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历史教学改革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1-30 点赞:21183 浏览:9558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项极具智力教学活动,它包含了抽象的内容、广泛的应用、严谨的推理以及明确的结论等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采用“点拨”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生活情景,解决数学问题等三个方面,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策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就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发出了强烈的挑战,尤其是对于那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们,确实有一种危机感。随着这种大环境的变化,我国也加紧了教育改革的步伐,新课标就在这种强烈的呼吁声中应运而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大胆创新,努力改革,于是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势在必行。根据笔者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初中数学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笔者愚见,仅供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
数学本身就集抽象性和思维性与一体,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枯燥的公式、定义以及解题技巧。那么同学们怎么样去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很好的运用解题技巧,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不但要靠教师的教,更要靠学生的“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学习。
学生是否能对初中数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主要在于教师的如何引导,教师应该用学生容易接受、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把抽象的概念引入到我们生活中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去,还可以合理的运用图片、多媒体、模型等教学手段,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数学题、数学原理与实际的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吸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采用“点拨”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点拨,指的是“指点、启发”的意思。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拨,是说教师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提示、启发学生,从而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好点拨教学法,就会使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良好效果。数学教学,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数学问题我们并不需要手把手的教会学生,而是采用适当的点拨,去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才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三、创设生活情景,解决数学问题

生活是探索的、智慧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涉及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教师应该让数学走进生活,将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手段进行解决,这样就会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变的更加生动、具体,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难学的科目,在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有胆怯的心理,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有意识的将数学知识、数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同学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才会减少对数学的畏惧心理,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笔者在教授数学中的储蓄问题时,就将抽象的储蓄问题具体化了,我在课堂上进行了银行的模拟。将教室设为“银行”,一部分同学当“储户”,一部分同学当“银行职员”,还有一部分同学当“会计”,这样,“储户”由储户填写存款的金额,存款的期限;“会计”则负责计算利息、本息等,“储户”还可以根据利息、本息的计算,决定存活期还是定期等等。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自己角色的扮演,很多同学都提前在课下做了准备,不仅预习了课本,还在网上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查询,这次“银行的模拟”活动,不仅使学生们对存款、利率、利息、本息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还使得同学们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udooo.com

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学生心理诱导[M].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