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

“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15930 浏览:6283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围绕19491966年“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发展问题了系统研究,其中的“无产阶级政治”是指中国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等,1949年之后中小学学校的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和德育活动等都与“无产阶级政治”密切相连,这一主要特征分以下六章展开:章对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怎么写作的理论了探讨,从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历史传统到近代教育转型时期的教学机构的管理、教育宗旨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理解教育为政治怎么写作的发展轨迹。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中国吸收了列宁主义的教育思想,老解放区和苏联的教育经验,逐渐形成了1949以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怎么写作的方针,在1962年之后教育方针开始强调为“阶级斗争”怎么写作,1964年以后明确教育是“培养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在“左”倾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章了“无产阶级政治”与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关系,1949年之后建立起从到地方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并确立了中国对于中小学的领导地位,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了校长负责制。1957年反斗争之后,中国对中小学教育的领导不断加强,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不断抽调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到中小学校担任领导工作,一干部业务不高、教育理论不精出现了“党的领导”与“教育规律”之间的矛盾。章了中小学学校的办学体制,19491952年中国接管了全部的公立学校,整顿了一私立中小学,并新建了一批学校,到1956年接办了全部私立学校,办学体制变为单一的由国家包揽办学。1958年教育大跃进在办学体制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允许工厂、机关、街道、公社、企业办学,出现了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农业中小学等学校。在促进教育的同时,为了能为高等院校输送“尖子生”,在中小学实行校制度,形成了小宝塔的结构。中小学的“精英主义”路线与质量低的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农业中小学的“大众主义”路线产生了矛盾,形成了教育的不公平。章了“无产阶级政治”对中小学教师的改造和冲击,1949年之后中小学教育的执行者教师一直是被改造的对象,中国讲习会、政治训练班、时事政策学习以及对传统和西方教育思想的批判等方式对中小学教师改造,目的是将中小学教师改造为具有阶级斗争观念、劳动观念并自觉地执行中国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教育工作者。中国还让中小学教师参加三反运动、忠诚老实运动、整风“反右”、四清运动等政治运动,以达到在运动中接受教育,转变立场的目的,在政治运动的同时组织清理,对教师冲击很大,是1957年整风运动中中小学教师关于教育、教学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建议和意见都被当成了言论,教师被打成,1978年之后才被改正。中小学教师教育者与被改造者的角色冲突,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异化,使得”文化大革命”中中小学教师受到了学生的批斗。第五章了入学、升学领域的“阶级路线”,教育领域贯彻“阶级路线”了教育权利的分配,中国所推行的“阶级路线”主要依据是家庭出身,在教育领域的出发点是使工人、贫下中农及其子女政权坚实的群众基础,使干部子弟中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1957年之后对于“剥削阶级”子女教育权的限制形成了新的社会歧视,使得工人、贫下中农的社会优越感大大提升,取得了他们对中国政权衷心的拥护。但是工人、贫下中农多数比较贫困、子女较多、农村教学质量差、升学率低等因素的影响,其子女在高端教育资源的竞争事实上处于劣势,使得他们对于这一教育体系有不满,为”文化大革命”中对教育领域的“修正主义”的批判积聚了情绪,而对干部子弟的培养更是教育形成了特权阶层,使之“文化大革命”时期出巢的窝黄蜂。第六章了“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教学和德育活动,中小学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政治思想教育,在中小学中专设的政治课,是“无产阶级政治”的最主要表现,并且要求在语文、历史等各学科教学中贯穿政治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在德育,一学生走上社会参与政治运动、社会活动,另一在学校里政治学习、参加学校里、青年团、少先队所领导的各项活动,多种途径引导和教育,以使中小学生形成了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在1962年强调“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之后,教学和德育领域的政治化、革命化倾向越来越。经过教学影响和德育熏陶,塑造出的一代青年人形成了与传统文化断裂,并逐渐革命化的鲜明性格。结语对19491966年“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做了反思,教育宗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权利、教育体制等问题了一分为二的评价。其成就在于使工农受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学生了解社会,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并且也纠正了教育中出现的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同时其中存在的严重的问题,即过于强调“无产阶级政治”,给中小学生灌输了错误的,强化了阶级斗争等“左”的思想等。关键词:无产阶级政治论文中小学教育论文办学体制论文思想改造论文德育论文

    内容摘要4-6

    Abstract6-12

    绪论12-32

    一、题解12-13

    二、本题的理论及实际13-16

    三、研究现状综述16-29

    四、论文研究方法及学术创新29-32

    章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怎么写作的理论探讨32-48

    节 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历史传统32-36

    一、官学私学的严格控制32-34

    二、教育的宗旨及培养34-35

    三、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教学内容35-36

    节 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36-41

    一、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37-38

    二、教育宗旨的嬗变38-40

    三、严格控制的教学内容40-41

    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方针的演变41-47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来源42-43

    二、1949——1966年的教育方针43-47

    小结47-48

    章 “无产阶级政治”与中小学的管理体制48-59

    节 到地方的教育行政体制48-51

    一、教育行政体制的初步确立48-50

    二、教育管理权的下放50

    三、加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50-51

    节 北京市的教育管理机构51-54

    一、市教育行政机构51-53

    二、县区教育行政机构53-54

    节 中小学内部的领导体制54-58

    一、校长负责制54-56

    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56-58

    小结:“党”的领导与教育规律58-59

    章 中小学学校的办学体制59-86

    节 接管公立中学、新建中小学60-63

    一、1949年接管公立中小学60-62

    二、新建中小学62-63

    节 整顿和接办私立中小学63-73

    一、整顿私立中小学63-69

    二、接办全部私立学校69-73

    节 半工(农)半读中学及农业中小学73-76

    一、1958年全民大办教育73-74

    二、1964年重提两种教育制度74-76

    节 中小学制度76-84

    一、小宝塔制度的逐渐形成77-81

    二、中小学的提高措施81-84

    小结: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的矛盾84-86

    章 “无产阶级政治”对中小学教师的不断冲击86-108

    节 对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改造86-99

    一、中小学教师的86-89

    二、教师思想改造的89-94

    三、整风运动之后加强改造94-99

    节 中小学教师参加政治运动99-107

    一、三反运动与组织清理99-100

    二、忠诚老实运动100-101

    三、反斗争101-104

    四、四清运动104-107

    小结:教育者与被改造者的角色冲突107-108

    第五章 入学、升学领域的“阶级路线”108-129

    节 工农及其子女的教育优先权109-117

    一、工农教育优先权的表现110-111

    二、工农子女入学率不断提升111-114

    三、工农子女在教育竞争上的劣势114-117

    节 剥削阶级子女高考升学权的逐步限制117-122

    一、对“剥削阶级”子女的政治歧视117-118

    二、“剥削阶级”范围不断扩大118-120

    三、不能升学者上山下乡120-122

    节 干部子弟的教育特权122-126

    一、专设的干部子弟学校122-124

    二、干部子弟的入学优势124-125

    三、干部子弟学校生活中的优越性125-126

    小结:教育权利分配与“阶级路线”126-129

    第六章 “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教学、德育129-165

    节 学制和考试制度129-139

    一、学制的不断改革130-134

    二、统一考试与学生负担过重134-139

    节 中小学课程中的“无产阶级政治”的体现139-150

    一、政治课的设置及内容139-146

    二、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任务146-150

    节 中小学德育中“无产阶级政治”的体现150-162

    一、学生参与政治运动、社会活动151-153

    二、学校内的德育活动153-162

    小结:传统文化的断裂与革命性格的形成162-165

    结语165-170

    主要参考文献170-176

    后记17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