝陈五女之法,非徒伤父母之身,乃又贼男女之性。”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品学兼优,成为栋梁之材。王充抓住所有父母的这种心理,给他们指出使子女成材的正确方向,那便是拜良师,学习君臣父子之道。现在看来,就是让子女跟优秀教师学做学问之道、做人之道。

二、主张强化人的变善之教

人出生之后,相继进入童年、少年、青年时期,这是人们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针对这一阶段,《论衡·率性篇》重点提出变善之教的战略,也就是强化人的思想转化工作。首先断言:人分善恶,然后指出,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一些恶人可以使之变善,接着引出名言:“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依据名言,《论衡·率性篇》继续运用比喻说法,把一个十五岁左右的孩子比喻为练丝,说他的品性或善或恶,是经过一个循序渐进地受环境感化的过程的。其间,恰如用蓝、丹等染料染练丝、使之或变青或变赤那样,一旦变成青色或赤色,也就成为练丝的真正颜色,与它的本色也就毫无二致。同样,这个孩子受到环境感化,其本质属性也就确立下来:“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青、赤一成,真色无异。”其中包含的事实及重要观点是:青少年的性格是单纯、天真的,他们进入最容易接受教育的人生阶段。全社会为他们营造什么样的环境、施加怎样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决定着他们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大问题。这就要求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每个学校、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针对青少年可塑性强的特点,以正面引导为主,以批评教育为辅,尤其要把一些正在人生十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字路口徘徊观望者,及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争取使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主力军。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