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哲学 >> *学 >苏格兰道德意识结构和情感秩序:哈奇森道德哲学

苏格兰道德意识结构和情感秩序:哈奇森道德哲学

收藏本文 2024-02-24 点赞:24974 浏览:10995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自以霍布斯的思想诞生之后,在论述和实践上影响可谓深远,自然地也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为了论证现代国家主权的合法性,霍布斯几乎是倒过来构建出一个“自然状态”学说:那是一幅极其糟糕而恐怖的画面。在威权下人人遵守契约是个体道德行动的必要条件。部分出于应战的需要,哈奇森细致地考察了人的和情感的本性与体现,通过人被如此构造的本性和天然适于社会性生活的方式给出了人性新规定;而规定这个新人性,哈奇森是以区分不同感官开始的。哈奇森的在情感与道德感论述方面的基本前提是,犹如我们的外在感官感知外在、偶在的性质一般,我们对于一个行为或者一个人品质的道德性质的当下感知都来源于“感官”。由此,哈奇森立论说,所感知到性质,即道德知觉的内容不由我们私人利益而定。像其他感官知觉一样,道德知觉也是独立于意志的。这一点将哈奇森的道德哲学和神学意志论、理性主义拉开了距离。哈奇森相信,我们的观念植根于我们知觉,通过感官获得观念;与此同时不同的感官对应不同的知觉。知觉建立在所知觉到的对象某种性质中。这些性质我们可以在公理或公式中加以描绘。于是,哈奇森在德性论述中,始终恪守着三个维度:主观的感官,客观的基础(性质)以及浅析性的公式。为了批评自爱系统(不论是快乐主义,抑或是利己主义,无论是心理的,抑或是道德上的),哈奇森区分两类善与恶的概念,即,自然的和道德的。所谓自然之善,是对无生命的有着物而由人感知到的,且落脚于利益或损失,快乐或痛苦;所谓道德之善,是通过理性主体对其他有着者幸福、和利益的探讨而被感知的,其中,道德感知和道德情感、都是必不可少的。结果,仁爱[慈]就成为道德善的基础,而道德感是道德赞同与否等观念的来源。实际上,根据哈奇森,在诸感官中有着着一种序列结构:外感是更低级的,内感更高级,公共感更高一筹,而惟有道德感(直接关乎判断一切人类的主要福祉)最高。在这个作用上,我们说哈奇森是功利主义学的首倡者。总而言之,情感的提升进步,尤其是不同于自爱的平静而广博的仁爱[慈]情感,会相应地不仅引领我们对整个人类系统进行沉思或反省,而且也会沉思或反省其在整个宇宙普遍系统的地位。这种沉思或反省表明人性有多少负面的特点可以在节制的美德中保留位置。通过对普遍的“家园之思”沉思或反省,我们最终学会把我们的诸调整至指向幸福,并让他们幸福。最后,为了捍卫道德感的无条件性、普遍性,独立性和当下直接性,哈奇森逐一批评了的“永恒联系说”、“合宜性”概念,以及沃拉斯顿的“行动中真理作用”说。哈奇森总结道,无论是激发性理性抑或是证成性理性,无论是合宜性还是作用或联系,这些都预设了先于理性的情感、。由此,为了把握哈奇森道德哲学中情感的结构和秩序,以及针对苏格兰启蒙运动有其特殊的与普遍性的论题,我们必须完整地理解这个运动,更需要贯通性的视野和角度,即,充分把握情感和理性,神学与世俗,自爱与仁爱[慈],个体灵性清修与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学与哲学,苏格兰启蒙运动与中国道德思想。具体而言,本论文主要处理了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在道德有着论和认识论上,着眼于宗教世俗化运动和新人学建构,以及人学和道德哲学的互动性。第二,在理性概念史流变中认识哈奇森对于理性主义的批评和对道德意识纯粹无条件性的探究。第三,在仁爱[慈]与自爱,以及原子主义机械论和整体主义生机论张力中了解哈奇森对于霍布斯、曼德维尔批评。第四,在个体清修退思与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争执中了解哈奇森的身份之谜:既是一个基督教化的斯多亚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功利主义首倡者。第五,在哈奇森与启蒙运动的关联中,抽绎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并适当与中国思想做一个比较。就此而言本论文的写作视角与策略是综合的、批判的和建构的。关键词:哈奇森论文苏格兰启蒙运动论文自然性情论文道德感论文仁爱[慈]论文功利主义论文

    中文摘要5-7

    Abstract7-10

    引言10-14

    第一章 导论14-32

    第一节 引言:启蒙时代的语境14-16

    第二节 哈奇森其人、其书、其学16-22

    一、哈奇森的介绍16-18

    二、哈奇森的著作介绍18-21

    三、哈奇森的哲学概述21-22

    第三节 国内外探讨情况和本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22-32

    一、国内探讨情况22-25

    二、国外探讨情况25-26

    三、本论文写作思路26-32

    第二章 人性构造论述与内感规定性32-64

    第一节 引论32-33

    第二节 感官、及其特点33-40

    一、新的官能学说及其规定性33-34

    二、感官的苦乐体验之浅析34-38

    三、临终立场论证38-40

    第三节 情感、公共欲求与道德感40-50

    一、感觉(sensation)与情感(affection)40-43

    二、道德感43-46

    三、普遍而平静的公共欲求与道德感46-50

    第四节 制欲与幸福50-64

    第三章 “仁爱[慈]”与“自爱”64-80

    第一节 引论64-65

    第二节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学中的自爱概念65-66

    第三节 原子主义学视野下的自爱观66-69

    第四节 苏格兰启蒙运动语境下的自爱69-80

    一、霍布斯与曼德维尔的自爱论述69-70

    二、莎夫茨伯里的对于自爱的批评70-72

    三、哈奇森对自爱批评72-80

    第四章 人的社会本性学说80-101

    第一节 引论80-83

    第二节 结构-设计-目的与神义[正]论83-87

    第三节 “自然状态”含义的全新界定87-91

    第四节 神正[义]论下的自然状态与新人性91-101

    第五章 理性、情感与道德区分101-125

    第一节 引论101-102

    第二节 苏格兰启蒙运动时代的理性概念及其缘由102-109

    一、自然主义的理性102-104

    二、理性和宗教的分途104-105

    三、休谟对理性主义道德区分的批评105-109

    第三节 哈奇森对理性主义道德区分的批评109-125

    一、哈奇森对于渥拉斯顿、柏内特的批评110-115

    二、哈奇森对的批评115-118

    三、激发性理性与证成性理性的区分及其道德感预设的先在性118-125

    第六章 “基督教化的斯多亚主义”的功利主义何以可能125-148

    第一节 引论125-126

    第二节 哈奇森思想中的“韦伯不足”126-133

    一、韦伯不足的启迪126-128

    二、斯多亚主义及其批判128-129

    三、哈奇森的斯多亚主义渊源129-133

    第三节 哈奇森的新人学构建与自然性情133-138

    第四节 作为功利主义精神之首倡者的哈奇森138-148

    第七章 结语148-15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