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课程教学改革 >简论言语论课堂教学中非言语教学题目

简论言语论课堂教学中非言语教学题目

收藏本文 2024-03-28 点赞:11553 浏览:4647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言是人类交际活动的最主要的信息载体,但是交际工具不仅仅是语言,人们还依靠一些非言语行为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如各种手势、姿势、眼神及面部表情等。美国心理学家伯特·梅宾总结出这样的公式:交流一项信息的总效果=7%词语+38%声音+55%面部表情。凡是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都很重视非言语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明确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技巧的主要形式,也是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那些富有表现力的非言语行为同言语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非言语教学的概念

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教学,是指授课者在课堂创造性地运用非言语因素进行教学表达的活动,是除语言表过之外的其他一节信息传递方式,包括板书和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等身体语言。它是授课者多信道表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授课者塑造自身形象,为学生的仪态修养做出直观示范的重要手段。非言语教学又称为身势表达,由于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国内外很多学者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并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身势学。

二、非言语教学表达方式的特点

课堂非言语教学主要作用是帮助授课者课堂言语表达,引起学生注意,增强语言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授课者课堂教学非言语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辅助性。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做出不同的态势,包括手势、眼神和体态等。态势表达系统与授课者的语言表达系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是授课者言语表达辅助语言,是课堂教学表达的第二渠道。正确、得体、大方的态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对授课者的语言信息量做重要的补充,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并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二)表法性。表情是人内心情绪的晴雨表。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的面部表情是具有教育作用的。如微笑能表达授课者对学生的亲近心态,形成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授课者的平等地位,感受到教学的,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这正今天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当然,课堂教学中授课者的面部表情一定要有分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udooo.com

寸,既要有真实感又要有艺术感,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强装出来的。授课者表情的传达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表达幅度相吻合,应该微笑的就不要大笑,克服那种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表情,要学会控制和运用表情来教育学生,同时又要关于,以获得学生的表情反馈信息。
(三)符号性。课堂教学中,非言语教学的符号意义与表达的情景紧密相关。脱离开具体情景,其符号意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授课者和学生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非言语符号达到沟通的,而具有表达不确定的非言语符号在一定的情境下往往表达的是确切的,要具体分辨其符号意义,不仅要综合身势情态的各种符号信息,还应观察语境,以师生双方相互理解、配合默契为前提,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三、非言语教学行为的作用

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班尼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和姿势、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辅助手段。” 的确,不能合理而有效地利用非言语行为,课堂教学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开发学生智能

“智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征,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心理因素的综合。”智力与知识学习关系密切。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发出的言语信息刺激必须通过学生的心理机制转化成有意义的实体,与之相比,非言语行为教学为学生呈现了很多言语无法替代的直观性形象刺激,这些刺激以生动的视觉形象出现,更易被学生同化、顺应。学生在重视尚未完全内化的知识时,可以把教师授课的神态举止作为重要的回忆线索。

(二)辅助课堂讲授

教师上课要讲做结合、声情并茂,才能吸引学生,达到良好的效果。“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一次成功的口语交际,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姿态语。”非言语行为可以增强讲授内容的生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上,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这两条渠道来获取信息,学到知识的。这两条渠道是否畅通,是以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系统能否保持兴奋为前提的。教师如果不能在向学生输出有声信息的同时,适宜地输出非言语信息,实际上就是关闭了学生视觉系统的“闸门”。学生只能单纯地依靠听觉系统来获取信息,其信息量无疑会大大降低。事实上,学生对形象、具体的非言语行为更加敏感。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言语形式照本宣科或坐而论道,既没有表情,又缺少动作,把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讲得单调、干瘪,学生听课就会感到平淡乏味,如同嚼蜡,继而产生疲劳感,甚至思维停滞,拒收信息。相反,如果教师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非言语行为,则可实现对学生视、听感官的全面刺激,引起并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学生信息系统的摄取功能,增大信息的摄入量,获得清晰、准确的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三) 激励、引发情感

在情感交流上,无言的举止往往比语言更传情。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良性情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由于非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外显动作及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在师生间搭起情感交流的桥梁,引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受其学习过程中情绪状态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的变化受教师非言语行为即教师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等的制约,教师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因而,积极的课堂非言语行为会引起学生肯定的情绪体验,激发和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如教师在课堂上态度认真、精神焕发、目光敏锐、举手投足得体自如,处处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仅能增强传授内容的信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教师在课堂上和颜悦色,语调亲切,常用微笑、点头和期待赞许的目光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学生必然会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换言之,利用非言语行为,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往往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重要举措。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由于发挥了情感的信号功能,使学生感受到从教师的语气、眼神等非言语行为中流露出来的期望之情而产生的奇妙现象。

(四) 组织和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

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取决于教师对教与学的有效调节和控制。对学生课堂行为进行组织与控制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活动中,非言语行为较之于有声言语提供的信息更加简洁明了,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大多不需要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就可表现为肯定或否定、接纳或排斥等为学生所熟知的信号,较之言语行为传递信息更加快速、有效。如当发现有个别学生在讲悄悄话而不注意听讲时,有经验的教师不是直呼其名批评他,损伤他的自尊心,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而是用恰当的非言语行为来扭转学生的不良表现,如放慢语速或暂停讲课,并用目光注视,学生遇到嘎然而止的讲课声就会情不自禁的去抬头看教师,四目相对时,虽然彼此无言,但都心领神会。学生会立即停止不良行为,集中精力听讲。这种方式既纠正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又维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效果非常好。据有关调查统计发现,高水平的教师其课堂组织管理行为中90%是用非言语发出的。

四、非言语教学的表现形式

非言语行为的内涵十分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感情的集中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往往都可以从面部表情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纵观整个课堂,其面部表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多少倍的语言。”所以,脸是心灵的镜子,是情绪的寒暑表,最能反映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教师的一笑一颦常常反映内心的喜怒哀乐,而于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的老师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可以迅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学生也会以微笑回报教师,这样便形成了一种很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甚至怒气冲冲的走进课堂,学生必然会提心吊胆,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异常沉闷,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利用面部表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交流。因此,马卡连柯强调:“做教师的不能没有表情,不善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二) 眼神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GetFullDomain}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信号。“以目传神”这一词语很好地表明了目光的特殊交际功能,对教师来说,这种功能更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目光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目光接触有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交际渠道,扩大信息的交流量。教师眼神的运用经常涉及教师行为效果的问题,目光凝视的形式和次数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每当教师注视学生的次数增多时,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就会提高。当教师走上讲台,在讲课之前用和蔼、信任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可以很好地安定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当发现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用严肃而期待的目光提醒他们,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就能在不扰乱课堂秩序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三) 手势

手势语言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人体语言,不仅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而且动作变化最多、最快、最灵活。形象、生动、活泼的手势语是课堂语言的辅助手段,它的运用往往与讲述、面部表情相配合,是一种重要的无声教学语言。教师讲课时附以适当的手势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加强老师说话的力度。如:有的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并没有说“请举手”,而是自己做个手势——这时学生就心领神会的举起手来;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并没有说“请某某说”,而是把手伸在所要请的学生面前,手心向上抬起做出招呼的动作,学生就会立即站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有,当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等。这种种手势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鼓励的感觉。因此说,恰到好处的运用好手势语言是一门艺术,是十分必要的,确实能起到形象而直观地强化教学信息的作用。

(四) 距离

亲密距离的交流一般带有强烈的感彩,往往能起到鼓励、安慰或赞赏的作用。课堂上,面对胆怯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可走到他身边,进入其亲密区,给他一个和蔼、鼓励的目光,或用手轻拍他的肩膀或背部,使他信心百倍,镇定自若。进入学生亲密区也可以维护课堂秩序,制止学生的小动作或其他不良行为。教师进入学生的亲密区,往往会与学生发生身体接触,但一般情况下动作的频率较低,接触时间很短,接触部位一般局限于手,如用手抚摸学生的头,轻拍学生的肩部或背部等等。亲密距离的运用应特别注意到学生的年龄及性别。若进入年纪较小的低年级学生的亲密区,与其进行适当的身体接触,会大大缩短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但是年轻教师若对年纪较大的异性中学生实施抚摸行为,则会令学生感到窘迫和不安。
(五)服饰
服饰在绝大多数的教学情境中不直接传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但它是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从交际学的观点考虑,服饰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表明人的性别和年龄,揭示人的性格特征,展示一定的时代气息。得体的服饰会振奋人们的精神,给予人美的享受。所以,当教师一进教室,他们的衣着仪表就给学生某种印象,师生之间明晰的或含蓄的交际便开始了。服饰不仅反映教师的爱好,而且能显示教师的性格、教养、风度等,是教师内在素质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合适的打扮,良好的仪表风度可以创造和谐的交际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一般来说,教师在选择服饰时,除考虑个人的审美情趣外,还必须接收社会文化规范以及教师的职业要求的制约,以整洁、朴素、大方为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教师衣着的品头论足上来。
总之,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影响学生的。但与此同时,教师的一些非言语行为,同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教师教育教学中,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的非言语因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有意作出的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而构成的种种图象符号。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运用“非言语行为”会使我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