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谈述脉络平等观进展脉络与其

谈述脉络平等观进展脉络与其

收藏本文 2024-04-07 点赞:5991 浏览:213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对社会平等的追求和关注贯穿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在使人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初步实现了全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但晚年对社会平等的追求出现了错误理解,使国家和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深入剖析其平等观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平等观;发展脉络;启示
:A
追求平等是的理想,他一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可以说就是为实现平等而奋斗。无论是早年、中年还是晚年,对平等的追求和关注始终是炽烈的。他在使人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初步实现了全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但晚年对平等出现了错误理解,导致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国家和民族以及他本人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深入剖析其平等观发展脉络,可以使我们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平等观的发展脉络

(一)青少年时期的平等观

主要指从少年时代到1920年底期间的平等意识和平等思想,这个时期是萌发平等意识并逐步形成平等观的时期。
1917年秋以前,比较系统地接受了传统儒家经典的教育,圣贤豪杰创造历史的思想占了主导地位。在1912年的中学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一文中,他赞扬商鞅是四千余年以来首屈一指的伟大政治家,却看不起民众,感叹“国民之愚”。①而在同年9月给同学萧子升的信中,更加明确地表明只有那些“巨夫伟人”才是历史的代表,而其他芸芸众生只不过是这些代表者的“附属品”而已。
1917年秋至1919年,比较系统地阅读了不少西方近现代哲学、学书籍,深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同时他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进一步广阔和丰富。逐步从传统的圣贤救世思想中走出来,向张扬自我的个性主义思想转变,突出强调个人价值,主张“唯我论”,其实质是批判奴性,在自主的基础上争取平等。首先,他开始质疑圣贤豪杰。他认为只要是人,总难免高卑并具、兽性人性兼备,所谓圣贤豪杰只不过是欺人之论而已。其次,突出自我的本体性。认为在人与宇宙的关系中,“我”是构成宇宙的基础,离“我”不成其为宇宙。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为个〔人〕而设,非个人为社会而设也。”②从人与国家的关系看,“先有各人而后有国民,非各人由国民而发生也。”③再次,大力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与奴性。在《民众的大联合(三)》一文中说:“原来中华民族,几万万人,从几千年来,都是干着奴隶的生活,只是一个非奴隶的是‘皇帝’。”④他对这种不觉醒、不奋起、任人宰割的奴隶思想充满了激愤,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溢于言表。痛恨奴性,批判奴性,正是为了张扬个性,重建最起码、最基本的人性尊严。
1919年以后,走出校门的,希望用“呼声革命”来反对强权。他反对帝国主义的强权、封建军阀的强权,如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他写道:“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⑤他也反对思想的强权,在《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一文中,他说:“思想界的强权,不可不竭力打破。像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的。”①主张通过 “呼声革命”来反

源于:论文结论www.udooo.com

对强权,实际上就是组织民众游行、、罢工、罢市、罢课等,他认为这是对付强权的有效办法。毫无疑问,的善良愿望,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强权社会注定是要碰壁的。还积极投身“湖南自治运动”,尝试实现政治平等。1920年9月3日,在长沙《大公报》开辟“湖南建设问题”专栏,发表《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坚持先分省自治后解决全国总建设的观点,提出分省建立共和国的主张。其二,在岳麓山建设新村,在上海、长沙组织工读互助团、自修大学,作社会平等的尝试。这样一种显然带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平等实践,前后大约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最终于1920年6月前后不了了之。

(二)中年时期的平等观

1920年12月—1949年10月是平等观的成熟时期,在新主义理论中居于很高的地位。
1920年12月,终于在“种种主义”中找到了自己的奋斗坐标,那就是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对旧中国的国情作了科学分析:第一,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第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状态下的中国社会,又是一个极不平等的社会,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工人,政治地位极其低下,经济生活极端困苦。总而言之,“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②指出:“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③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多次的侵略战争,强迫腐败无能的中国政府赔款割地,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并在中国造成一个写办的和商业的剥削统治网,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成为它们的附庸,变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人民承受的最大压迫,“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④封建主义也是中国社会落后、中国人民没有自由的主要根源。封建地主阶级在经济上通过出租其占有的大量土地对广大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收取高额地租。在政治上,劳动人民又为四大绳索捆绑,毫无自由可言。“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⑤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制度与帝国主义勾结成一张严实的罗网,极大加重了对劳动群众剥削的残酷性。认为,只有实行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铲除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建立全新的代表人民利益的社会,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平等。这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制度与平等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样不可分离。指出,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制度,使中国最广大的贫苦农民、工人梦想平等、自由,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社会愿望成为现实。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完整地提出了他的消灭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消除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不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经济地位平等的思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⑥广大劳动者跟着闹革命就是要推翻这种人剥削人、不平等的社会从而建立人人平等的新社会。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格式www.udooo.com

逝世后,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峻后果,果断决策,提出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二者相辅相成,辨证统一。正是在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牢牢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一心一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以同志为首的党领导集体根据全新的时代要求以及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而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一亮相,就提出要以更大勇气、更大魄力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活的灵魂,也是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活的灵魂。正是依靠和运用这个灵魂,一代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在实践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创造,向社会真正平等的理想不断迈进。

(二)实现平等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中国是在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28年激烈的革命战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因此它不具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所必须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中国的生产力状况用的话来讲就是“一穷二白”,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决定了其根本任务就必然是通过一切可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特点。”①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尽一切可能尽快发展自己,不仅要善于把握时机发展,而且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要几年上一个台阶。在中国现阶段,发展问题之所以这么突出和紧迫,不仅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而且还在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②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物质财富大大丰富了,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平等问题。
以前我们只看到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而没有看到社会生产力的极端落后,也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根源。正如革命导师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要是在没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就去强行推动实现社会平等的目标,“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①也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就是说要实现革命导师所设想的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平等,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了,才能为社会平等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而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保障的劳动者,在政治上才能获得相应的平等权利和地位,才能确立自由与平等的观念,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平等。

(三)实现平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以法治来保障平等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要有效实现平等就应该选择法治。在人治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特权和腐败,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②。实践证明,依法办事要比以个人的好恶办事更能保障平等。法治对社会平等的作用主要在于:一方面,法治本身就体现了制定良好的法律制度,这种法能够最大限度的反映人民的意志,反映平等、自由、等价值。另一方面,法治能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防止个人专断,制止不平等的蔓延。正如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直到把权力用到极限方可休止。”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必然产生或扩大不平等,是人类实现社会平等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之

一、也是我国当前在实现社会平等的道路上最主要的危险。

我国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平等现象,固然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平等的实现程度还比较低有关,但是,也与我国法治发展水平比较低,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有关。在当前,有法不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还很普遍,法律的威严还没有充分树立,法律对平等的保护还很微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还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来。封建特权思想的幽灵和遗毒还残存在某些人尤其是少数领导人、掌权者的头脑中。就警告说:“当前,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④因此,为了更好的保障平等,权力必须受到约束,必须抛弃人治,实行法治,这也是的历史教训给我们的明确警示。

(四)实现平等需要切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宗旨在新时代的精辟概括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平等与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
首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保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义是,党和政府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公平、公正,意味着“无私”,“不偏私”,只有无私才能做到不偏私。社会生活中很多不公平现象,都是因为“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样一种不公正的程序造成的。执政党和政府,作为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保证其政策的公正,首先要抛开自己的利益与得失。就是说,执政党和政府,只做裁判员,不做运动员。强调,公平的社会政策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在我党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⑤“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⑥其次,要大力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的价值观。恩格斯说:“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⑦在《顾全大局,做老实人》一文中就生动地刻画出这种人的自私自利心理,他说:“刘少奇同志曾经说过,有一种人的手特别长,很会替自己个人打算,至于别人的利益和全党的利益,那是不大关心的。‘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①相反,只有有了为人民怎么写作的良好道德素质,人们才会自觉地遵纪守法,自觉地“得所应得”,而不得其所不应得;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人民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才不会专为自己打算,因而,也就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如果这种高尚道德沦丧,就会导致出现社会失范、欺诈成风、正不压邪的混乱现象,就根本谈不上社会公平与平等了。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许多是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的道德缺失,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泛起有关的。
参考文献: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3]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2、3、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列宁. 列宁全集(第6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3.
[5]. 选集(第

1、2、3、4、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 文集(第

1、2、3、4、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7]. 文集(第

6、7、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8]. 早期文稿[M]. 长沙: 湖南出版社, 1990.
[9]. 建国以来文稿(第1册)[M]. 北京: 文献出版社, 1987.
[10]. 建国以来文稿(第1

1、13册). 北京: 文献出版社, 1996.

[11]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12]金冲及. 传(1893一1949)[M]. 北京: 文献出版社, 1996.
[13]金冲及. 传(1949一1976)[M]. 北京: 文献出版社, 2003.
[14][美] 罗斯·特里尔. 传[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源于:论文写作格式www.udooo.com

.
[15][美]埃德加·斯诺. 自传[M].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1.
[16]李安增. 对社会主义平等的探索与实践[J]. 齐鲁学刊, 1993(6).
[17]吴忠民. 公正思想初探[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01(2).
[18]陈廷湘. 从平等与效率的完美统一到“效率优先、兼顾平等”[J]. 党史研究, 2003(2).
[19]魏占杰, 雷堂. 浅析建国前同志的平等观[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3).
[20]王槐生. 公平思想初探[J]. 思想研究, 2005(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