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课堂教学 >试议学生学习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试议学生学习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收藏本文 2024-04-22 点赞:17873 浏览:7445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过去语文科是中学生比较喜欢的科目之一,但现在中学生对语文科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教师把充满感性、人文色彩浓厚的语文课讲得过于死板,在课堂上理性十足、有板有眼地咬文嚼字以致学生觉得难以把握且枯燥无味应是主要的原因。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了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成了语文教师的头等大事。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性的学科,这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较之其它学科更富有感染力。中学课本中有很多和学生生活、思想密切相关的优秀作品,在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充满着对人生、对亲朋好友、对人民、对祖国、对大自然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教师要利用学科的特点,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让课本内外的万紫千红、奇山异水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上语文课时感到是在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参与生活,感受生活,在学习中获取感动,获取美,从而变得愿学、乐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要有对生活的和对教学的。这种通过老师的行动、语调和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热爱体现出来。这种要贯穿整个授课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你拼搏的精神,感到你全身心都沉浸于课文中,陶醉于教学中,并受你的感染而一同陶醉其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是因为表现出学识而让学生尊敬,更重要的是因为自身的努力和充满的发挥而感动学生。因为是打动人心的最重要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
我们说语文科的人文色彩浓厚,这种人文色彩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形成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
文章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熏陶的好时机。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以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和作品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对话,与精神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品读生命,陶冶格调,吟咏文化。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的结构、品味作品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修辞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人文精神、探索作品的文化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这样,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想境界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理解能力将得到提高,修养和品位也将得到提升。教师在开学之初可要求学生用一周时间将全部课文预习一遍,并对

源于:论文结论www.udooo.com

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多提意见,写成意见书,说明理由,然后开个讨论会进行总结。教师可以适当自主选择学习的篇目,也可以对文章进行重新组合阅读。我曾经把《我与地坛》(史铁生)、《面对苦难》(周国平)、《寒风吹彻》(刘亮程)组合在一起,把《喜欢苏东坡》(方方)、《在西域读李白》(夏立君)、《把栏杆拍遍》(梁衡)组合在一起,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欣赏空间,同时还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写作教学同样是充满的,教师决不要把作文模式化,而应让作文生活化。只有使学生的写作动机来自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真正把作文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写作不再只是做为学习的需要,而是做为一个人生活中对话的需要,是为了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某种感怀或憧憬时,就会下笔成文,欲罢不能。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最好原材料;教师要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特殊经历。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与平时生活不同的“非常态”现象时,心灵便会激起浪花,产生倾诉的要求。在当前强制写作仍是主要写作教学方式时,至少应让学生的生活积蓄和写作训练相适应,作文要求尽量切近他们的生活见闻、理解和思想,诱导他们尽量将生活经历或思想经历拿出来。可以采取固定命题和自由写作两种训练方式,采用让学生自由发挥,不定期缴交的方式,将生活中的“非常态”经历及感想写出来。在教学中,我不断被一些学生的自由作文所感动。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让学生们刻骨铭心,让他们妙笔生花。
有人担心语文课过于“感情用事”,会导致字词等基础知识无法落实,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只要学生能对学科产生兴趣,他自然会想方设法把这一科目学好,会主动地去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能让人全力以赴。现实中对某一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在这一学科的成绩都是相当的好。情感教育的意义不仅仅使学生热爱学习,还将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样的学生成长之后不仅是优秀的专业人材,而且是性格健全、品质良好、志趣高尚的人。
责任编辑 黄日暖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