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学 >> 临床医学 >反式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和P选择素联系与作用

反式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和P选择素联系与作用

收藏本文 2024-01-28 点赞:33553 浏览:14903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存活的主要疾病之一,它的形成和进展是一个慢性历程,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已有探讨显示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有报道纤维蛋白原(Fg)可能通过提升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参与血栓与止血,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探讨通过设计若干试验,探讨纤维蛋白原与P-选择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历程中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所起的作用。策略:我们分三部分进行探讨,即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历程中纤维蛋白原和P-选择素的表达;纤维蛋白原输注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后引起的指标变化和P-选择素的转变;药物干预后动脉粥样硬化中纤维蛋白原和P-选择素的转变。具体地,(1)建立高脂饮食和维生素D2注射诱发SD大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利用相关试剂盒检测血脂,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纤维蛋白原粘附和P-选择素的表达,利用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壁纤维蛋白原和P-选择素的表达。(2)通过高脂饮食和维生素D2注射诱导SD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实验模型,其中部分SD大鼠被输注纤维蛋白原。采集大鼠血样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HE染色病理切片光镜浅析比较各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程度,并对有代表性的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其血管壁Fg或P-选择素表达。(3)建立高脂饮食诱导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随机分组,除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外,余各组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高脂组继用高脂饮食喂养,各治疗组继用高脂饮食喂养同时加用相应的药物干预,瑞舒伐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混悬液3mg/只/d灌胃给药,维甲酸组,加用全反式维甲酸混悬液5mg/kg/d灌胃给药,喂养至12周末。在实验结束时采集组织和血液标本,利用ELISA法、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等测定疾病的标志物,包括血脂、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及炎性细胞因子。结果:(1)采取高脂饮食和维生素D2注射可诱发SD大鼠产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同时发现,血小板膜表面纤维蛋白原的粘附和P-选择素的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比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增加,且两者有密切关联。免疫组化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组的纤维蛋白原和P-选择素在动脉血管壁表达高的水平。(2)高脂组诱导的SD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正常对照组显著,纤维蛋白原输注高脂组更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组织化学浅析显示,高脂组和输注纤维蛋白原高脂组的纤维蛋白原表达高的水平,有趣的是,P-选择素的表达类似于纤维蛋白原的表达。(3)高脂饮食诱导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有血脂水平显著升高和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和纤维蛋白原的粘附显著增加,免疫组化显示它们在主动脉内膜上的沉积显著增加,ELISA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6也显著增加。但在瑞舒伐他汀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8周后,有显著血脂降低和主动脉病变的改善,流式细胞仪检测全反式维甲酸抑制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和纤维蛋白原粘附,免疫组化检测它们在主动脉内膜上的沉积减少。ELISA法显示,血浆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6水平显著下降。结论:纤维蛋白原和P-选择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历程相关,Fg可以与血小板、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结合,推动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并与P-选择素相互作用推动AS的进展,其中可能的机制是纤维蛋白原提升了P-选择素的表达,进一步推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中有着血小板的活化,全反式维甲酸可能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炎症介导改善了动脉粥样硬化。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和P-选择素可以被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亦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物。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论文血小板论文纤维蛋白原论文P-选择素论文高脂饮食论文全反式维甲酸论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6-8

    中文摘要8-10

    英文摘要10-13

    第一部分:动脉粥样硬化 SD 大鼠模型中纤维蛋白原和 P-选择素的表达及相关性13-41

    中文摘要13-14

    英文摘要14-16

    引言16-18

    材料与策略18-24

    结果24-30

    讨论30-3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