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管理 >> 建筑经济管理 >当前中国世界经济生培养模式存在几个问题集

当前中国世界经济生培养模式存在几个问题集

收藏本文 2024-02-07 点赞:7043 浏览:228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基于对国内七所重点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研结果,从培养模式的现状入手,分析归纳了目前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研究方向不够细化、学制缺乏弹性、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等,并从教学、实践、培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1673-291X(2012)25-0297-02
引言
世界经济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的分支,最早由中国人民大学设立,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更好的了解世界经济形势,国内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世界经济专业,近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在世界经济领域有所专长的人才。但对国内七所重点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研结果显示,世界经济硕士培养中还存在专学不分、实践不足、课程设置趋同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地对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一、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1.研究方向。基于对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七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研,我们看到,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按照世界经济学科的知识结构大致分为:世界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与投资、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世界经济运行与国别经济研究等;个别高校如南京大学基本按照地理区域将研究方向分为美国与欧盟经济研究、东亚经济研究、区域一体化研究。整体来看,研究方向的相似度较高,以宏观经济研究为主。另外,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采用导师负责制,授课模式以集体授课为主,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
2.培养目标。七所高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虽然表述不一,但十分清晰明确,概括起来就是要培育了解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能够洞察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研究中外现代经济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具体又包括两

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udooo.com

类:一是对中国经济运行、国家经济政策和世界发展状况十分熟悉,能够运用各种经济学原理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熟练把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等各种世界经济理论基础,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学术研究的学术型人才。
3.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需要,为受教育者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其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反映的是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最优化设计以及诸因素的最佳组合。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采取“学位课程+学位论文”的方式,学位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达到所要求的学分并经中期分流考核合格后,即可在导师指导下进入学位论文的撰写阶段。

二、当前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方向不够细化。从目前的世界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没有所谓“最优模式”,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由于所面临的全球经济形势不同,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方针也不同,因此我们在研究世界经济领域问题时,应该既研究具有普遍规律的宏观问题,又探讨特定时期和特定国家的具体问题,中国现有世界经济专业的培养方向大多比较宽泛且偏于宏观,明显不够细化,因而针对性不强。
2.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虽然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较为明确,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类,但是在实际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这样一种倾向,因此这种单一的“学位课程+学位论文”的培养模式对多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当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培养过程中也比较注重校外实践这个环节,包括聘请校外导师、开展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但是大部分由于各种资源的制约,在实际运用中并不理想,与预期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
3.课程设置理论联系实际不足。课程设置是根据研究方向来制定的,由于中国高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相对宏观,所以从课程设置来看,都是比较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体系。但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世界经济格局进入调整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又使得所有的经济体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在实践面前显得有些“滞后”,一些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需要通过更具有时效性的课程设置和更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研究。

三、完善中国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1.增设研究子方向。在培养方案中,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优势及地缘特点增设研究的子方向。虽然研究的是世界经济,但我们的最终立足点是通过学习世界经济,为中国更好的融入世界、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怎么写作。因此,各个高校可以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专长及学校所处的地区情况将研究方向细化,形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既可以避免趋同性,同时又可以更好地为经济研究和实务工作怎么写作。
2.设置更为灵活和宽泛的课程体系。在研究方向细化的前提下,要设置更为灵活和宽泛的课程体系与之相匹配。在开设传统的基础课程之外,应根据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设置更多专题性质的课程,增加教师授课的发挥余地,避免以讲为主的“本科化”教学模式,加大讨论环节的比重,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活跃思维。
3.制定差别化的培养方案。在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际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其目的和需求制定差别化的培养方案,做到“专学有别”。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加大理论课程的学习及科研实践环节的要求,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则更多要侧重对其实务实践环节的培养,为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做好准备。因此,对不同的学生毕业条件要求上也可以有所区别,如学术型研究生可以通过发表经济类论文来界定,专业型研究生可以通过独立或参与撰写诸如调研报告、公司分析报告等文件来界定等。4.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对于中国由来已久的“应试型”教学模式而言,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解决这一顽疾,一方面可通过制定课外阅读书籍使硕士研究生阅读大量文献,扎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其多参与科研和实务实践活动,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创新能力。
5.增加校外导师比例。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情况,学术成果多为“阳春白雪”,很难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因此,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校外人员作为研究生的校外合作导师,通过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模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式使硕士研究生培养更与时俱进,培养更符合实际经济需要的科研和实务专业人才。同时,通过实行校外导师机制,也可以解决某些高校校外实习基地不足的缺陷,能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开放式发展,而且硕士研究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锻炼过程中,若表现突出,可以直接留岗,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6.增加答辩次数或增设小学期。针对硕士研究生学制缺乏弹性的问题,可以参考博士答辩条件,即每年有两次答辩机会,这样对于学制存在的“三年过长、两年过短”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学生可以在2.5年时(12月份)进行答辩,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增加答辩次数存在加大难度,也可以考虑增设“小学期”,即学期教学任务完成后,可利用寒暑检测时间增设一段校外实践期,利用这段时间去完成校外实践任务或进行科研调研,这样就可以把攻读硕士的时间大大减少,有效地利用了在校时间。
7.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的总结性成果,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对于学制为两年的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学分后,如果再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其在学位论文撰写上所费时间和精力都极为有限,很难写出质量较高的学位论文。
8.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实行导师组负责制指导研究生的实质是由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特长的指导教师组成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由该小组实施对某一专业研究生全面、综合、具体的指导。由于每位导师的学术背景及专长不同,可以使硕士研究生接触多方位的信息,从而达到取各家之长,补己之短的效果。同时,可以跨学科组建导师组,使学生在交叉学科点上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田恒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定性和可变性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7).
何树红,李凯敏.金融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学理论,2011,(27).
[3]刘少华.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11,(4).
[4]郑霖,仇洪冰.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1,(24).
[5]胡延安,胡海生.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J].职业,2011,(17).[责任编辑 陈 鹤]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