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哲学 >> *学 >对于荀子荀子管理哲学思想

对于荀子荀子管理哲学思想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25695 浏览:11899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战国晚期的荀子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管理思想家,他作为先秦时期的最后一个大儒,面对着战国晚期的天下大乱的局面,促使他对管理不足进行了哲学性的深思,在他的管理哲学中既有天人论、人性论的雅观,又有明分论和礼法论的俗解,以而使他的管理哲学系统更加改善。本论文写作思路则是沿着他的哲学观点,如天人联系论、人性论、明分论,来探讨管理的主体、管理的本质、管理的手段、管理的终极价值等不足。而这些不足的解决正是中国哲学“顺天应人”观念的重要体现。他的“明于天人之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联系论突破了“天命论”的枷锁,使人成为管理的主体;他的天人联系有两个方向的联系。一个是由上而下的,即天对人的干预,荀子把它给断开了,否定人命天定的宿命论,这是天人之分;另一个是由下而上的,即人对天的主动性效仿,这是一个道德和治理结构的不足。道德不足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说天地的最高德行使人获得生的权利,而不是给他们带来伤害,由此人道在道德层次上讲,必须通于天道。同时天尊地卑在启迪人们合理有序的治理结构一定是贵贱有等、尊卑有序的等级结构,而不是绝对的平均和划一。他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标新立异,使管理在哲学层面上获得了有着理由。荀子显然跳出了孟子的束缚,站在社会的角度去讨论的人之善恶的不足,“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善,就是正理平治;恶,就是偏险悖乱。这个界定对于解开荀子人性论中“恶”的不足十分关键。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以个人道德修养之善向正理平治之善的转变在根本作用上为他的礼法论提供了有着的空间。以管理的角度来讲,把人性检测定为“恶”是一个合理的认定,诚如荀子所言,如果人之性都是善的,人在本质上就可以内在性的归于“群居和一”的秩序,那何须圣王礼义之治?综观人类历史的进展历程,性善的检测设只能是一种理想的道德主义,其对社会的治理是害大于弊的。而性恶的检测定,可以导致“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显然通过圣人之道,师法之化的功用,使社会之人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则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历史的进展规律。他的“群居和一”的群观念,为管理设定了终极价值目标;“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论证了人的群形态生活就必须有对自我管理的需要,因为如果生活在群体之中,就必定会面对人性之恶与人不能脱离群而有着之间的矛盾,对这种矛盾的调和,就是人对自己立法,以而使管理得以产生;人虽然群居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行为规则,来调节人的共同生活,就会引起人的纷争,导致生活秩序的混乱,乱则不能形成合力,减弱人的存活能力,就不能胜物,也就失去了群居的可能性,正如康德所说:“人要为自己立法”,在荀子看来这个人为自己立的法就是:礼和法。通过礼法的调节,以而实现人的“和一”。“礼法”与“和一”是有对称联系的,人通过礼的教化,建立是非观念,使尊卑贵贱各有其等,既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同时也会实现人自身的身心之和;通过法的强制作用,赏善罚恶,维持一个统一的组织结构,以而实现人的和一。他的明分论和礼法论为实现管理目的提供了合乎天人的管理策略论。荀子论明,综合了儒道两家的精髓,他的明就是能够体认天道。明就是不为物役而重己役物,明就是维护“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的等级制度,明就是言行合礼、是非不阿。明就是不蔽于天人。荀子之明还有维护因德因能而分的等级制度和善分是非的涵义。这是明较低层次的内容,也是实践性最强的部分,其主要在于“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隆礼重法”,“赏贤使能”,“节用裕民”四个方面。他的礼法联系论主张:“隆礼重法则国有常”,“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显然突破了礼法对立的传统观念,看到了礼法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二者必须互为补充。但是荀子作为儒家的大师,必定把礼置于更重要的地位。他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等等,礼固然重要,但礼是靠什么来维持的?按照传统儒家的观点,礼是靠内在的道德信念维持的,在孔子为“仁”,在孟子为先天的良知良能。孔孟己善而人必善,是建立在人之性善的基础上的,按照这种方式管理国家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不足,荀子认识到正人先正己的观念是单向的,不是双向的,己不正则人必不正,但己正不必定导致人之正,由此“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不但有“隆礼重法”的管理思想,而且创造性的用“义”的精神去统领礼法,使他的礼法观,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独具慧眼的革新。荀子说:“义者循理”,在荀子看来,行义才能有理,理通方可致明,心明就可随机应变,既不重为惠又不重为暴,无论礼法都可引用而当。他的“以礼分施”的君道论,为管理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管理境界提升、管理者的用人之道提供了具体的依据。“隆一而治”的组织结构:“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由此为了实现组织的有序运转,只有消除“隆二争重”,形成一个稳定有力的权力中心,来协调指挥组织成员的行为,才能形成合力。“正宜谋利”的组织:在荀子的思想中,非常重视作为王制的基础和原则的礼义制度,把符合礼制作为核心的国家管理。把实现群居和一的礼制作为基本组织,也就是实行王道之治。体现在具体到组织管理中就是管理不能仅仅为了管理者利益,同时也要重视被管理者利益。在荀子看来,有欲无欲或欲之多寡不是国家治乱的根本,因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这是由于人的本性决定的。治乱的关键在于能否正宜谋利,那么如何才能正宜谋利呢?他主张“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多义,为之。”也就是说,通过给百姓大众带来利益而获得利益,而不是通过巧取豪夺来获得利益就是正宜谋利。即“欲利而不为所非”,组织应当要获取利益,但绝不能为了获取利益而做出不符合道义的事。在具体实践中就体现在组织中的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义立而王”的领导哲学:荀子认为“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如何依靠德行去感化人呢?让员工景仰我们的名声,赞赏我们的德行,我们制定的制度体现着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使员工安其居、美其俗,对领导者“不知有之,亲而誉之”,而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德以持己则己修,德以应物则物遂,虽有内外之分,人己之别,莫不动静循理,这是他的外王进路;天的道德性下落到社会的管理不足上,就是人主的道德性,这是荀子管理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这就是他的内圣进路。“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的用人哲学:荀子管理哲学与法家“凡治天下必因之利”和道家“道法自然”管理哲学重要的区别在于,他把治乱的基础归根于人,“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管理者的忧患,不在于是不是说任用贤人,而在于能不能真正地去任用了贤人。不足的关键还在于执行,口头上谈论任用贤人,行动上却有意无意地做屏退贤人的事,如可能够达到他的目的呢?所以荀子认为“能当一人而天下取,失当一人而社稷危”。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的兴败存亡不在于法律或制度是多么的改善,而在于是否有真正的君子之治,做到知人善任。本论文正是沿着荀子的思路,先由他的哲学观点谈起,把人的不足浅析明白,这就是要成“明白人”;而后向管理层面落实,探讨他的明分论和礼法论在他的管理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要做“明白事”。让“明白人”做“明白事”是本论文关于荀子管理哲学的基本结论。关键词:荀子论文管理论文管理哲学论文群居和一论文

    摘要3-8

    Abstract8-17

    导论17-27

    一、选题的背景与作用17-19

    二、文献综述19-23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23-25

    四、本论文的基本观点和革新25-27

    第一章 “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联系论27-54

    第一节 荀子之前的天人联系概述28-37

    一、《尚书》中的天人联系28-32

    二、孔孟的天人联系论32-35

    三、《左传》中的天人联系35-37

    第二节 “明于天人之分”的双层意蕴37-48

    一、“明于天人之分”的论争37-40

    二、“通于神明”的天人合一40-44

    三、“天行有常”的天人相分44-48

    第三节 “制天命而用之”的主体自觉48-51

    第四节 天人联系论在荀子管理思想中的体现51-54

    第二章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的人性论54-84

    第一节 性与伪的再界定55-60

    第二节 “性一情二”的性恶论60-65

    第三节 荀子论证性恶的目的65-73

    一、通过性恶解决道德外生而非内成的不足65-66

    二、解决“利”正当性的不足66-69

    三、为“隆礼重法”建立人性论基础69-73

    第四节 “化性起伪”的教化论73-84

    一、化性起伪的目的74-75

    二、化性起伪之人75-80

    三、化性起伪的策略80-84

    第三章 “群居和一”的管理价值论84-94

    第一节 “争则乱,乱则穷”---管理的有着价值84-86

    第二节 “人道莫不有辨”---管理的实现基础86-89

    第三节 “群居和一”---管理的目标价值89-94

    第四章 “明分使群”的明分论94-130

    第一节 “群而无分则争”之分94-101

    一、“分”是人得以存活的需要94-95

    二、“分”是人群居和一之道95-96

    三、“分”是正平理治的手段96-99

    四、“分”是人文精神进展的基石99-101

    第二节 “参稽治乱而通其度”之明101-112

    一、“不为物役”之道明101-106

    二、“称情立文”之治明106-112

    第三节 “尊卑贵贱各有其等”之明分112-130

    一、“明分”的内容115-127

    二、明分的依据和目的127-130

    第五章 “隆礼重法”的礼法联系论130-162

    第一节 荀子礼法联系论的思想渊源130-145

    一、儒家的德治思想—“隆礼”130-137

    二、法家的法治思想—“重法”137-145

    第二节 “隆礼重法”的礼法观145-162

    一、“礼者,人道之极也”147-150

    二、“法者、治之端也”150-151

    三、“礼尊法卑”的礼法联系151-159

    四、“义统礼法”的正义诉求159-162

    第六章 “以礼分施”的君道论162-188

    第一节 “明分达治”组织哲学162-168

    一、“隆一而治”的组织结构163-165

    二、“正宜谋利”的组织165-168

    第二节 “义立而王”的领导哲学168-176

    一、“以德兼人”的外王进路169-173

    二、“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内圣进路173-176

    第三节 “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的用人哲学176-188

    一、“唯诚能之求”的求才之道176-178

    二、“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的取才之道178-180

    三、“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的辨才之道180-182

    四、“决德量能”的用才之道182-188

    结语188-19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