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黄土高塬沟壑区县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响应

黄土高塬沟壑区县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响应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20622 浏览:863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黄土髙塬沟壑区县域—农户尺度上资源-人口-粮食及环境间矛盾凸显,以长武县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统计以及农户调查为基础,对长武县2009年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定量分析;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长武县粮食潜力和安全问题演变;基于结构方程研究了农户尺度农业资源、产业态势、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间的关系及其响应规律;基于县域尺度,对1949~2008年来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探索。为该区农业生态和区域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发展、粮食安全等问题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持。主要有:1)长武县2009年土地利用特征为:以林地-耕地为景观基质,林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为组合类型,以农用地为主,土地利用较低。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居民工矿用地区位优势一定上体现了土地利用结构。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地利用反应经济,有待于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现状。2)长武县退耕还林(草)前后的1993年到2009年可实现粮食潜力总量下降了7.8%,而实际粮食生产总量增产了4.0%,潜力实现率由61.58%增至68.59%。17a间,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27.8%,单产平均提高44.1%,而人口增长了12.5%,人均播种面积下降了35.9%,人均粮食产量由320.1 kg减少至296.0 kg,下降了7.5%。粮食潜力机制法分析,温度和土地系数的提高是促进可实现粮食潜力增加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是限制粮食增幅的原因,单产提高是促进增产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人口增加是该区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粮食单产的提高是维持该区粮食安全稳定的保障。3)基于农户调查建立的土地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1)产业态势和经济效益具有共变关系,其性系数为0.74,二者对农户土地利用均表现为负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4和-0.37。农户层次的产业态势和经济对种植业的发展起抑制作用,农户层次上经济的提高和产业态势的发展导致种植业地位的下降。土地利用和农业资源路径系数为0.51,农户层次土地利用的提高有助于发挥农业资源的价值。。(2)农户层次上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析,耦合和产业态势经济效益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57、0.61,经济效益对产业态势路径系数为0.81,农业资源对耦合路径系数为0.13,对耦合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农户层次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结构模型体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制约、促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发展机制。4)县域尺度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规律研究,1949~2008年,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了―粗放式传统农业阶段-农业机械化进程阶段-前现代化农业协调发展阶段‖3个历史时期,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效应基本吻合,系统耦合在―协调发展‖和―极限发展‖间了两起两落的急剧变化。1955~1961年、1984~1992年,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极限化耦合态势;1962~1965年、1981~1983年,为纠正前阶段宏观政策后的过渡期;1949~1954年、1966~1980年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经过螺旋式发展,高协调发展阶段。,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有突破协调发展,并向极限化发展的潜在危险。良好的农业政策和外部环境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协调发展的上稳定发展,反之,容易出现系统相悖发展的局面。综上所述,长武县土地利用现状有待于调整和优化;农户尺度及县域尺度分析均:土地利用和经济效益间无关系,解决县域粮食安全问题提高粮食单产;农户层次经济效益的提高经营规模化和产业化;县域尺度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关系处于协调发展,但存在相悖的风险,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建设。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特征论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论文耦合论文粮食潜力与安全论文长武县论文黄土高塬沟壑区论文

    致谢6-7

    摘要7-9

    ABSTRACT9-15

    章 绪论15-32

    1.1 研究背景15

    1.2 研究目的和15-17

    1.2.1 研究目的15

    1.2.2 研究15-17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17-29

    1.3.1 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研究进展17-24

    1.3.1.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18

    1.3.1.2 土地利用转型研究18-19

    1.3.1.3 耕地变化与土地整理19-21

    1.3.1.4 几种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21-23

    1.3.1.5 研究中存在问题与不足23-24

    1.3.2 生态经济系统研究进展24-29

    1.3.2.1 生态经济学研究进展24-27

    1.3.2.2 国外生态经济整合模型及内容27-29

    1.4 研究和内容29-31

    1.4.1 研究29-30

    1.4.2 研究内容30-31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31-32

    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32-36

    2.1 研究区概况32-34

    2.1.1 自然资源32-34

    2.1.1.1 地质条件32-33

    2.1.1.2 气候条件33

    2.1.1.3 土壤植被33-34

    2.1.1.4 自然资源34

    2.1.2 社会经济概况34

    2.2 基础数据、来源及处理34-36

    章 长武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分析36-49

    3.1 数据来源和处理36-37

    3.2 长武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37-38

    3.3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38-44

    3.3.1 组合类型分析39-42

    3.3.1.1 多样化分析39-40

    3.3.1.2 组合类型分析40

    3.3.1.3 化分析40-42

    3.3.2 土地利用综合分析42-43

    3.3.3 地类区位分析43-44

    3.4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44-46

    3.4.1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44

    3.4.2 土地利用类型斑块形态特征44-46

    3.4.2.1 分维数和形状指数44-46

    3.4.2.2 分离度指数46

    3.5 小结46-47

    3.6 讨论47-49

    章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长武县粮食潜力及安全演变分析49-57

    4.1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49-52

    4.1.1 县域粮食生产潜力估算49-51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51-52

    4.1.2.1 数据来源51-52

    4.1.2.2 数据处理52

    4.2 退耕还林(草)前后粮食生产限制因子变化分析52-54

    4.2.1 光合性及其演变53

    4.2.2 温度限制性及其演变53-54

    4.2.3 水分限制性及其演变54

    4.2.4 土地限制性及其演变54

    4.3 长武县粮食潜力及其演变54-55

    4.4 小结55-57

    第五章 农户层次土地利用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方程分析57-65

    5.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57-58

    5.1.1 模型介绍57-58

    5.1.2 来源58

    5.2 基于结构方程的农户层次土地利用变化分析58-61

    5.2.1 检测设模型构建58-59

    5.2.2 模型标准化及结果分析59-61

    5.3 基于结构方程的农户层次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分析61-64

    5.3.1 检测设模型构建61-62

    5.3.2 模型标准化及结果分析62-64

    5.4 小结64-65

    第六章 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析65-76

    6.1 研究方法65-71

    6.1.1 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耦合模型的建立65-68

    6.1.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68-69

    6.1.3 指标权重的确定69-71

    6.1.4 数据处理71

    6.2 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数71-72

    6.3 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演变态势72-75

    6.3.1 粗放式传统农业阶段73-74

    6.3.2 农业机械化进程阶段74

    6.3.3 前现代化农业协调发展阶段特征分析74-75

    6.4 小结75-76

    第七章 76-7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