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阐述思想建设价值观多元化对党思想建设影响与其应对征文

阐述思想建设价值观多元化对党思想建设影响与其应对征文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7740 浏览:2294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价值观多元化问题。价值观多元化对党的思想建设形成了严峻挑战,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为此,我们必须站在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直面现实,深刻认识价值观多元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挑战。
关键词:中国;思想建设;价值观;多元化;挑战;应对
1002-7408(2013)06-0039-04
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各个领域均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变化,很多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冲击,价值观体系也莫能例外。中国的价值观体系受到的冲击,突出地表现为出现了价值观多元化问题。价值观多元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的思想建设带来严峻挑战,是需要全党认真对待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党的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党的自身发展和整个国家都有重要意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实际上也是中国人的一贯做法和优良传统。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问题上,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挑战,这关系到党的思想建设的大局,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价值观多元化问题的提出

价值观是观念形态的存在,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表现在人们的信念、信仰和理想追求等方面。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观渗透在各个领域。
社会转型期必然引发价值观多元化。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由与传统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以高度集权、人治为基本特征的政治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社会主义、法治为基本特征的政治的转型,执政党执政理念、社会经济成分、政治发展形态、人们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价值对应主体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等现象。这些变化因素会在价值观体系中体现出来,其结果就是:价值观体系的一致性被打破,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既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又有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既有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又有体现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整个社会中出现了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并存、竞争的局面,产生了价值观多元化问题。
价值观对应主体的多元化会加速价值观多元化。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为一种客体,价值观是对主体需要的某种反映。价值观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观的特性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由于不同的主体存在着不同的结构和条件,就同客体发生着不同的价值关系,这就形成了价值观的差异性。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彻底重组,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利益主体分化的局面。多种经济成分必然产生多元的市场主体,而任何一种市场主体都要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去选择一定的价值观取向。价值观作为客体必然要对“主体”做出反应,受到不同经济成分与利益群体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中并存且竞相发展,在客观上加速了价值观多元化。
价值观多元化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价值观多元化所带来的影响不断扩散,对包括中国的思想建设在内的很多领域的挑战不断加大,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二、价值观多元化对党的思想建设提出的挑战

身为执政党,思想建设对中国和整个国家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在党内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核心的思想价值体系,并在全社会建立了同党内一致的思想价值观体系,从而主导着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此相对应,党内的思想价值观体系也会受到外部的反作用。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在冲击着整个社会的思想价值观体系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思想建设形成了严峻挑战。这主要体现在:
1.价值观多元化冲击了党的主导价值观。所谓主导价值观,即在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体现价值观体系的基本价值方向,统摄其他价值观,反映统治阶级(主流群体)根本利益,并为其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的核心价值目标和导向。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地位上的主导、核心;二是作用上的引导、导向。这两层意思互相补充、互相影响。其中地位上的主导、核心决定着作用上的引导、导向;后者又是前者在操作层面上的延伸。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都会建立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体系。对于执政党而言,还会将党的主导价值观“外溢”,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反映本党意志的思想价值观体

源于:硕士论文www.udooo.com

系,中国同样如此。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要么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要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 326中国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凝练的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主流价值形态,表征着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向上的兼容性、时代的容涵性以及逻辑的展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中国的阶级利益和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维护的主导价值观。从党内来看,主导价值观对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日常的思想作风有着重要影响,是广大党员的精神支柱和行为指导,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鉴于此,不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是资产阶级政党,甚至其他各种类型的政党,都普遍重视主导价值观建设,将其置于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同时,主导价值观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党内的思想价值观体系和社会的思想价值观体系具有一致性,外部的价值观多元化同样会影响到党内,对党内的主导价值观形成冲击。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下,党内的主导价值观受到影响,虽然其仍在思想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影响力已经弱化。价值观多元化弱化了一些党员对价值观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导致一定的“思想混乱”。同时,由于广大党员的意识日趋独立性、多样化,某些消极的价值观(如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反映到党内,会影响一部分党员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甚至产生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抵触甚至排斥的情绪、思维。2.价值观多元化易造成部分党员个体价值的迷失。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并存和竞争,这在客观上也为其侵入党内提供了可能。多元化即意味着差异和冲突。不同的价值观出现在党内,必然会产生价值观碰撞和冲突,造成部分党员个体价值的迷失。价值迷失的现象尤其在广大青年党员中相对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思想活跃,容易接受各种新观念;另一方面,个体价值观基本没有形成或容易受到影响,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类型的价值观,一部分人陷入了迷茫。具体而言,党员个体价值迷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现实价值选择的迷失。人们现实生活中每一种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选择。价值选择的前奏通常是价值定向,即确定价值选择的方向性。而人们的价值定向,则取决于他们对一定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宿。多种价值观并存,给社会各个领域都树立了多种价值尺度,甚至同一事物有多种价值评判准则,而且每一种价值标准都可以从各自从属的文化中找出合理的依据。在多元价值的嘈杂声中,部分党员在很多问题上左右为难,容易陷入现实价值选择的迷失。其二,终极价值信仰的迷失。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存在,其需求是多方面的。物质的、感官的满足固然重要,对终极价值信仰的追求同样不可或缺。人创造了价值观,并希望借助这个具有超越现实性的“东西”来完成人自身的升华。而价值观多元化容易造成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致使部分党员对社会主义前途、共产主义理想产生模糊认识,导致部分党员干部出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一些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出现一定程度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人强大精神支柱,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中国能够保持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就在于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全党的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中国的优势。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看,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与这些国家执政党党内出现,进而引发思想混乱有密切关系。
3.价值观多元化易弱化部分党员对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中国执政合法性地位的确立,是革命战争的结果,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息息相关。但建国60多年来,国际、国内和党内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说,中国所处的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等等,都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特别是,就所处地位而言,中国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内外、党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一些人提出了中国执政合法性问题。由于党内的一些问题日益严重(例如腐败现象、党员干部的道德楷模作用降低等)、各种社会矛盾的出现和激化、国人思想意识的“解放”等因素的作用,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并在一部分人中引起“共鸣”。而这同样会弱化部分党员对中国执政合法性的认同。价值观多元化无疑会加剧这种现象。价值观多元化逐步削弱了过去意识形态给予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支持能力和力度。社会上对于中国执政合法性问题的争论会影响到部分党员的思想,特别是一些青年党员对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历史不关注甚至忽视,传统的关于中国执政合法性的解释的权威性在下降,使其不再认可这种解释。同时,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中,一些西方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部分党员的判断,弱化其对党的执政合法性的认同,引发对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怀疑。在当前各种价值观激烈冲突、竞争的影响下,中国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维护党的执政合法性。如何面对和回应这个问题,对中国的执政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
4.价值观多元化易对“组织边缘化”党员产生不良影响。所谓“组织边缘化”党员,是指那些在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单位(例如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工作

自考论文www.udooo.com

的党员,以及私营企业主、个体户、流动群体中那些处于党组织教育和组织管理边缘的党员。社会转型期,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而社会转型造成部分党员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社会人”角色的多元化导致党员流动性增强,也就出现了大量在这些企业中工作的党员。这种类型的企业基本没有建立党的组织,致使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党员无法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出现了党员的教育和组织管理的“盲区”。同时,由于党员队伍的扩大,出现了大量的私营企业主、个体户、流动群体的党员。尤其是私营企业主作为党内的新群体,大多拥有一定的私人财产,经济社会地位相对于工薪阶层党员有差别。一些私营企业主虽然加入了党组织,但党组织对他们的规范、纪律约束相对较弱,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全体党员的思想和行动是否能够保持高度一致,就面临着较大考验。上述这些“组织边缘化”党员的存在及数量的日益增多,容易成为党员教育和组织管理的“盲区”。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各级党组织正常的思想教育、组织管理较难覆盖到这部分人,多元的价值观的存在,特别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成为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直接交汇点,一些非主导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更直接、更强烈,容易突破他们的思想防线。而且,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西方国家的一些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价值观(例如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对他们的消极影响较大。而一些西方国家借助自身的经济实力推广西方的价值观,也会对这部分党员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总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化已成为客观事实。价值观多元化已经对中国的思想建设形成了严重挑战,这也是客观事实。认清这一问题是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关键,对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应对价值观多元化挑战的措施

在党的思想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价值观多元化所带来的挑战,利用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这样才能促进党的思想建设的良性发展。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同时,应在一些具体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1.进一步巩固党的主导价值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11主导价值观对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内和全社会的主导性,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3]31当前,要通过多种形式巩固党的主导价值观,将非主导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压缩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一方面,要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与时俱进地发展主导价值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要使主导价值观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使其既能够反映党的阶级性、社会主义的本质,又能始终反映党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变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宣传力度。在党内,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参观等方式加强对党员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将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切实发挥主导价值观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制定、落实过程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增强广大党员对主导价值观的认可度。在社会层面,要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多媒体工具加大对主导价值观的宣传力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3]31在具体操作层面,既要坚持原则性,也要注重灵活性,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形式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切忌“一刀切”。此外,还要积极、主动地加强对非主导价值观的“限制”。特别是对主流价值观冲击较大的一些西方价值观,更要“特殊对待”。要加大对其危害性的重视力度,加强对其危害性的研究,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应该更多地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向社会公布,积极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其危害性。对于那些容易受到非主导价值观影响的“弱势群体”,要给予重点关注、扶持,确保主导价值观对他们的价值引导、导向作用。
2.注重党员个体的思想建设。党员个人的思想建设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的整体思想建设至关重要。如上所述,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部分党员出现了现实价值选择的迷失和终极价值信仰的迷失。这些现象的出现,对党员的个人思想乃至党的整体思想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在党的思想建设中,要重视这一现象,加强党员个体的思想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坚持主导价值观,并用主导价值观引领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要加大对青年党员个体思想和行为的教育,用主导价值观引领他们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他们对主导价值观的认同,从而使他们在现实价值选择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处理现实中的事务,分析现实中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方法”正确了才能正确地看待事物和问题。终极价值信仰的迷失是个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也相对较难,更不能轻视甚至忽视。要进一步加强信仰教育。信仰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在接收新党员、党员教育等方面,要将信仰教育落到实处,定期进行信仰教育,强化广大党员的信仰意识。同时,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与共产主义阶段的理想的巨大差异性,部分

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党员的不是仅仅通过教育就能够解决的。在加强信仰教育的同时,要切实解决现实中影响其信仰的因素,例如腐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个体自由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思想意识上有助于增大现实与理想的一致性,缩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与共产主义阶段的理想的差异性,从而增强共产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强化广大党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当前多种价值观并存,社会主义仍存在诸多不完备之处、不仅优越性发挥的不够甚至与资本主义相比较也有不少“弱势”的状况下,更需要将此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方面予以重视。
3.增强党员对党的执政合法性的认同。加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而增强党员对党的执政合法性的认同则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课题。当前社会上关于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的争论是客观存在的,要引导广大党员用主导价值观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以及引发执政合法性争论的内在因素。同时,要加强对于执政合法性问题的研究力度,形成更合理、更能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观点,这也是当前相对紧迫的工作。此外,要引导广大党员用主导价值观正确看待党内存在的问题和当前社会中的矛盾。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并不是必然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均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主流。党内的一些问题以及当前社会中的矛盾,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会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而逐步改变和消除。要引导广大党员对此形成客观、理性的认识。与此同时,中国自身要加强建设,进行理论创新,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积极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就党内而言,要进一步遏制已经较为严重的腐败现象,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坚持中国特色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3]54要加强中国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确保中国始终处于时代的前列,始终代表广大党员的根本利益,能够切实为广大党员的利益怎么写作。就社会而言,作为执政党,中国必须积极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这是增强党员及人民群众对中国执政合法性认同的必要环节。既要提高中国执政的“政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政治、人民幸福、社会安定;还要促进社会公正,妥善解决各种件,积极解决引发件的深层次问题。做好这些,对于消除价值观多元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增强党员对中国执政合法性的认同,将产生重要作用。
4.加强对“组织边缘化”党员的教育和组织管理。对“组织边缘化”党员的教育和组织管理是个难题。依靠各级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组织管理是中国始终保持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是党的堡垒,负有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组织管理的职责。中国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各级党组织的运行机制,这是中国的组织优势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各级党组织对“组织边缘化”党员的教育和组织管理却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组织边缘化”党员虽然按照党章规定参加了某个党组织,但其所在的党组织在现实中很难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组织管理。随着这部分党员人数的增加,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组织管理已经成为党的思想建设的紧迫任务。党和地方各级党组织应加强相关制度规则的制定和执行,督促、要求应该建立基层党组织而没有建立的企业、单位尽快建立基层党组织,并正常运转。作为执政党,各级党组织可以借助执政资源,为“组织边缘化”党员所在的基层党组织的运行提供一定的便利。这些党员所在的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其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和组织管理策略,要主动联系他们,督促他们参加党的生活,并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一些新的、符合实际且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教育和组织管理方式。各级党组织在这方面要加强对相关基层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而相关基层党组织在对“组织边缘化”党员的教育和组织管理中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主动协调。在一些“组织边缘化”党员较集中的区域,可以设置专门的指导、协调机构或个人。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就是有效地对“组织边缘化”党员进行教育和组织管理,用主导价值观引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加强对他们的党性教育,强化作为一个党员的意识,将价值观多元化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廖启云,廉永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及其载体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1).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42-743.
[责任编辑:宇 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