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拉美文学 >寻找遗失城市文化设计

寻找遗失城市文化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2-18 点赞:17767 浏览:8112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们常常号称自己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确,泱泱大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令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然而当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新中国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我们在东西南北中各个城市里看到的却几乎都是同样的面孔,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建筑层层矗立起来,很难再找得到大块的历史文化遗存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在取得卓著成效的同时,也正面临着我们自己文化的流失。
关键词:文化遗失现代化建设城市之美精神文明
吴良镛曾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跑的地方多了,静下来回忆,有些已经印象模糊,想不出有什么特色。但那些富有个性的,即或只是短暂的逗留,却至今记忆犹新,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一种什么力量,无以名之,或可谓‘城市特色之美’。”(吴良镛,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主持参与多项城市设计、建筑设计项目)。
吴先生所说的“城市特色之美”,意便指城市深厚文化内涵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何谓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易传》中就已有对“文化”一词的解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指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是指人类规范社会的人伦秩序、道德规范,并以此来“化成天下”。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应,又给予社会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
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独特文化决定了这个国家和城市人们的价值观、决策观、行为准则及其对外交往的程序。每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经济人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社会制度,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道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也在发生激烈的冲撞。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我国神舟大地之际,东西方文化的冲撞正在各个领域里显现出来,两种价值观、两种道德观、两种历史观正在交融、渗透和组合。在这种交融过程中,人们面对异族外来文化应该持一种取长补短的选择的态度,而对于民族自身传统文化则要有一种扬弃和继承的甄别。
但是,由于广大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在世界文化的冲撞中迷失了自我,盲目追求西式风格,城市失去个性化、民族化和历史化,形成“连锁式”的雷同状态。不少上流社会意识对设计理念、城市规划理解不够透彻,他们往往以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发展城市,完全忽视了自己的地缘特征和风俗特色,错误地进行规模性的整合,使之走上现代经济一体化、集群化和标准化的逻辑轨道,虽然他们关心的也是人的交通、居住、购物和工作等问题,但却无法满足人们积极向上的、不断提高的心理需求层次,当千篇一律的高楼林立,当拥挤的街道充满我们的视野,我们渐渐感觉到孤独与单调。
文化之于一个城市,正若灵魂之于一个民族。一个精神失落的城市必定是失败的城市,而一个繁荣的城市必定有其积极活跃的民族风气与内涵。这种表现力是不需要多用言语来强调的,你看罗马“西班牙大台阶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udooo.com

”、维也纳音乐街、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还有波士顿哈弗广场,都颇具市民文化,给人的印象是那么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又不禁感叹其与生活之密不可分。
其实,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儿女,我们来建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并非一定要套牢一定数量的制造业和商业,能否在近代环境的基础上营造出我们昔日的市民文化才是关键,否则,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就只能是依附于西方世界秩序的僵化发展,我们的社会形态和城市文化就只能消隐于现代。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回遗失的城市文化?如何才能在现代化空间里恢复文化的历史记忆?我认为,这是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背景中继续保持延续性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艺术创作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认知城市文化是第一重要的事。如果你还未认识自己所在城市的文化,又如何能谈得上保护、发展和创造呢?如果以为只要把别的城市的东西随手摘来,就可以为自己的城市增添特色,至少是天真的想法,无补于所在城市之美,甚至是一种灾难。
成都西三环苏坡立交桥时下有个川剧脸谱项目,设计者在利用立交桥支柱的同时,也很好的利用了桥下的底层环境,在对车行及人行交通进行再次划分的同时,还做出了一个为市民提供川剧演奏场地的小舞台,让川剧艺术重返民间而不只是停留在舞台灯光中的历史文化。在这里,重要的不是表现手法,更不是个人风格的展示,而是对城市场所与城市景观的营造,是一座城市必须保留的历史记忆。只有在历史记忆中,我们才能以文化诗意与精神创意的方式栖居在大地上,才能成为人而不是物,不只是人口统计的数据。
我们的历史文明正散落在现代城市的角角落落,正在沉默里等待着城市的本位和衍生。作为一名怎么写作于环境艺术的设计者,我深知要做成一个历史文化项目在中国殊为不易,我倡导设计者们应该从策划开始即倾全部心力,在当代与文化创造之间找到平衡,尽管这种付出经常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毫无结果。即使如此,能够千虑一得,为城市留下珍贵的历史痕迹,对后人也功莫大焉。
参考文献:
朱荣林.成败萧何:悲喜交集下的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200

5.4:239

吴奇.城市文化的定位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1(1):48-51.
[3]董力三.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建设刍议[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3-66.
[4]张鸿雁.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社,2002.
[5]董晓峰.城市形象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7(4):96-99.
[6]李惠斌、薛晓源.中国现实问题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