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哲学 >> 逻辑学 >对于心性孙奇逢理学思想

对于心性孙奇逢理学思想

收藏本文 2024-02-09 点赞:12707 浏览:5557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孙奇逢(1585~1675),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与时儒李颁、黄宗羲并称三大儒。因各种理由,一直以来,对于夏峰思想的探讨相对薄弱,没有突出夏峰应有的历史地位。本论文认为,夏峰在当时和其后一段时间内是有重要影响的,其思想有很强的现代价值,故希望通过一点尝试性探讨,引起更多学人的关注,进一步推动夏峰学的探讨,更好地怎么写作于社会进展进步,怎么写作于文化革新进展与繁荣。论文共分七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梳理了前人对夏峰思想的探讨脉络。民国以前,对夏峰思想进行深入探讨的并不多,涉及其学的文章著述多以介绍其生平、学术生涯或简短评价为主。民国之后后,梁启超、嵇文甫、谢国祯、钱穆等人的论著中开始涉及或尝试探讨夏峰思想,但多以全貌着手,相对来说少有深入探讨。上世纪80年代之后,以李之鉴教授为中坚力量的系统探讨才逐渐展开。本世纪初,一批年轻学者开始关注并深入探讨夏峰哲学思想,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前人探讨的基础上,本论文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策略,通过比较探讨和系统探讨,对夏峰其人其学进行一些尝试性探讨,着力以以下两方面进行革新性深思:一是论述总结夏峰内外兼修的修养工夫;二是专门对夏峰人生境界特点与高度加以论述。引论部分以两方面论述了夏峰思想产生的背景。夏峰思想产生及变化深受其所处社会环境及文化深层的广泛影响。一方面是朱熹之学和阳明之学的博弈,这是夏峰思想形成的大背景。朱子之学批判佛老,融汇诸家,总结儒学,尊崇道统,在治道、师道、经史等各方面取得诸多成就。他系统总结了有宋以来道学乃至孔孟以来的整个儒学,对儒学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释,在文化之普及和下移历程中起到桥梁性作用,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正统地位。时至明代中叶,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关心国计民生的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士大夫带来很大刺激和创伤。他们将理由归结到人心不轨,君心不正,在此情势下,迎合宋明理学由天理向日用人伦落实指向的阳明学取代程朱理学之地位成为儒学正统。明朝木年,阳明学也渐渐病入膏盲,儒者或高谈本体而脱略工夫,或猖狂无忌而疏脱礼法,他们的“空谈误国”使得阳明学陷入了困境。另一方面是实学思潮的兴起,这是夏峰思想形成的小背景。晚明以降,风云突变,上层统治者更加腐败无能,掌权者尔虞我诈,官场斗争日炽,农民起义云涌。作为士大夫精英阶层的东林党应时而生,他们怀着悲愤的心情,掀起了一个思想上的批判和反思。时至清代,随着反思的深入,儒者们将矛头指向王门后学,他们发现,王学以诞生就带有空谈的倾向,于是,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阳明心学乃至整个宋明理学。正是在此理学式微,各家纷争之际,夏峰以“慎独为宗,以体贴天理为要,以日用常伦为实际”,以拯救斯民承续斯道为己任,回归孔孟,融和朱陆,建立起儒学大视野下具有独特魅力的夏峰思想系统。第一章论述了社会变迁、生活变化对夏峰心路历程的影响。以时间为界限,夏峰的人生道路可分为明末和清初两个时期。明末时期,夏峰少有壮志却屡试不第,随着双亲离世,他思想发生变化,淡薄仕途而开始专心治学。虽然他淡薄名利,却极重德行和操守,他结益友,救忠良,斗宦官,抗满清,用行动证明自己绝非坐而论道的腐儒。无奈烽火日炽,朝廷退守,他被迫携带相邻,结茅,一边讲学兴道,一边筑险抗清。满清定鼎后,统治者疯狂圈地,田园被占,夏峰被迫南徙,再次流离失所,几经波折,他最终停驻苏门,并终老于此。夏峰定居苏门之后便开始设堂讲道,因其德高望重,教授有方,由此名声大振,讲学之风蔚然兴起。生活的困顿并没有消磨夏峰的意志,反而砥砺了他高贵的品格,他以“贫”为乐,学术思想进一步精深,人生境界进一步提升。第二章论述了夏峰吾心即天地万物的心性本体论。夏峰心学系统有别于陆九渊和王阳明那样直指本心、照彻肺腑,他以更有程朱理学特点的理气联系入手,循序铺垫落实。夏峰吸收了朱熹的理气观,认为理与气不相离,理是主宰,是根本,气在理的主宰下运旋变化。他吸收了朱熹和张载理气体用联系,使得其理气观进一步丰满。夏峰认为,体用是对立统一的,体有定而用无方,无论有形无形,本体绝对仔在,友用而千变万化。他进而通过太极这一概念说明理之妙用。在夏峰看来,太极就是无极,就是道,是先于万物的无处所无形状的有着,是天地万物化生之根基。太极即无极,是极致之理,也是天,天就是天理,有着绝对性的本体内涵,用什么名字来称谓都可以。夏峰对朱熹立论多有发明,通过体用联系初步显示其宇宙本体论,不同的是,他走向跟朱熹相反的方向,一转而着力建立心性本体论,理本论不过是他心性本体论的一个注脚。他发挥了朱熹的“理一分疏”思想,用一心统摄万理,强调心主宰着理,理收归于心,心才是宇宙的真正本体。在夏峰那里,心指的是人的纯然至善之心,它是最终的价值根基。本心能够体认万物并与之合而为一,不受时域限制,不生不灭,也无所谓物我。人应充分肯定自我并正视自己的灵明之心,认识到心与天地是一体合流的。他整合前人思想,以阐发其心性合一的道德人性论,认为性、情、才皆统一于心,使得其心本论更加趋于改善。第三章着力论述夏峰兼采朱(熹)王(阳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为学修养工夫路向。夏峰论修养工夫,不是通过简单堆砌的方式调和朱熹和王阳明,而是通过纵横十字打开的方式,尝试为宋明理学所关注的心性修养工夫铺就一条新路。夏峰主张心体本明,认为积极的外诱能够使得性灵自然呈现,自灵之性是生而完备的,心之放失是因为物欲,因而提出“欲识本心,须撤私欲”的修养工夫路向,这是对陆王“发明本心”说的进一步诠释和发扬。夏峰认为本心原不自欺,关键在立其大,做收放心的工夫,要静,主张观心,在人生日用伦常中随时随处体认天理。他将朱熹豁然贯通同禅门顿悟联系起来,重视渐修以达顿悟的内省工夫。同时,夏峰强更调知行统一的人生践履,他着力阐发知与行的联系,深化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他将“穷理尽性”和“格物致知”结合起来,将“格物”视为人心灵性之发用,并认为“正己格物便是正物”,格物之目标是明德,求哩于心不是就事物而求理,而是就己、就人心而求其理。而“致”是我与彼的桥粱,致知就是在事上体贴天理。夏峰把“格物致知”予以“知行合一”化,认为知行是对立统一联系,知便在行上,不能行,不能叫做真知,所以他更重行。可以看出,夏峰实际是将具有心学特点的“尊德性”和具有理学特点的“道问学”巧妙融和,不拘泥于非此即彼的争讼,用“两条腿走路”,这种内外兼修的双向修养工夫路向正是夏峰融和朱陆的一种新的尝试。第四章论述了夏峰慧眼远识、气节高尚、巍然挺立生命之大我的人格气象。夏峰为人,谨守孝悌仁爱之道,他认为践行孝悌之本有个前提,就是要知耻改过。改过是圣学第一事,即是立德。他主张以善、以理,以德、以诚为心,遏止声色货利之念,坚守节操、扫尽名根。夏峰认为,修身立德,不可过分看重名分,所以他主张淡泊名利,心底无私,万物皆小,以而成就宇宙式的大我。这就要求人应当具有担当意识,这种意识是建立在“古今四方皆为一家”理念基础上的,这实际是对张载“民胞物与”和程颢“浑然与物同体”思想的继承发挥。他强调要以超然的态度看待个人利害穷达,宇宙万有跟自己息息相关,要在万物一体的境界中,提升个体的道德自觉。他充分肯定每个人先天涵具着成就圣贤人格的价值资源,不足的关键在于能否直面肯定自我,挺立起生命的主体性。在理想人格的塑造上,基于自己的心学视野,夏峰提出了关于理想人格之内涵的独特理解。在夏峰看来,圣贤不是高高在上的,就反映在日用常行之中,有志于圣贤,则圣贤可至。志向之实现有赖于学,不学难以成志,学问当下即是,要随时随处体认天理。要在日用饮食间克制流行之奢欲,安贫乐道于简衣陋室,他主张“学道终身总学贫”,寻“孔颜乐处”实则就是入圣贤境界。第五章总结夏峰思想特点并试图对其做出一个较为中肯的定位和评价。受启于吴澄的道统观,夏峰认为,道的发用流行历程到他所处的时代经过了由天而上古、中古、近古至今日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元、亨、利、贞四个阶段。伏羲得天道,递传有人,直至王阳明,这就是所谓儒家道统。王阳明将之继续传承下去为罗洪先及顾宪成,之后恐怕就是夏峰本人了,可以看出夏峰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其学实乃统天之学、圣人之学。以此为基础,夏峰建立起了以融和程朱与陆王两家为特点的儒学道统系统观。在夏峰看来,朱陆之争,并非正邪之争,时遇不同,思想各有特点,但儒学本旨是一样的,皆不远于圣门之学,他们之间的分歧正可以相资为用。他主张不专主一家之言,博取众家所长,而直以孔孟为宗。夏峰思想兼取朱陆,大兴讲学之风,培养并影响了清初北学一代学者,对传统文化命脉之延续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他气魄独大,身任绝学,独肩斯道,无愧于“仰止夏峰,泰山乔岳”之誉。夏峰思想兼容并包,众多北方儒生聚其门下,北学之风大盛,他们都力尊夏峰之教诲且身体力行,创造性转化并发扬光大了夏峰思想。余论部分主要是概述夏峰思想的时代作用。当前我国文化同时面对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带来的连锁反应和外来异质文化冲突与同化的挑战,文化革新势在必行,这是适应我国经济进展的需要,是对“新轴心时代”的积极回应,是与西方文明争夺上位的必定要求。解决不足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充分认识到人有着的价值与作用并以之为目标努力践行。中国哲学是“人”的哲学,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家思想不能全盘解决当前面对的诸多不足,但它会给我们提供深思的方向和有价值的理念。夏峰深契儒家思想之本真,他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揭开圣人的面纱,将成圣成贤的人生价值理想落实到人生日用当中,让人甫一迈步就进入圣人的行列,在不断的道德践履中完成着对圣人境界的即接近即超越,这正是夏峰活的文化生命的现代作用。本论文所引夏峰资料多出自张显清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孙奇逢集》(上、中、下三册),本论文引用该书材料较多,故采取页内注方式,形式分别为(上,第*页)、(中,第·页)、(下,第·页),其他材料采取页方式,文中不再说明。关键词:孙夏峰论文心性本体论文修养工夫论文境界论文地位论文

    目录4-6

    CONTENTS6-8

    内容摘要8-13

    Abstract13-16

    文献综述16-22

    引论:以朱熹王阳明间挺立起来的孙夏峰22-37

    一、朱学与王学的博弈23-30

    (一) 朱学地位之确立23-26

    (二) 阳明心学之风行26-27

    (三) 阳明后学之反动27-30

    二、实学思潮的兴起30-37

    (一) 东林学术之影响30-31

    (二) 清初儒者之反思31-37

    第一章 夏峰成学的心路历程37-45

    一、明末时期37-42

    (一) 少有壮志,耻事名利37-39

    (二) 淡薄为仕,尤重为人39-40

    (三) 结茅,避地讲学40-42

    二、清初时期42-45

    (一) 国破家亡,颠沛流离42-43

    (二) 停驻苏门,安贫乐道43-45

    第二章 吾心即天地万物的心性本体论45-76

    一、理先气后、体用一源45-57

    (一) 理是本体,气为理现46-50

    (二) 太极和会万物50-54

    (三) 斯理之在人心54-57

    二、吾心即天地万物57-76

    (一) 人心道心是一心58-61

    (二) 灵性为天地主宰61-64

    (三) 本天者性善64-76

    第三章 内收外格的修养工夫论76-92

    一、收放心的内向求索76-86

    (一) 心体本明,原不自欺77-79

    (二) 欲识本心,须撤私欲79-82

    (三) 去欲存理,闲邪存诚82-86

    二、格物致知的道德践履86-92

    (一) 格物实是正己86-88

    (二) 致知至此良知88-92

    第四章 学以圣人为归的人生境界期许92-108

    一、圣贤之始在于德93-100

    (一) 乡党成仁,乡愿害德93-95

    (二) 遁世保节,扫尽名根95-98

    (三) 参赞天地,宇宙一家98-100

    二、圣贤之成在于乐100-108

    (一) 志贤志圣,圣贤可至101-104

    (二) 欲去理还,希圣之路104-106

    (三) 学道学贫,乐的境界106-108

    第五章 夏峰理学的“上继往圣,下开来学”之功108-123

    一、夏峰学术定位108-117

    (一) 圣学本天,独肩斯道108-112

    (二) 和会朱陆,存异求同112-115

    (三) 仰止夏峰,泰山乔岳115-117

    二、夏峰后学及流衍117-123

    (一) 中州翘楚118-120

    (二) 燕赵侠儒120-123

    余论123-126

    附录一:孙夏峰著述考126-132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132-136

    致谢136-138

    攻读博士探讨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38-139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3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