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教育法学 >开发非智力因素 促进高中政治课教学

开发非智力因素 促进高中政治课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1-21 点赞:24126 浏览:10864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知识的获得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过程。智力因素基本属于先天形成,而非智力因素则依赖于后天的教育、培养和开发。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理想、兴趣、习惯、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因素,它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动机的力量。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有促进作用,对智力的某些弱点有补偿作用。它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的关键,也是形成、发展学生个性的核心要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如何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呢?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学生学习,并使学习活动朝着既定目标进行,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内部动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有志于学习,乐于学习,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加强学习动机的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

通过具体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学习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学习是我们将来立足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以此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需求。

(二)重视立志教育

研究发现,成就动机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的,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来培养和提高。据相关的研究证明,受过训练的学生对取得的成就更关心,且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从而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在失败时往往把原因归于努力不够,即使失败也不灰心,相信通过再努力就能取得成功,不产生无力感,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成就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在失败时,往往将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产生习惯性无力感,导致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动机减弱。因此教师要通过暗示引导他们树立较强的成就动机感。

(三)利用强化原理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强化来加强。为了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有效地利用各种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1.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奋斗的方向,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去做,适当的目标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明确而又适当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出学生更大的学习动机。
2.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合理而有度地使用奖惩手段,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人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所以对学生的学习也要进行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学生作为社会的人,他既有各种物质需要又有各种精神需要。因而,对学生的奖励既要有物质的也要有精神的,只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在合理使用表扬和奖励的同时,还要注意批评与惩罚手段的使用,尤其是对学习态度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适当的批评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批评有可能会伤害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方式和度,批评要以不损伤学生的自信和预期为前提,要让学生明白批评的原因,让他们感觉到批评是善意的、寄予热切希望的。

二、加强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高中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许多知识抽象较难理解,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仅靠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和压力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的。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巧妙的教学设计和生动形象而又让人惊奇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引导和带领学生感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引起学习的动机”,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时引起和保持注意,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勇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使学生产生学好政治课的强烈愿望,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达到“轻负担”进而“高质量”的目的。

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udooo.com

那么,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一)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成功总能带给人们无穷的欢乐和心理的极大满足,可以激发出人们更大的斗志和更高的兴趣。因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主要的手段是让他们“学有所得”,帮助他们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出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学中要注意:
1.把握好教学难度。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教学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掌握,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努力之后带来的快乐。
2.给予后进生适当帮助,让他们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取得好成绩,获得一定的成就感。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同一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困难,他们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数次失败之后,就可能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学习情绪就会很快低落下来,逐步丧失学习兴趣。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兴趣就越浓厚。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热点问题或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例来设置情境,也可以用现场调查、艺术作品、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来设置情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促进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如教具、图片、电脑、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都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尽量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试着自己去发现新知识。

三、加强师生情感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

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www.udooo.com

都在进行心灵接触。”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与教师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鼓励的眼神、真心的赞美和对学生真诚的尊重都会使学生对学习和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使学生在一种“安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同时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教师尊敬和爱戴的情感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来。“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到压抑或恐惧,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因而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要真正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人格尊重和热切期盼,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爱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缩短师生心理上的距离,还能产生共鸣——学习政治的愿望和热情。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信任时,必然会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出对教师的热爱和依赖感,使他们乐于接近教师,当然也就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用爱去感染他们,使他们感到教师并没有放弃他们,从而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没有捷径但是有方法,要让学生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刻苦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学有所成,收到好的效果。

五、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也同样如此。比如,对学生来讲,课前预习是个好习惯,但学生光知道要预习不行,或仅认识到其重要性也不行,一定要认真地去做这件事才行。预习一两次、三四次是不能养成习惯的,要持之以恒。力求养成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养成很多好的习惯。习惯会使事情变得容易,习惯使阻力减到最低,习惯使体能和心能都节省到最低,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源泉。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始终关注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要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研究怎么教,更要研究学生怎么学,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袁 妮)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