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科学发展观 >对于我家乡我家乡雷锋多学位

对于我家乡我家乡雷锋多学位

收藏本文 2024-04-15 点赞:13379 浏览:5765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知道我二月河是个作家的或许很多,但知道我曾经当过兵的人或许很少。我是1968年入伍的,在被人们称之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工程兵部队干了十年,1978年转业回到家乡南阳。在部队,我开过山、放过炮、打过眼、挖煤、打坑道、筑河堤、盖房子、干掘进工等等,真的都干过,表现也还算好。次年入党,再次年越级提干,战士而干事,干事而当连副指导员。十年军旅,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如果要问在这段难忘的岁月中,给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我会告诉你,这个人就是雷锋。
我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这些“红歌”走进军营的。所接受的“第一课”就是学雷锋。我从来没有怀疑过雷锋给我的人生带来的正能量,也永远不会否认“雷锋精神”对我人生观最初的形成所起到的无形而又无限的滋养。意志的锻炼、体魄的强健、知识的积累,都来自军队这所大学校。因此,雷锋,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英雄的星空中最闪亮的一颗,我们是雷锋不折不扣的“粉丝”。只是相对来说,我的人生要比雷锋幸运得多。
时势造英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这是一种社会规律,也是一种历史规律。但无论是什么时代,无论是什么国度,人类崇拜英雄、崇尚英雄主义的情怀从来没有改变。雷锋是我们这代人心中的英雄,但同时我也坚信雷锋又不仅仅是我们这代人心中的英雄,因为雷锋是一个跨时代的英雄,是一个跨越时空、信仰、种族、性别、年龄的英雄。他短暂的人生,其实并不轰轰烈烈,也没有惊天动地;他普通一兵,做好人,做好事,不招人,不吭声,平平淡淡,水滴石穿。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和“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雷锋精神”,所代表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品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怎么写作是无限的。”雷锋说过很多这样经典的格言,重温它,人生倍感温暖且充满力量。前些年,经常听到有人说“什么年代了,还学雷锋”,也有人说“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那意思就是说现在没有人学雷锋了,“学雷锋”过时了。其实,仔细琢磨这些话,我觉得大家是在嘴上埋怨“学雷锋”的少了,心中却渴望“学雷锋”的多起来。
去年参加十八大期间,我在会议间隙去北京307医院看望了白血病患者吴英。她才22岁,是一位军属,来自我们家乡邓州。当得知她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后,邓州“编外雷锋团”伸出了援手,组织多次爱心募捐,并最终促成她进京接受专家治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看望时,提起家乡的“编外雷锋团”,吴英不住地称赞说:“俺碰到的‘雷锋’数不清!”她的这句心里话,也道出了我的心声——我的家乡雷锋多!
其实,邓州“编外雷锋团”的故事,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下至家乡黎民百姓,上至领导;近在家乡南阳,远在西洋美国,都知道我们邓州有个“编外雷锋团”。560名曾经与雷锋有过亲密接触的雷锋战友,在他们转业或复员离开军营后,把雷锋带回家乡,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立职,以一生不变的承诺,五十年如一日,坚持像雷锋那样学习、工作,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传播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实现了由自发到组织、由个体到群体的转变,成为全国最大的学雷锋志愿者团体。诚如家乡的人民送给“编外雷锋团”的那句话——雷锋的战友个个是“雷锋”,他们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
我的家乡雷锋多,不是检测话,也不是大话。陶克和蒋永武两位同志用十年时间追踪采访完成接力,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编外雷锋团》,活灵活现,真实可信,亲切感人。尽管书中记叙的人和事,大多我都耳熟能详,但重新读来,仍然令人眼前一亮,鼻子一酸,感动、感佩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编外雷锋团”把“雷锋精神”同行业管理结合起来,使得“雷锋精神”的学习既有领导率先践行的示范效应,又有政策机制的规范效应,让人们觉得“雷锋精神”可信、可学、可用,从而使得“学雷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自觉和自发的行动,人人都可以当雷锋。“编外雷锋团”是军民联手,实现“学雷锋”常态化的一种创新。我的家乡邓州,也因此获得了“中国雷锋第一城”的美誉。
我的家乡雷锋多,“编外雷锋团”的队伍在一天天壮大,“学雷锋”的接力棒已经从560名雷锋战友的手中传递到千千万万个孩子和百姓手中,并已成为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中原文化的一块金字

源于:论文格式范例www.udooo.com

招牌。《编外雷锋团》这本书是报告文学,不是小说,可谓是为“编外雷锋团”做了一件树碑立传的工作。我缺少写报告文学的经验,报告文学写的是现实,我写的都是历史。写现实也好,写历史也罢,我曾经说过:“就我所对历史人生的理解,无论人性善恶,演化衍化万千,我心里牵挂弱势人群的心理渴望与需求期盼是不变的。”因此,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境似乎又回到了当兵的岁月,仿佛有点像“当年”的指导员给连队战士讲课,其中夹杂着他对人生的感悟,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是的,时代变迁了,大家都在忙着打拼生活、竞争生存、养家糊口、教育子女,但看了这本《编外雷锋团》,不禁勾起了自己对青春军旅岁月的美好回忆,勾起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人之常情,那份幸福那份温馨那份自豪有点“不足为外人道”的受用。
我的家乡雷锋多,不要问我二月河。请看陶克将军和蒋永武同志的《编外雷锋团》一书就是了。
(本文系作者为陶克、蒋永武所著长篇报告文学《编外雷锋团》作的序言)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